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红军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2018-01-07 11:04冯娜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3期
关键词:长征精神现实意义红军

冯娜娜

摘 要:长征的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长征是中国革命实践中最光辉、最艰苦卓绝的一段历史,它呈现出红军战士吃苦耐劳、敢于牺牲的精神。长征精神不仅影响了当时的人民,现如今更是推动了中国的发展。

关键词:红军;长征精神;现实意义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最为恢宏、传奇的英雄史诗,它不仅锻炼了中国革命最为优秀的儿女,也培育出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一种精神——长征精神。长征精神的意义不光光体现在红军击败了多少国民党,多少次让中国革命化险为夷,为革命胜利提供多少保障,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精神上。长征精神成为众多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撑,鞭策我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朝着胜利不断前行。

1 红军长征精神的含义

四渡赤水、翻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是万里长征道路的重要历史劫点,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将长征精神刻入我们的血肉之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是在艰苦奋斗中发展壮大的。长征精神赋予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信念,无坚不摧的乐观思想,自立自强勇于创新的士气,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不怕困难敢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正是因为拥有这些精神,红军才战胜了艰难险阻,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长征为中华儿女书写了一部壮丽的史诗,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展现了民族独立自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品质。

1.1 理想信念,坚定不移

回顾历史,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等战役,无疑不彰显着战争的残酷,红军战士们徘徊在生死边缘,他们从未惧怕过困难,始终坚定着理想和信念,直到战争胜利的那一刻。长征的道路极为艰难,后勤供应不上,缺粮少药,物资奇缺,很多战士因饥寒交迫和伤情严重牺牲了。前方有劲敌,后方有追兵,敌强我弱,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影响,这在战争历史上都是少有的。在如此艰难的长征中,红军战士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奋勇杀敌,浴血奋战,战胜常人无法战胜的困难。他们坚定着内心的革命理想和信念,为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战。正是这种坚定信念、奋斗不息的长征精神,使中国共产党克服了种种困难,带领中国一步步走向胜利。

1.2 不怕困难,敢于奉献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壮丽诗句,描绘了长征的艰辛。长征是中国革命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在中外历史上堪称奇迹。

据历史记载,红军长征环境恶劣,过程艰难,整个军队都面临巨大的挑战。当时的雪地环境异常艰苦,“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在海拔四千米的川康雪山上,一眼望去几乎全是沼泽地,无数红军战士被埋葬于此。红军将士除了要抵御自然环境带来的困扰,还要和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头顶的飞机轰炸,陆地的军队袭击,让战士们一刻不能松懈,只能奋勇前进,极力反抗。在长征途中,每天都要展开战斗,甚至还会遭遇地方军阀和国民党军队的袭击,一年的时间就展开了三百多次战斗。战士们无时无刻不徘徊在生死的边缘,每前进一步都会有人牺牲。红军将士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坚信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怕困难,敢于奉献,攻克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艰难,发挥出惊人的战斗力,最终赢得了长征胜利。

1.3 自立自强,勇于创新

随着第五次反“围剿”的到来,“左”倾教条主义者王明不顾中国现状,限制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央主力红军不得不战略转移。遵义会议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开始自立自强,踏上勇于创新的道路。从实际出发,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来处理问题,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和命运,让党和红军从被动的局面中走出来,结束“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长征道路中的每一个胜利,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战略、战术的准确性,每一项理论制度的革新,都是勇于创新的结果。长征精神延续了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展现出自立自强、勇于创新的生命力,最终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1.4 团结一致,为大局考虑

在长征的道路上,敌人非常强大,革命一再面临低潮,党内频繁出现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与张国焘分裂主义。面对这种局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科学分析了党内战斗的原因,将党内战斗看作是人民内部的矛盾,而非敵我矛盾,积极教育、帮助在党内犯错误的同志,让所有的同志团结在一起。红军战士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纪律性非常强,能够为大局考虑,并能从整体利益角度出发,恪尽职守,紧紧团结在一起,这样的聚集力和战斗力也是促进长征胜利的关键。在长征道路上,红一、红二、红四军积极配合,前后呼应,让国民军队捉襟见肘,精疲力竭,一举击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危难关头,红军指挥员与红军战士团结一致,积极配合,互相扶持,顾全大局,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历史传奇。

2 新形势下红军长征精神的研究特点

新形势下,学术界对长征文化方面的研究呈多样化趋势,如今的长征文化研究与传统相较而言,其内容全面化、形式多样化、总体开放化。

第一,内容全面化。相对于长征学术性研究而言,从不同角度诠释了长征的内容,用生动的语言,形象化的描述,开诚布公了长征中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典例。其中描写指定人物的如罗原生《长征中的名战名将》,描写当地长征故事的如王平《红军与湖北》。

第二,形式多样化。关于长征方面的文章,多以战役为主,描写战役的残酷场面由此体现长征的危险,如李涛《大围追:国民党军围堵红军长征揭秘(图文版)》;还有用歌曲、画册和诗集来展现长征画面的,如段亚平《放歌长征路:红军歌曲100首》;有口语论述长征的,如任文《会师陕北》、刘卫平《转战陕北》。长征精神研究的展现形式是在现有基础上经过创新完成的,将其多样化特点完美地诠释出来,形式上要比之前更加雄厚、鲜活。

第三,总体开放化。关于新形势下的长征学术研究,最大的亮点是把长征历史研究和共产党政治思想紧密相连,如李东方《长征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念传播:基于政治社会化理论的分析》,重点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的政治思想传播流程。面对新的研究方向,可以看出长征精神呈现出与时俱进且不断丰富、发展、提升的过程,这也是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3 红军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长征胜利82周年会议上,明确指出“长征是唤醒中华儿女的壮伟征程”。新形势下,对长征的研究也是如此。不仅仅要加大对长征的研究力度,重视国内的长征风,更要让长征文化走向国际,把中国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另外,对长征史学性研究要引起重视,也要注重长征时效性的研究。新形势下,红军长征精神的研究不但具备历史意义还具备現实意义,深入地了解、弘扬长征精神才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现如今,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充斥着多元化思想。深入探讨长征历史,可以发现不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不仅要重视反“右”,还要重视反“左”,尤其要关注反“左”问题。红军长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二者皆改正党的“左”倾错误,使革命渐渐迈向新的健康的发展路线。纵观长征历史,积极总结长征经验,不管是哪种经验教训,都是党的宝贵财富。长征精神要求我们要结合历史经验,认真总结,敢于总结,善于总结。从严治党是十八届六中全会的主题,研究长征精神可以为从严治党提供理论依据。除此之外,新形势下的红军长征精神始终贯彻中国梦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和平年代的新长征,我们要弘扬新形势下的长征精神,坚定信念,立足岗位,艰苦奋斗,与祖国共奋进,实现“十三五”的战略目标。

4 结语

综上所述,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支撑,是新形势下人才成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建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源源不断的动力来源。对此,我们要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不畏艰辛,坚守意志,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面对新形势下的挑战。作为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更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为文博事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云霞.关于新时期红军长征研究的几点思考[J].党史博采,2017(25):115-116.

[2]冯健,江德强.刍议新时期弘扬红军长征精神[J].新西部,2016(23):118-119.

[3]邬海军.长征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6):50-51.

[4]邱琨,李奎基,静斌.浅谈长征精神及其现实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7(7):64-65.

猜你喜欢
长征精神现实意义红军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十送红军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