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探究

2018-01-04 11:02宋秋香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7年9期

宋秋香

[摘要]护理工作的对象不仅仅是各种“疾病”,更是一个个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病人”。病人在疾病状态下,会出现一些与健康人有所不同的心理现象。病人的心理活动千差万别,表现也各有差异,但却有些是属共性的、带有规律性的,这些便是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掌握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并基于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护理,可以让护理人员实施更有效、更人性化的护理,对建立良好的护惠关系,提升整体护理质量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病人心理特点;心理护理;心理反应

1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

疾病作為一种应激源,可以引起病人身、心两方面的紧张性反应。反应的强度会受疾病类型、病人个体(包括病人年龄、性格特征、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文化支持、本民族的疾病观)等方面的影响。临床观察与分析发现病人的一般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种:

1.1焦虑

焦虑是一个人感受到即将来临的威胁或有重要事件将要发生时所产生的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是综合性医院病人最常见的一种情绪反应。焦虑状态下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呼吸加深加快、出汗、面色苍白、口发干、大小便次数增加、甚至坐立不安以及发抖等。多数病人在诊断之初往往出现焦虑心理。适度的焦虑对病人是有好处的,可以让病人提高警觉性、加快进入病人角色、调动自身防御机制。但过度的焦虑会影响病人的认知功能,让病人过于敏感甚至失控,导致不利于疾病治疗及康复。

1.2恐惧

恐惧与焦虑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恐惧是由某种现实的危险导致的,对恐惧的对象与面临的情境有着比较清晰的了解。据调查,一些新入院的病人易有恐惧,恐惧内容有怕医院、怕医护人员、怕自己病情不好、怕各种医疗操作等。恐惧是儿童病人的主要心理反应,此外,手术病人中的恐惧情绪也较多。

1.3抑郁

抑郁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特征的情绪状态,是一种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而引起的消极情绪。主要表现为病人对康复悲观失望,自我封闭不愿与人接触,自我评价降低甚至厌世。临床报道约36%的门诊病人和33%的住院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部分病人即使走出了病人角色,抑郁状态仍会持续。

1.4孤独感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患病使人脱离了原来生活的环境,在医院的陌生环境中接触陌生的人,这本身就使病人产生孤独感。而病人进入医院后,获得的社会信息减少,亲和的需要不能满足,加上新环境的刺激,晚上难以入睡,这些便使病人的孤独感油然而生。其中儿童和老人孤独感更强烈一些。

1.5自我防御心理

病人的治疗疾病过程是一种以恢复健康为目的的意志活动,病人在此过程中会有一些意志行为和个性变化。这些行为和变化是基于病人在治疗疾病过程中的自我防御心理。受疾病这个应激源的影响,病人出现的一些常见的自我防御行为有依赖性增强、敏感多疑、主动性降低、控制性下降等。病人常用的一些自我防御机制有:否认、倒退、转移、投射、合理化等。

1.6主观感觉异常

健康时人的心理活动经常指向外界客观事物,而患病后,注意力往往转向内部,因而患病时人的主观感觉异常,包括对自身的呼吸、血压、心跳、肠胃蠕动、体位、姿势等,总觉得什么部位都不对劲,什么姿势都不舒服。久卧病床者甚至出现空间知觉异常。这种情况在隔离室和监护室的病人中更加常见。

2对病人的心理护理

基于病人的心理特点给予所需的护理,即是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关于心理护理(mental nursing)目前尚未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护理人员以心理学知识和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按一定的程序,应用各种心里技术,通过消除或缓解护理对象存在的或潜在的心理行为问题,最终改善护理对象的心理条件,恢复健全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

2.1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意义

传统的观念认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忽略了护理对象是一个身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只重视局部疾病的护理,而轻视了病人的心理感受状态和心理需求。心理护理正是基于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有步骤有计划地去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心理护理至少存在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2.1.1改善病人的身心状态

心理因素往往会引起个体躯体的不适症状或病感,而生物学模式指导下的护理无法缓解或消除这些症状或病感。通过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澄清病感性质,帮助病人调整心理状态。

2.1.2缓解或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反应

病人在患疾病后往往要经过一个角色转换阶段,即接受自己的病人角色。病人在角色转换过程中易出现角色冲突或角色恐惧等不良状态。心理护理可以促使个体角色适应,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心理护理对病人常出现的焦虑、恐惧、抑郁、孤独等不良心理反应,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2.1.3提升整体护理质量,适应现代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

随着现代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病人的服务需求在升高,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也日益增多。心理护理是适应护理模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护士应用心理知识和技能开展心理护理,可以提升整体护理质量,促进医疗开展。

2.2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的实施方法

不同病人呈现的心理特点不同,同一病人在治疗的不同阶段也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因而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并分析判断病人的心理特点,根据其特点采用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2.2.1倾听

倾听即听患者诉说,包括他们的问题、感受和需要等。倾听对出现焦虑、恐惧或抑郁心理反应的病人尤其适用。

倾听者可以让病人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焦虑或恐惧,病人在诉说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轻微的满足感和被信任感。倾听使病人被压抑的情感得以表达和疏导。在倾听过程中,倾听者要集中注意力,并根据病人叙述情况做出必要的反应,如目光注视、点头、说“嗯……嗯”等表示你在注意听。

2.2.2解释

解释即运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讲一些科学的病理常识,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正确的认识,消除对未知的恐惧。解释更适用于出现主观感觉异常、恐惧等心理反应的病人。

护理人员对患者心理行为问题的实质有了充分了解之后,就可以根据患者自身的特点向其提供切合实际的、真诚的解释。特别是对主观感觉异常的病人,比如病人会感觉到疾病外的其他部分或功能器官的不舒服或异常,及时发现后,护理人员要针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常规知识教育,让其对自己的疾病有更科学的认识,减少其未知的恐惧心理,减少对身体其他器官的过分关注。

2.2.3同情和关心

同情和关心是从态度、言语和行为等方面体现出的一种心理交流。对产生孤独感心理反应的病人尤其适用。

护理人员可以表现出友善的微笑、真诚的问候,表示同情地说“我能理解……”等言语,可以让产生孤独感的病人尽快适应病人角色,消除孤独感,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

2.2.4指导和建议

指导和建议是心理护理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跟病人一起分析、寻求应付困难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病人出现自我防御心理的时候,护理人员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建议。

病人过度的自我防御行为将对疾病的治疗产生不利影响。此时,护理人员要和病人一起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并指导和建议病人正确使用,从而改变病人错误的意志活动和行为方式,积极配合疾病治疗。

2.2.5积极性语言的应用

美好的语言可以使心情愉快、感到温暖,有益于病人身体康复。常用的积极性语言有安慰性语言、鼓励和积极暗示性语言和劝说性语言等。积极性语言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均可使用,而且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助于病人树立信心,积极治疗。

以上是临床护理中比较常用的心理护理方法。此外,心理护理的实施方法还有很多例如暗示、集体干预、行为矫正等。护理人员只有丰富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灵活运用心理护理方法,才能提升护理质量,实现对病人的最佳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