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纪录片中延时摄影的运用

2018-01-05 00:26李来学
新一代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电视纪录片运用

李来学

摘 要:延时摄影技术的广泛运用已经成为当今电视纪录片拍摄中常用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与普通摄影相比,它有着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通过光影变化创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对于电视纪录片而言,延时摄影的运用则对提高纪录片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延时摄影;电视纪录片;运用

一、延时摄影的概念

在我们的汉语字典中,对延时是这样解释的:延时是一个时间概念,指比原来自然状态下延长了一段时间,在不同的时间中具体表现不同。在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中,学者是这样来定义延时的:延时摄影又叫缩时摄影,是以一种较低的帧率拍下图像或者视频,然后用正常或者较快的速率播放画面的摄影技术。其拍摄的是一组照片或是视频,后期通过照片串联或是视频抽帧,把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是几天几年的过程压缩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以视频的方式播放。在一段延时摄影视频中,物体或者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被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

二、延时摄影的美学意义

延时摄影有着它无法替代的审美价值,它将客观世界中原本无法改变的时间,通过逐格拍摄的方式来加以任意的压缩调整,然后以正常的播放速度播映。以电影的基准而言,一秒是24帧,也就是说每帧间隔的时间是1/24秒,这样拍摄出的影像便是我们日常看到的景象,但如果让每帧的间隔时间提高到1秒,那么用这些帧所组成的画面便会比正常拍摄出的影像快24倍,所得到的画面是一种人的肉眼无法扑捉的物质现实,甚至一些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容易察觉到的变化都会变得明显,如房间内光影之偏移,蓝天中白云之飘逸,夜空中繁星之转动。摄影师把延时拍摄手法运用到电视纪录片中,将这个“24倍速的世界”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并带给观众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延时摄影完成了一种从再现客观事物到表现现实本质的飞跃,具备了影视艺术“物质现实本质的复原”的美学意义。

三、延时摄影的特点

(一)艺术魅力

延时摄影能够凸显常规摄影无法表现的特定诗意,像我们寻常看到的故宫是凝固不动的,而在纪录片《故宫》中,摄影师们用延时镜头拍摄了故宫同一景点四季的变化、故宫一日内光影的变化,以及在同一空间内不同历史时间的再现,时间和空间就有了流动感,一个全新的世界徐徐展开,天上流动的云,宫墙上移动的影子……延时摄影把一个固定的、缺少变化的、比较呆板沉闷的建筑群赋予了生命,让它在细节上静中有动,《故宫》也因此有了自己的表情和流动的诗意,就这样以它鲜活的、独有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着无数的观众。

(二)视觉冲击力

延时摄影是一种独特而且奇妙的摄影方式,他的最大魅力就是有着常规摄影无法企及的视觉冲击力,能将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日夜变换,往来的人群都压缩在几分钟里,看到静止时光的流动,美不胜收,让人惊叹于这种艺术形式。延时摄影还是表现常规摄影无法揭示的自然奥秘的重要手段,能将自然界中种种漫长的生长变化过程通过极短的时间再现出来,为人们观察自然现象探索自然奥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正如我们看到细胞的分裂、生长,看到有机物如何分解。譬如花蕾的开放约需3天3夜,即72小时。每半小时拍它的一个画幅,以顺序记录开花动作的微变,共计拍摄144个画幅,再通过放映机按正常频率放映(每秒24幅),在6秒鐘之内,重现3天3夜的开花过程。

四、延时摄影的运用

目前,由于单反可以拍摄大部分辨率的照片,延时摄影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只要你选好地点、确定时间间隔和拍摄张数,弄清楚曝光、光圈、间隔、运动的变量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等问题,准备好一个三脚架、一台单反相机、一根定时快门线,小成本即可获得几十万甚至几百万摄像机的视频效果,其压榨空间的手法,表现时间快速流逝的意境,已是电视纪录片首选的拍摄手法之一。

(一)日间拍摄

曝光模式可设定在光圈优先模式,白平衡选择自动,ISO值尽量降低,快门速度尽量放慢。如果是以1/1000秒或1/2000秒这样的高速快门来作拍摄,将会得到凝结的瞬间画面,造成后期制作的困难,如使用1/50秒以下的速度来拍摄,后期剪辑会比较方便,画面也会更加流畅。

(二)夜晚拍摄

通常采用手动模式(M模式)进行拍摄,在有光的环境里,使用自动白平衡,若是在无光的环境(如山区),可调整至3300K左右的色温白平衡,画面会呈现偏蓝色,比较讨喜。若是在无光的环境使用自动白平衡,画面可能会呈现咖啡色调或黄色调。拍摄之前,先使用较高的ISO(例如ISO800)、光圈F5.6、快门速度30秒来进行测试拍摄,观察场景与环境细节(例如构图是否平稳、画面中有无电线杆等不需要的物件等)。曝光时间不要超过30秒,因为加上间隔时间,单是拍摄一张照片可能就要等上超过40秒,后制剪辑时影像的接续可能会不顺畅,因为时间差异太大了,例如云的流动会接不起来、断断续续。曝光时间控制在30秒之内,景物的延续性将会较为理想。

(三)明暗交界时刻

无论从白天拍到晚上、或是从晚上拍到白天,相机都必须全程记录。以从白天拍到晚上来说,可选择光圈优先模式,先使用小光圈,之后再慢慢开大(例如从F22、F18、F16慢慢升到F5.6、F4),这样可以让拍摄白天与夜晚时的快门速度尽量拉近,若是差距太大(例如白天1/60秒、夜晚30秒),后期时容易发生白天的画面可以平缓播放,但到夜晚时却变成类似加速播放,整体看来很不协调。此外,也可以尝试固定光圈、快门速度,让ISO自动升高,如此能够保持光圈与快门速度的衡定,但缺点就是高感光度所带来的影像质量下降。endprint

猜你喜欢
电视纪录片运用
论中国电视纪录片原型叙事中的奇石符号
电视纪录片解说者应具备的素养及风格的形成
电视纪录为载体的中医文化传播新范式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论纪录影像中文化传播的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