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

2018-01-03 11:49覃元元蔡蕊
求知导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内涵价值观核心

覃元元 蔡蕊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自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系列研究,从内涵、意义、认同及践行路径等不同视角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深入论述,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宽广的思路和学理借鉴。

一、引言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战略任务,自此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话题。十八大报告更将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课题推向高潮。党的十八大报告以24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培育的基本原则、总体要求作出了深刻阐述,不仅为我们培育与现实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方向,更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公民的价值遵循。对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是利于及时了解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阐述、新理解、新观点,更是为贯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理论指导,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内化于心,外显于行。

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凝练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十八大将正式从三个层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阐述为24个字,这在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学界从各不同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做出深刻了解读。有学者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理解,他认为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政治观的核心,具有深刻的政治哲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内容彰显了我国的政治目标,富强和文明是我国近代以来整个民族奋斗追求的根本目标,民主与和谐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为现代化发展道路指引着方向。他强调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展示了社会政治图式,勾画出我国公共生活开展的价值基础和基本方式,个人层面的内容,这些反映了公民道德培养的根本要求。也有学者指出核心价值观必须能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有所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体现这五点:“劳动优先、人民至上、共同富裕、公平正义、和谐发展。”有学者认为,在内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理想和價值规范的统一,价值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对于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履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开始。关于究竟从哪些方面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非是任意的,李文阁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是对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对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吸收,对当代中国实践要求的反映,我们应从其价值理念的高度加以理解,不能以特点、目标、实践方式等简单分离性地理解。刘进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富裕、公正、民主、自由”,这不仅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组成,从历史发展来看,这其中也贯穿着孙中山“三民主义”到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脉络,更包含我国现行社会、现行制度的共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涵研究核心聚焦于其内涵都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应和当下中国实践需要,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内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

袁银传教授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要从文本依据、理论依据、思想资源和现实依据出发,注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融合中西方对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点,尊重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所存在的认知认同和习惯表达。邸乘光教授认为进一步凝练和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五个方面把握:一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二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性质”;三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四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空”;五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虞崇胜提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把握它的生成规律,从自生自发性、主观凝练性、制度凝练性等来把握。曾长秋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在“三个倡导”“12个基本价值理念”的基础上,再凝练成“文明”“正义”“诚信”,文明引领基本价值理念的国家层面,正义弘扬基本价值理念的社会层面,诚信支撑基本价值理念的个人层面。

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其提出、凝练、培育到践行都无不彰显着深刻意义。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研究,学术界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是跳出社会主义价值观之外对于理论实践领域的作用和价值。如社会主义价值观对于“中国梦”的意义,或作为践行主体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也利于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基础,有助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理念,应为中国全体人民所理解并践行,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支撑。党中央为何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阶段提高到如此高度?刘进田认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急切需要寻求价值共识,筑牢价值柱石,开拓价值活源,多元价值社会之下,价值共识可以凝神聚气,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为广大人民指明价值方向,同时以借鉴诸多价值观之精华,吸收传统优秀文化之灵气,拓宽和丰富价值观的内涵,为提高软实力打好基础,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认同主体、认同动因及障碍、认同机制和认同路径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的主要着力点。在认同主体上,孟柯认为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基层工人、农民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党员、干部群体,少年群体,社会公众人物群体,新生社会阶层群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六大认同主体。而对这些主体的差异性、务实性、分化性、分离性等特性要有充分认识,以强化利益引导、担当意识、行为约束等来有效发挥其相应的主体作用。从认同的动因和障碍来看,孟轲认为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动因来自这几个方面:自身利益的需要、精神寄托、情感接受、价值共鸣、外部环境等。也有学者认为原型力、认知驱动力、理论感召力和社会规范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驱动力的主要内容。在认同机制上,有学者认为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要从构建科学传播机制、健全利益引导机制、建立制度保障机制、完善实践转化机制等方面入手,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郭建新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认同的路径重构大体上必须重点抓好三大机制,即利益机制、宣教机制和长效机制。

在认同路径上,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包括理论层面的认同及在理论层面认同基础上的公民个体行为实践与习惯的养成。理论层面的认同要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文化资源,也是认同的文化基础。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实现路径是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就是对伦理缺乏认同感,道德建设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周正艳认为面对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可以尝试借鉴西方社会认同理论,通过一系列制度与机制的设计,把逐渐提炼出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成个体的价值自觉及责任伦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消解多元价值冲突。有学者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对“人的需要”维度未能足够重视,难以应对市场经济体制下多元需要格局的冲击和挑战。所以在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宣传的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为指导,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以引导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多层次需要为主线,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建设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泛接受和认可。

五、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终究要落实到行动中去,成为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价值导向。有学者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积累、认识、形成的过程。应该从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蕴含的价值资源,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这三个方面展开。有学者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遵循“三个倡导”的要求,将“三个倡导”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导向,努力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及手段,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实效性和感召力。袁银传教授认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于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之中去,融入社会治理当中来,同时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生活,以便在实践中自觉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问题,沈壮海教授指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挥好文化的作用,重要方面是发挥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现实状况、内在机理。

如何具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多学者提出自己的看法,有学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层次入手:加强宣传教育,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内化;加强理论研究,促进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动深化;扩大融入贯穿,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制度转化;强调实践养成,力促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优化。有学者认为应该分清主体,重视党员干部领头作用及广大群众积极参入的主体作用。同时结合时代,以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徐海荣认为,要以加强宣传教育促进内化,通过融入贯穿实现转化,促进实践养成达到优化,做好氛围营造的强化工作,建立长效机制能固化。

六、小结

從整理以上专家成果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涉及多层次、宽角度,从内涵、认同、意义、践行等诸多方面展开深入论述,这为今后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宽广的思路,奠定了初步基础。但目前研究仍处在初级探索的阶段,其仍有较大的学术开拓和深化空间。其研究明显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颇多,直接相关的对策性深入研究成果较少。大量的已有成果多是集中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一般理论性阐述,而较少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深入探讨,这无疑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是理论性、关联性分析较多,实证性、深层次探索较少。尽管已有成果也有部分实证调研分析,但是大多仍侧重于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而较少分析当前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现状和存在问题,在实证主体上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显得过于单一,不足以论证整个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

参考文献:

[1]周谨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哲学内涵研究[J].伦理学研究,2014(6):1-6.

[2]本刊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侯惠勤教授[J].思想教育研究,2012(5):3-9.

[3]贺善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魂”和理想人格塑造[J].思想理论教育,2015(1):26.

[4]邸乘光.关于进一步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9.

[5]吴潜涛.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N].人民日报,2013-05-12(7).

[6]方传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特征和意义[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31(1).

[7]刘进田.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J].北人文科学评论,2013(00).

[8]周 宏.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机制建设[J].理论导刊,2014(4).

[9]周正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探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2(6).

[10]赵 伟.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社会主义研究,2014(5).

[11]戴木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2).

[12]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3).

[13]沈壮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9).

[14]徐民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培育路径[J].群众,2013(2):12-13.

[15]钟明华,黄 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9(12).

[16]田心铭.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11).

猜你喜欢
内涵价值观核心
我的价值观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