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2018-01-05 00:44余海萍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实训软件金融

余海萍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1131)

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余海萍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安徽 合肥 231131)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也给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文章从人才需求分析出发,概况当前金融专业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而从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竞赛实训、跨界实训几个角度给出对策。

互联网;高职;金融实践;改革

1.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1 专业技能

1.1.1 专业基础能力

高职金融类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基层的营销、服务的一线人才,并持续发展为基层管理人员,因此,其专业基础能力也可以概括为:

信息处理能力:随着大数据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金融业信息化正经历着向信息化金融的转变,因此海量信息的收集归类、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会计与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分析、计算机应用能力成为其能力的主要维度。

金融营销能力:从人才市场需求反馈来看,无论是传统金融还是互联网金融,其需求的主要部分仍然是金融营销,但互联网时代下该能力又拓展为“营销设计能力”、“网络营销能力”和“客户管理能力”。

1.1.2 专业操作能力

高职金融专业虽然发展十余年,但专业本身的定位上还不是特别清晰和针对,因此,在具体操作能力上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理财业务”操作能力,对应服务的不同行业和岗位。

1.1.3 专业综合能力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基层岗位的晋升岗位一般是管理类岗位,因此对其综合能力要求也较高,具体体现在“基层管理能力”和“调研分析能力”两个方面。

图1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1.2 专业素养

互联网时代金融业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快速切换,接连挖掘出了金融客户深层次的需求,眼花缭乱的跨界创新创造了难以估计的价值,颠覆了所有以往成功的商业模式,因此“终身学习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成为其专业素养中较高层次的需求。

2 .现行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与现实需求的差距

2.1 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类型

(1)体验性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行业和岗位的认知上,主要通过学生参观仿真实训室或合作企业的方式,使初学金融专业的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验证性实践教学:主要体现在教师讲授完毕相应内容后,学生通过教学软件进行操作验证,验证的过程多是程序化固定化的内容,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就可完成。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柜台业务》、《保险业务》等软件实训中。目前大多数实训属于此类。

(3)提升性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按照给定环境和案例,进行核算和简单分析和操作,在这一类实训中增加了实训难度和独立思考部分。例如《投资理财》软件,给定不同客户类型,进行财务分析,并依据其理财目标进行客户设计。

(4)创新型实践教学:实训的环境具有开放型和变通性,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更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证券投资分析》实训、理财规划报告撰写实训。此类实训方式在实际运用中非常少。

2.2 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金融专业本身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应用性、创新性很强的学科,基于以上四种实训很难满足需求,并暴露出以下几个问题:

2.2.1 软件的孤立性

目前各院校采购的金融软件不可能完全出自一个开发企业,即使一个开发企业也是基于某一行业和岗位来设置,比较孤立。例如证券投资分析,只注重投资分析,没有系统展现证券公司于银行、税务等相关部门的关系。

2.2.2 软件的滞后性

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在金融领域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很多软件无法承载互联网因素。且不说传统的业务操作软件没有互联网元素,例如商业银行软件中的互联网业务就未能及时升级、保险电子录单也不能升级;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第三方支付、P2P等业务没有专门的软件模拟,公司也仅仅能够提供现象化的软件模块,没有业务的“黑匣子”,无法模拟其运行体系。

2.2.3 软件的程序性

这也是目前很多软件无法令人满意的地方,软件公司在设置软件的过程中只能设置业务的程序,导入客户的数据,之后就按照软件设置的程序依次操作。不能兼顾实际业务中客户的多样性、业务过程中客户的多变性,忽视了业务的复杂性和交互性。因此造成很多学生以为商业银行柜面业务就是按程序存取、保险业务就是录单。

2.2.4 实训环境仿真度低

由于金融专业客户保密性的需求,教学多数通过软件方式完成验证性实训,实训效果抽象、单线条。学生缺少角色扮演,也很难理解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求。

2.2.5 管理系统智能程度低

在目前的实训管理体系中,一是缺乏实训管理软件;二是缺乏课堂实训效果实施监控反馈软件,及时纠偏效果差;三是单机操作,不能实现数据联动,不能很好的模拟金融机构数据传递过程。制约基层管理能力的培养。

2.2.6 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足

互联网时代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高职金融队伍由于人手不足、实践经验不足、实践资源有限等元素,在设计和指导实践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

2.3 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基于上述的实践类型和问题,反映在学生实践能力上则是与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2.3.1 信息处理能力较弱

主要体现在能考过计算机一级,不会运用办公软件工具进行数据分析;能够通过会计从业考试,不会进行财务指标核算;能够通过自考类理论课程考试,不会整理经济数据简要研判形势;能够专升本考试,不会数学的基本统计功能。

2.3.2 金融营销能力不先进

学生都能意识到金融营销的重要性,但实务中不知道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营销。不清楚如何运用网络时代自媒体进行业务宣传和营销。

2.3.3 业务操作能力的全局性不足

能够独立的从事某一行业的软件操作,讲不清楚行业之间资金的来往关系,道不明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的业务关联,进而不能从全局的角度理解企业经营。

2.3.4 基层管理能力缺乏锻炼

实际教学中一般只能通过课堂教学、理论教学的方式来给予基本的介绍,通过学生后天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感悟、摸索达到归纳总结和提升,校内提供的环境比较少。

2.3.5 持续创新能力缺乏设计

国家教育创新行动纲要中已经明确提出要将创新创业纳入学生的培养体系,鼓励学生多种方式创新创业,但大多数专业建设者在这一领域研究和应用较少。

3.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若干建议

互联网时代既给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科学合理设计和运用,能够切实改善实训的效果。

3.1 重构专业课程标准,夯实课程实训

在前述的分析中,信息处理中的很多能力分散在诸如《计算机应用》、《数据调查与分析》等课程中,只有把最基本的课程实训做扎实了才能发挥好这个基础作用。因此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拟定本专业的课程标准。专业必须组织召开相关系部教师会议,共同研讨本专业各课程的课程标准,分析确定该课程在金融专业中要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的基本要求。

(2)调整设置部分课程。传统金融类课程可做调整和删减,增减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的《互联网金融概论》、《第三方支付》等课程,而且此类 课程通过自媒体终端就可以实现体验,效果较好。

3.2 搭建商业联合环境,创新综合实训

针对单项业务技能操作比较程序化、孤立化等因素,可重点从以下方面创新:

(1)搭建商业联合环境,在现有实训室基础上,改造和打通环节,借鉴VBSE的构建理念,将单纯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金融中介的、税务、工商等溶于一个环境下考察和实训,培养学生的整体和宏观概念。

(2)依托校园网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借助校园网,推广线上实践教学展示,利用学生终端切入软件操作,完成线下训练;开放校园内信息资源,完成学生信息搜集分析整理、撰写材料等基本需求。

(3)创设典型案例创新综合实训,原来的金融类实训往往是将各行业和岗位进行独立实训,是原来课程的高级重复,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但是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因此借助商业联合环境平台,以某一企业为典型案例,综合进行全部业务实训。

3.3 引入合作竞赛平台,完善竞赛实训

竞赛因其具有竞争性和开放型,对晋升学生业务能力、培养职业精神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的竞赛也存在着面窄、单一、不开发等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完善。

(1)一是与软件公司一起配合课程体系开展竞赛,校方可以支付竞赛平台使用费,不需要购置,可以随着课程开设学习开设竞赛,作为学生课程实训辅助和检测。例如在《证券投资分析》中与软件公司开展模拟炒股,解决了普遍性和动态性。

(2)二是自行开发学生技能比赛,通过层层选拔可以培养精英和竞争意识。也可以作为参加技能竞赛的选手,增加了获胜的概率。

(3)三是与企业合作开发比赛,运用企业的平台和方式,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

(4)四是与学生活动联姻开发比赛,借助学生活动的生动性,重点训练学生营销能力。

3.4 推进创新创业训练,尝试跨界实训

鼓励和支持金融学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促使学生尽可能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真实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新兴金融业态。具体操作中可以引入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普及教育,了解创业需要的人力、营销、生产、财务等基本知识。甄选合适学生开展模拟创业实训,通过软件帮助理解和运用知识。精心孵化部分创业项目,通过学生真实参与市场调查、开展市场分析、组织产品生产、推进产品销售、核算财务数据等环节,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数量专业品牌和形象。

[1]张艳英.互联网金融形势下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1):116-117.

[2]陈标金.互联网环境下金融实践教学探析[J].金融教育研究,2016(03):68-71.

[3]吴子强.高校金融实验实践体系的改革与管理——以泉州师范为例[J].知识经济,2016(21):179-180.

[4]詹浩勇,冯金丽.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金融学专业实训教学优化探析[J].对外经贸,2015(11):132-134.

[5]何淑兰,唐更华,段飞.基于行业发展的金融投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大学,2016(05):46-51.

G712

A

2095-7327(2017)-12-0073-02

本论文为2016年安徽省教育厅创新行动计划骨干专业建设——金融管理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XM-01)。

余海萍(1979—),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副教授,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金融管理与实务。

猜你喜欢
实训软件金融
禅宗软件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软件对对碰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P2P金融解读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