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吴江大运河段文化及其保护利用

2018-01-07 11:04李平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3期
关键词: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

李平英

摘 要:大运河吴江段两岸蕴藏着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发掘文化遗产的价值,合理利用文物资源,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普及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传承、发扬“母亲河”孕育的文明。

关键词:大运河;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吴江水网密集,纵横交错,众多河流中,有一条贯穿南北、气势恢弘的大运河可算是吴江人的母亲河。

大运河吴江段自松陵镇刘河浜口起,南至麻溪出口止,全长40.8千米。流经松陵、同里、平望、盛泽,其中北段刘河浜口至吴淞江分水墩长1.1千米,为吴江区和吴中区的界河;南段黎泾港口至麻溪出口9.3千米,为江浙两省界河,其余均在吴江境内。

大运河流自平望镇,另有两条复线。一条从平望竹江桥起,名曰烂溪,经盛泽、桃源至浙江乌镇,全长28千米。另一条复线为从平望镇安德桥西起,经平望、震泽至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名頔塘,又称西塘,全长56千米,在吴江境内长24千米。

千百年来,“衣被天下”的吴江丝绸就是通过以大运河为中心的水路运往四面八方的。同时,大运河吴江段两岸蕴藏着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孕育了绚丽多姿的古镇文化。

1 大运河吴江段上至今拥有多处价值颇高的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吴江段两岸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至今存有多处历史文化价值颇高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正线从北至南有:三里桥、运河古纤道、安民桥、安德桥。

1.1 三里桥

三里桥于松陵镇北,横跨大运河,总长50.4米,净跨16米,矢高12.5米,甚是恢宏雄伟,其规模在全区200余座古石桥中位居第一。此桥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现存之桥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距今也已历130余个年头,可依然似一条雄健的苍龙浮卧在古运河上。此桥除了高度雄居吴江诸桥之首外,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在东桥台建有纤道,以前来往船只上的背纤人可沿着这纤道直接从桥下通过。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2 运河古纤道

运河古纤道在松陵镇南侧,沿大运河西岸逶迤着一条长长的古纤道。这条纤道全长约为4.5千米(九里),故名“九里石塘”,始筑于唐元和十五年(820),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复以巨石修筑,故又名“至正石塘”。1984年,以旧青石修复,并命名“运河古纤道”。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点。

1.3 安民桥

安民桥位于平望镇北,横跨大运河,现存之桥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至今已近四百年。一种名叫薜苈的蔓生植物攀满整座桥梁,远远望去,犹似一条苍龙横卧在碧波之上。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与古运河相关的文物遗存。

1.4 安德桥

安德桥在平望镇南,跨于大运河与頔塘交汇处,2006年5月随京杭大运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为与古运河相关的文物遗存。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766—779),现存之桥重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

2 大运河吴江段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吴江段两岸物质文化遗产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很是丰厚。近些年来,吴江通过深入普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芦墟山歌、同里宣卷分别作为吴歌、吴地宝卷的组成部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平望灯谜、铜罗黄酒酿造技艺、七都昆曲木偶为江苏省非遗项目;小满戏、蚕丝被制作技艺、盆烛舞、蚕桑丝绸习俗等近20个项目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熏青豆茶制作技艺、风枵茶制作技艺、蚕桑楹联等50个项目为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50余人被公布为各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其中杨文英、芮士龙为国家级项目——吴歌和吴地宝卷的传承人。芦墟山歌馆、先蚕祠·吴江丝绸陈列馆、桃源苏南酒文化馆等为各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段炳臣生前创作的烙画获得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盘点吴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半数以上的项目来自大运河两岸的乡镇。

3 大运河吴江段滋润着多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

大运河吴江段在造就众多名胜古迹、孕育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滋润着多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其中同里、震泽、黎里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平望和桃源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

3.1 同里镇

同里镇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大运河吴江段北段东岸,西与松陵镇相接,2003年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至今保留着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风貌。

同里不仅河流众多,而且湖荡密布,人家临水而筑,家家傍河,户户通舟,处处有河埠。同里水多桥也多,位于镇东北的普安桥,也称读书桥,其桥联“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记录下了同里千百年来盛行读书的风气。坐落在退思园西边的长庆、吉利、太平三桥散发着浓烈的民俗风情,以前凡居民嫁娶,必在鼓樂声中抬着花轿过此三桥。

同里有许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如耕乐堂、务本堂、崇本堂、嘉荫堂、世德堂等,其中以退思园最为著名,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同里人文荟萃,自宋至清嘉庆年间,曾出状元1名、进士38名、举人80名。近现代更是贤达迭现,其中著名的“杨柳松柏”(杨天骥、柳亚子、金松岑、陈去病)便是杰出的代表。

3.2 震泽镇

震泽镇现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吴江区西南部,頔塘两岸。从蠡泽湖遗址和刘家浜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陶片来看,震泽先民早在五六千年前就在此繁衍生息了。唐开元二十九年(741),湖州刺史张景遵即其地设震法馆,为震泽定名之始。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震泽为皇畿近地,朝廷设巡检一员以镇之,震泽镇之名始自此时。

明代,震泽已是重要的湖丝产区之一。近代,生丝贸易的发达使震泽日益繁荣,成为我国著名丝市之一。民国初年,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之后,震泽仅次于盛泽为吴江县内的第二大镇。

震泽风土清嘉,存有不少名胜古迹,不仅有师俭堂、致德堂这样清代建造的豪门大宅,也有慈云寺塔、禹迹桥、思范桥等具有丰厚历史底蕴的古建筑。

震泽历史上人才辈出,范蠡、张志和、陆龟蒙等许多名人隐居在此,留下了不少古迹遗址。明末清初的王锡阐枕经籍史,推步验天,其在天文学上的成就在全国、全世界均有较大的影响。近现代震泽更是名士迭现,有民国期间享誉海内外的施则敬、施肇曾、施肇基、施肇祥兄弟,有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并作出重大贡献的两院院士杨嘉墀等。由此,产生了一些名人纪念建筑,如王锡阐纪念馆、尊经阁、贞丰先生碑亭等。

3.3 平望镇

平望镇现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大运河吴江段中段,北与松陵毗邻,南与盛泽相连。汉代时以乡称,唐代时设平望驿,宋元年间,平望便“两岸邸肆间列,以便行旅。明初居民千百家,百货贸易如小邑,然自弘治迄今,居民日增,货物益备,而米及豆麦尤多,千艘万舸远近毕集,俗以小枫桥称之”。

平望历来是江浙沪皖的水陆交通枢纽。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平望早在北宋熙宁年间即有大商巨舶往来,物货充溢。但由于其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代有兴衰,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颇多。

镇南的莺脰湖,相传是吴越春秋时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以其形似鶯的脰而得名,湖中有一小岛,名平波台。莺脰湖北岸矗立着一座宏伟的庙宇——小九华寺,该寺初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为近现代名僧太虚法师的出家之地。

镇西北7千米处的溪港古村,至今较好地保留着原有的风貌,存有刘猛将军庙、东林桥、大庆桥等不可移动文物,2008年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村。

3.4 桃源镇

桃源镇现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吴江区西南部,烂溪西岸。其所存的铜罗古镇,以前名严墓,因西汉著名辞赋家严忌逝后葬于此地而得名。铜罗四周环水,水路四通八达。辖区内有烂溪、紫荇塘、严墓塘等多条河流航道,舟船过往十分频繁。

4 结语

如上所述,大运河文化在吴江的历史上谱写了璀璨耀目、绚丽多彩的篇章。当今,我们理应努力弘扬大运河文化,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不断进步。下面,笔者就这个命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谈一些看法和设想。

4.1 保护大运河两岸的文化遗产任重道远,需作更大的努力

近年,吴江在保护大运河两岸的文化遗产方面做了较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疏浚整治大运河时,为保护横跨京杭大运河的文物保护单位——三里桥,在桥的东侧新辟了一条运河航道,从而有效地保护了这座古桥。2014年,在文物部门的指导支持下,运河古纤道作为全省修复大运河沿线历史遗存的十大工程之一,按原貌做了修缮。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运河中船只数量日益增多,吨位日益增大,故古纤道所受的影响日趋加大,不能掉以轻心,应当时时注意运河古纤道的安危,确保万无一失。

对照文化强区的要求,吴江的文物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薄弱环节,同时,由于吴江不可移动文物数量众多,在保护上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难题。

经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吴江不可移动文物总数达500余处,其中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28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不可移动文物存在着自然损坏的问题,有一些则面临濒危的境地,亟须及时进行抢救维修。虽然吴江财政每年专项拨款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可对于全区数百处不可移动文物的日常维修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因此,关键还是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只有从上到下充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区别轻重缓急,选定项目,投入一定的资金,逐年维修一些不可移动文物,才能使得文物的完好率逐年提高。

在吴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也存在着一些难题。比如某些项目缺乏传承人,已到濒临失传绝迹的境地。另有一些项目,由于时代的变迁,现今已不流传,如“塌马张”,由于其带有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便逐渐衰落;又如同里的闵饼制作,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其原料和技艺均具有颇高的要求,目前已被一种“小青团子”所替代,长此以往,其制作技艺也面临失传的可能。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定要高度重视,并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措施,包括进行经济支持、出台优惠政策等,使其得到及时解决,从而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4.2 合理利用吴江大运河两岸丰厚的文化遗产,大力促进旅游等文化产业的发展

遍布大运河吴江段两岸的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吴江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在全区旅游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中,文物旅游收益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柱。像同里镇就是依靠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发展了当地经济。正是退思园、崇本堂、嘉荫堂、同里三桥等文物景观,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近些年来,同里每年要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

在同里的带动下,吴江其他各镇合理利用文化遗产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黎里镇近年来投入了较大的资金,对古宅、古桥、古祠、古庙、古市河、古廊棚等进行了修缮,并正式迎客。震泽镇按照原有风貌对宝塔街进行修缮,并对相关文保单位进行维修,至今已在开发旅游上取得初步成效。平望镇近年来对运河两岸的古街古建筑进行修缮取得较大的成果,每年举办莺湖文化旅游节,迎来了不少各地的游客。桃源镇修缮市保单位汾阳王庙等,并对铜罗八百米老街进行整修,有效促进了每年一度黄酒文化节的举办和江南酒文化的弘扬。

对照大运河吴江段两岸及全区各地所存文化遗产的数量,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还是大有潜力的,值得我们去花大力气写好这篇大文章。像黎里这样的古镇至今尚存有近2000米长的古市河,3700余米长的古驳岸,4000余米长的古街,弄堂80多条,明清、民国建筑10万余平方米,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其文化遗产不谓不丰厚。可目前除同里之外,其余各镇在旅游产业上均未形成气候。因此,一定要统筹、协调,进行实质性的运作,将黎里、震泽、平望、桃源等古镇的文化遗产合理利用起来,以形成吴江旅游事业“三足鼎立”“全面开花”的良好局面。

4.3 弘扬大运河文化,增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大运河吴江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众多文化遗产,在一定程度上说,可算是一部物化了的吴江发展史。大运河吴江段上的名胜古迹,是源远流长的吴江历史的重要见证,是光辉灿烂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大运河吴江段上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当代先进文化、加强苏州暨吴江同国内外的文化交流,都能够发挥独特的重要作用。

同时,文化遗产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如柳亚子旧居、丽则女学校址、苏嘉铁路75号桥侵华日军炮楼等,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欣赏历史文物,游览名胜古迹,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加强文化遗产工作,合理利用好文化遗产,不但能使广大群众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还能陶冶情操,增强艺术鉴赏力,丰富精神生活。

猜你喜欢
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Tough Nut to Crack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关于博物馆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