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梯结构原理》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开发机制研究

2018-01-04 10:59张旭涛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28期
关键词:移动学习微课

张旭涛

摘要:微课作为信息化教学的一种手段,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和普及。在微课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大多开发者往往侧重于微课的课件或短视频制作,而忽略微课其他的教学环节设计与开发,对设计和开发机制缺乏系统的研究,造成学习者直观教学效果好,但对相关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加深就差强人意。鉴于此,以《电梯结构原理》为例,探索其微课设计与开发的有效机制,为其他课程的微课设计与开发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微课;电梯结构原理;移动学习;PDCA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8-0115-02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麦克格鲁教授开发了“一分钟有机化学课程”微课雏形,他将碎片化的有机化学知识采取短时间的呈现方式,受到学习者的欢迎,并取得了成功。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独立教学设计师和网络学习顾问戴维·潘罗斯(David Penrose)教授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明确阐述了微课的概念和创作过程。短短十年,微课在国内外教育界得到迅猛发展,国外以“可汗学院”模式[1]为代表,国内以“佛山微课堂”模式[2]为标杆,微课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微课(Micro Learning Resourc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3][4]。

不难看出,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视频和与之配套的相关辅助性教学资源,它离不开信息化技术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支撑。建立有效的微课设计与开发机制体系,有助于设计出高质量的微课,满足教学需要。下面以三年高专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电梯结构原理》为对象,研究微课设计与开发机制的建设。

首先,确定微课设计与开发的主创人员。微课是集信息化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为一体的结构化数字资源。设计与开发的主创人员应当具备上述两种技术的能力,或者组建微课设计与开发团队,队员之间不需要同时具备以上两种能力,但要保证以上两种能力在团队中的均衡性。如果某种能力较弱,应采取“外引与内培”的措施,保证微课设计与开发质量。《电梯结构原理》课程的主创人员团队是电梯工程技术专业教研室的全体教师,所有教师都对该课程进行过教学,在教研活动中进行过课程标准的研习,熟悉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技能,了解微课的相关设计与开发流程,具备理实一体化的“双师”素质。另外,中高职称搭配合理,经验与技能相长达成度高。唯一欠缺的是信息化技术的水平有待提升,主创人员团队采取与专业微课制作网站合作的方式进行弥补。

第二,确定微课设计与开发的主要平台。微课的最终形成要依靠视频制作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教学实施平台来支撑。视频制作平台可以是外部工具录制平台(录像机+白板),屏幕录制平台(屏幕录制软件+PPT),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平台(手机或数码相机),新型屏幕录制平台(录屏录制软件+手写板+画图工具),录制白板平台(可汗模式)。外部工具录制平台优点可以录制教师画面,教师按照日常习惯讲课,无需改变习惯,黑板上的内容与教师画面同步;不足之处需要专门的演播环境,设备和环境造价高,后期编辑需要专业人士配合。屏幕录制平台优点是录制微课较快捷方便,个人计算机上即可实现;不足之处是应用软件使用较为复杂,不支持直接手写,要实现手写功能还需安装和启动手写设备的配套软件,对教学应用缺乏一定针对性。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平台优点为工具随手可得;缺点为录制效果较为粗糙,无编辑美化功能。新型屏幕录制平台优点是利用录屏软件(如camtasia studio等软件)可以编辑、美化和配音的强大功能,缺点是软件熟练使用难度大。录制白板平台采用手写录屏宝白板工具进行微课制作,优点是方便简单;缺点是各种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不强,以上平台也可以联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网络教室进行课堂教学,课后在相关学习网站或论坛进行自主或团队学习;另一种是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利用信息化APP软件,实现移动学习。教学实施平台可以是实验室、专业设备实训室或普通教室。以上三个平台的确定要根据微课设计与开发团队的教学实际条件和教学资源与内容来决定,有时不需要同时具备。《电梯结构原理》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微课主创人员根据学校现有情况和教学资源,确定以便携视频工具简单拍摄与新型屏幕录制相结合的视频制作平台制作微课,根据学生频繁使用手机的习惯,网络教学平台采取蓝墨云班课APP软件,该软件以课程为载体、班级为单位,下设资源、成员、活动、消息等模块,可满足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的具体实现,具体见下图1。教学实施平台采用校企合作电梯实训平台,该平台是徐州市产教融合平台,具备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具体见下图2。

第三、确立微课设计与开发PDCA(戴明环)循环机制。具体讲,P即策划阶段,主要研究微课的教学内容划分,微课的制作分工及呈现方式;D即实施阶段,主要进行微课制作,基于微课的教学设计等教学资源开发工作,并付诸教学实施;C即检查,对微课的教学资源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客观评价,找出整改问题;A即处置(或者进行修正),对整改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下一次的策划工作提供依据,以此循环,形成戴明环。《电梯结构原理》课程微课在策划阶段,重点在修订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细分为五个项目,十二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中的难点部分都以微视频的形式进行呈现,整个教学设计结构从初识电梯-文明使用电梯-熟识电梯-操作电梯-应急救援,凸现教学层次的条理性。在具体教学设计中,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分为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和任务拓展五个教学环节。将微视频融入前两个环节中,其他教学资源融入其他教学环节中去。由于采用移动学习,学习者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线上线下学习。在实施阶段,主要做好主创人员的微视频制作与教学资源的配套工作。教学资源的形式有微视频、作业与练习、答疑讨论、头脑风暴等栏目,旨在加强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延伸学习时间与空间;另外,确定课程主讲人,确定教学实施步骤,实施基于微课的教学。在检查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反思,查找微课在实际中的教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处置阶段提供问题的来源。在处置阶段,更多的工作是调整微课呈现方式与教学设计中的不合理问题,为下一次的策划提供线索。通过定期组织教研室活动,实现戴明环的有效运作。

通过微课设计与开发工作的研究,使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在基于微课的信息化教学中效果明显,不仅提升了专业教师的信息化水平和教研能力,同時推进了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微课研究互学所长,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2] 肖凤艳.我国微课资源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现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11):66-68.

[3] 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3-26.

[4] Agnes McMahon Teachers TV Education Analysis Report Research Report DCSF-RW060

Agnes McMahon 2008 ISBN 978 1847752369[EB/OL] http://dera.ioe.ac.uk/8584/1/DCSF-RW060.pdf ,2013-3-2.

【通联编辑:闻翔军】

猜你喜欢
移动学习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