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代玉器的雕刻工艺与造型纹饰

2018-01-07 11:04陈茵茵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3期

陈茵茵

摘 要:文章从雕刻工艺、造型纹饰两个方面论述了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及简单的辨伪方法。

关键词:汉代玉器;雕刻工艺;造型纹饰

汉朝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十二月至公元8年十一月)和东汉(公元25年六月至公元220年十一月)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405年。汉代是继秦朝之后又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全面发展,是中国历史上较为繁盛的一个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玉器在造型、雕刻、纹饰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这与当时兼容并蓄的社会思想意识是分不开的。汉代以前,玉器仅仅是作为祭祀礼仪之用,并未得到广泛发展。但是到了汉代,玉器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用作祭祀,还被用于装饰、实用等,品种越来越多,纹饰也是灵巧多变。在继承了传统玉器纹饰的基础上,又创造了许多新的纹饰,这些纹饰兼具欣赏性和实用性,辅以娴熟精巧的雕刻手法,使汉代玉器造型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艺术境界。

1 汉代玉器的用料特点

两汉时期,不仅是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玉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汉代有着长达四百年强大安定的政治局面。西汉初张骞出使西域,东汉班超任西域都护,打通、开拓了与西域交往的丝绸之路,使得新疆的优质玉料大量运往内地。和田玉正式成为中国用玉的主流,和田白玉被大量使用。汉代玉器的原料主要为新疆和田玉中的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和新疆昆仑山北麓的玛纳斯碧玉以及少量的岫岩玉、蓝田玉、水晶、玉髓、玛瑙等。而汉代以前的和田玉,尤其是和田羊脂白玉是不多见的。玉料主要来源于玉龙喀什河,因条件不具备,和田籽料、山料尚未开采。

根据文献记载,山料是在明代晚期才开始被逐步开采、使用的。开采之人骑着牦牛盘山而上,找到原矿后,在原矿上先用火高温烟熏再辅以冰水急剧降温,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原矿开裂后取料,再用牦牛将山料运输下来。所以笔者认为但凡以和田山料为基底雕刻的汉代纹饰玉器,可以直接被认定为仿品。

2 汉代玉器的雕刻工艺

汉代玉器比较注重线的表现,对于线条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纤细“游丝毛雕”配以刚劲挺拔的“汉八刀”,雕刻出一幅幅疏密有致且健壮饱满的艺术作品,给世人留下强烈而鲜明的印象。“游丝毛雕”与“汉八刀”被认为是汉代玉作中两类最具特色的雕刻工艺。

“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攻玉刀法,多用宽阴线来表示,线条简洁明快。其所雕出部位看似一刀刀切削而成,平顺光滑,其实大刀阔斧的切削面是用砣轮反复雕磨而成,刀痕悉数磨平,工艺要求十分的严格。这种雕工以玉猪握、翁仲、玉蝉等器形上多见。所谓“汉八刀”,有两层含义:其一,形容刀工简练、粗放,犹如八刀而就;其二,用刀讲求左右对称,奏刀后左右两道线槽形成了“八”字撇捺的效果。

“游丝毛雕”具有“细、绵、长、飘、劲”5个特点。此技法多见于小件器物之上,线条柔和圆熟,精细纤长,线痕似断似续,若隐若现,犹如游丝,刚柔并济,可惜汉代之后就失传了。

根据笔者在徐州博物馆上手看的实物并深入研究后,发现“游丝毛雕”的雕刻工艺在60倍放大镜下沟槽截面形状呈现不规则状,线槽边缘有锯齿状崩口或细毛茬,槽底深浅不一,满布参差条痕。这是由于当时的匠人徒手执握坚硬锋锐的金刚石、水晶或燧石质地的工具,蘸上潮湿解玉砂反复推磨制作、刻画而成的。而后仿之作无古工之神韵,线条随性,呈直平线状,且阴刻直线在放大镜下呈宽度一致、深浅一致的复制形状。

3 汉代玉器的造型纹饰

汉代政治及经济的强大,使得汉代的玉器发展到达了鼎盛时期。尤其是在玉器的纹饰及雕刻手法上,更是形成了属于汉代时期的特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代的玉器在融合远古时期纹饰技术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类似于涡纹、谷纹及蒲文等几何纹路的创新,还依据动物的特性开创了类似于龙纹、凤纹等动物的纹路,更将几何纹与动物纹进行了组合。以下节选几种常见的纹饰及代表器物详以说明。

①龙纹,扁平体,呈S形,水滴形眼,尖卷唇,张口露齿,颔下有须,角后仰,身饰勾连云纹、谷纹、云气纹,或有足和飞翼。S形龙分为横式和竖式两种,竖式龙造型较为特殊,应为西汉新创。

②螭纹,西汉为螭纹发展的鼎盛阶段。通常采用高浮雕和圆雕的形式。螭首呈梯形,竖眉内钩,昂首鼓目,眼眶下坠,独角螭的角上有“二”字纹,螭背上开始出现一道阴刻脊线,四肢刚劲有力,绞丝长尾分叉。

③凤鸟纹,侧面剪影式造型。凤站立,昂首,滴水眼,勾喙,带状长冠拖至脑后,身体翻卷,同时配以阴刻“二”字纹等辅助纹饰。

④兽面纹,即一种正面展示的类兽首图案。浓眉凸眼,眼珠下垂,粗鼻隆起,多见于剑璏、铺首等器物之上。

⑤蒲纹,三对两两互为60度交角的平行线,分割形成近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纹样,纹样元素接近正六边形,其间有分割遗留的三角形纹。

⑥谷纹,由清一色萌芽谷粒状元素重复铺陈构成的纹饰,主要装饰于玉璧、玉环、玉珩、玉龙佩、玉剑具以及各类玉配饰表面。

⑦乳钉纹,由清一色浮雕乳钉状元素重复铺陈构成的一种纹饰。乳钉有半球状、六角形两类,其形尖凸,大小一致,排列规整,横成行、竖成列,间隔疏朗。主要裝饰于玉璧、玉环、玉珩、玉剑具及各类玉佩饰表面。

⑧勾连乳钉纹,即以阴线相连的乳钉纹。依据连接方式的差异,可以区分为二型:其一,T字形相连;其二,V字形相连。

⑨勾云纹,由相互勾连、错落分布的卷云状元素重复铺陈而成的纹饰,分阴刻及浮雕两种形态。阴刻勾云纹主要用来装饰玉环、玉容器及各类玉佩饰。浮雕勾云纹主要与兽面纹组合成兽面勾云纹,出现在玉剑璏、玉剑珌之上,表现为俯视下的爬行神兽,勾云纹为神兽抽象化的四肢和躯干。

⑩韘形佩,又称鸡心佩,是由古代射箭时佩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的实用器玉韘演变而来。形制为扁平委角形,中间穿一圆孔,正面微鼓,背面略凹。孔槽的上端出尖,若心形,孔下成椭圆状,身饰螭纹或龟背纹,廓外透雕龙凤、云螭纹。

k“宜子孙”壁。在汉代以前,璧出廓部分雕刻的面积较小,仅在璧的四端雕刻一些小型的鸟头、兽头等。到了汉代,璧之外廓得到充分利用,并首次出现“延年”“宜子孙”等吉祥文字。此类玉璧常悬挂在厅堂或佩系在腰间,表达人们追求生命永存的精神世界。

在笔者看来,玉器的形和纹是由人设计创作的,而那时的人又处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条件之下。脱离了当时社会条件的现代伪者,通常连基础的形、纹规律都不能准确地破译、复原,至于神韵、艺术性就更难以企及了。所以,笔者认为辨伪汉代玉器,首先可以从第一眼的纹样元素来辨别,其次更能从细节的眼、口、额、颈、爪、尾、关节,以及造型的转折、弯卷处等细节加以论证。笔者曾在邳州古玩城某一玉器店铺内,看见过一件高仿的汉代玉双龙首珩,乍一看可能有几分类似的错觉,但细看其工艺、纹饰后不难发现错误之处比比皆是。对比曾有幸上手细看过的徐州博物馆馆藏楚王墓出土的同一器物,首先仿品龙纹的雕功柔绵无力,毫无张力可言,虽有模仿汉龙的滴水眼、尖卷唇等局部特征,但龙的眼神却显得呆滞无神;其次局部的绞丝纹也是寥寥几笔浮于器物之上,与真品那种力度、线条的刚劲之力完全不可相提并论;再者真品龙首矫捷挺拔的气势在其身上更是毫无展现。

汉代玉器是汉代人对他们生前、今世、来生理解的载体,而我们现代人只能通过它生动、奇特、优美的雕刻工艺和造型纹饰来窥斑见豹,感受汉代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杨伯达.中国玉器全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5.

[2]常素霞.中国玉器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张尉.新见古玉真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