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融合人才培养研究

2018-01-03 16:45李玉平吴梦陵孔凡新赵伟
求知导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应用型工程专业

李玉平 吴梦陵 孔凡新 赵伟

摘 要: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基准,结合材料成型专业现有办学条件,全面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建立材料成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控制与反馈机制,质量监控教学机制;建立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企业发展的适应性,打造专业办学优势,不断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一、引言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高等教育近年的重要工作,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应用型专业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国内工程教育认证现状

我国目前18个行业部门联合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开展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教工认函〔2009〕1号],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下设机械类、化工类等10个专业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目前,已在机械类等10 类专业领域完成了44个专业点的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初步建立了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2]。

但现实是我国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还不清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不足。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3]。

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缺失,工程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定位、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方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未能解决,例如,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与职业工程师的标准差别上界定不足。我国本科院校依据学科类别设置专业,具有学科属性的专业教育以学科理论知识体系作为主要内容,虽然应用型本科的专业定位面向地方经济发展,但专业口径仍然较宽,而工程师职业资格是工程师能够胜任特定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体现,两者培养标准一宽一窄。“产学研”联合教育的长效机制不健全。职业工程师的成长需要知识、技能和实践教育,但高校受教学条件和学时限制,只能完成前两部分的培养,人才的职业技能素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产学研”合作是实现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的有效途径,但多数学校的产学研合作多停留在项目和课程结构设置层面,未建立起完善的长效机制。培养的学生理论水平尚可,但学生技能、实训操作方面的培养不够,职业技能水平不足。师资队伍上,部分教师是从“校门”到“校门”,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欠缺。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人才培养

探讨在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通过指标分析与对照,从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与实践环节体系等)、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职业资格认证、课程教材资源开发、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化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学历学位+岗位技能+职业资格”材料加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学生专业素质及工程能力与岗位职业标准、专业理论课程与岗位职业技能的高度融合;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认证、专业理论与综合实践、科研教研与专业教学、学科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需求有机对接并实现共通。

充分考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的需求,找准定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通过“一贯穿,二共享,三参与”原则,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标准及方案制订的全过程;企业提供专业教学需要的软硬件资源;企业参与理论教学、工程实践、教材编写等环节。按照“用人单位人事部门座谈→毕业生座谈→技术部门访谈→总结汇报→教研室研讨→初定培养方案→学院审查→企业专家论证”的路线,深入长三角制造业进行调研;同时分析总结兄弟院校成型专业的办学特点与定位,对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广泛探讨和充分论证。如下图所示。

构建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改革专业原有的课程结构,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按照基础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技能、素质拓展构建课程体系,打破课程整合的壁垒,实现课程按照内在关联的有机整合。构建“以工程能力训练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构建“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科技创新”四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以“全过程、两条线(教学与学工)、四层次(基础实践、工程认识实践、综合应用实践、创新应用实践)、把课程实验、综合实践、技能训练、科技创新等环节按照知识点逻辑顺序进行整合。探索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衔接机制,充分体现学生专业素质及工程能力与岗位职业标准、专业理论课程与岗位职业技能的紧密性,实现“学历学位+岗位技能+职业资格”的融合培养模式。将长三角“模具设计师”岗位能力项目与注册工程师制度衔接并推向完善和成熟。

构建与学生职业素养相关的涵盖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特色和专业综合四个层次的学科竞赛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和创新学分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类职业技能证书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和学分。通过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讲座沙龙、各个级别的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支持学生进入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加速器等各级各類创新创业载体,构筑一条从苗圃(众创空间)到加速直至产业化的较为完整的“双创”链条。

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推动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进课程在线资源建设。以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为抓手,以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助学课程教学资源,大力探索微课、慕课(MOOCs)等课程教学,探索引入“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加大教材资源开发,加强建设与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对重点建设的教材设计详细的建设规划,明确标准,合理安排。重点建设和出版一批高质量的教材。

开放共享,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科学规划实验室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项目管理,在保证安全的同时提高设备使用率,充分提高设备绩效。完善实验室的运行维护、安全、绩效、质量监控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实施办法,从学校、学院和中心三个层面建立实验教学全程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实验室安全与环境方面的管理流程、细则、处理办法。不断完善“学院实验室管理系统”[4]。

以专业卓越计划的“3+1”校企联合培养为抓手,深入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途径,落实企业现场项目式教学。积极推进企业现场工程实践环节的模块化、项目式教学改革,继续加大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基地、研究生工作站工作。完善和巩固已有的多个实习基地,同时为企业解决一定的实际技术和用人问题。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控制与反馈机制,建立全方位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内部评价、社会评价和持续改进的措施。

引培共享,加快教师发展与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专业结构合理、具有发展潜力的师资梯队为目标。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建立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完善教研室管理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建立教授工作室管理制度,量化考核目标。多形式引进工程类高级人才、多途径培养高级人才、多渠道奖励优秀人才。推进国内外教学交流合作,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院校进行各种教学交流合作,选派教师参加国际学术论坛,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改革与建设的合作。通过挂职科技镇长、教授博士进企业等多种途径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优秀工程人员担任顾问及客座、兼职教师,形成与企业共建课程、联合指导毕业设计等多种途径。

四、结束语

通过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認证,完成本专业的办学状况、办学质量的自我检查,检验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结果是否达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所规定的要求,通过建立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过程控制与反馈机制,对教学的组织和施教过程进行质量监控,加强学生培养质量和促进专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较高工程素养、较强创新精神、较高综合素质的专业应用型特色人才,满足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为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提供人才供给与保障,适应长三角区域制造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吸引制造企业界的广泛参与,进一步密切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的适应性。同时,通过工程教育认证,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可在相关的国家或地区按照职业工程师的要求,取得工程师执业资格,从而为学生走向世界提供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促进了我国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2]林 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邵 辉,葛秀坤,毕海普.工程教育认证在专业建设中的引领与改革思考[J].常州大学学报,2014,15(1):104-107.

[4]孔凡新,查光成,吴梦陵.以工程认证和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J].高教学刊,2015(18):65-66.

猜你喜欢
应用型工程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