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特色的坊堆村古文明

2018-01-07 11:04郭红波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年23期

郭红波

摘 要:山西省洪洞县东部的广胜寺镇有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村子——坊堆村,该村地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南著名风景名胜区——霍山广胜寺西4千米处。这里常年受霍山泉水滋润,土地肥沃,条件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的理想区域。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这里就开始有人类定居生活,为西周杨侯国的封域。现存坊堆村遗址、碧霞圣母宫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坊堆遗址出土的甲骨文是西周甲骨文在国内的首次发现。碧霞圣母宫为洪洞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华丽的琉璃构件、精美的泥塑、高超的木雕艺术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关键词:洪洞;坊堆村;古老文明

有着“华人老家,根祖圣地”的山西省洪洞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漫长的脉胳源流,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县东部的广胜寺镇有一个古老而文明的村子——坊堆村,该村地处晋南著名风景名胜区——霍山广胜寺景区西4千米处。村南有洪(洪洞)广(广胜寺)公路穿过,交通便利。村北边有霍泉下游的磨河流过,这里土地肥沃、条件优越,早在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定居生活。

据传,古代该村之南有两土堆,故名“双堆”。后年深日久,土堆渐平,建起庙亭和牌坊,故名“坊堆”[1]。坊堆村古有玄帝行宫、龙王庙、老爷庙、三官庙、五道庙、菩萨庙、魁星楼、财神楼、祖师庙等众多道观庙宇,现存的坊堆村西周遗址、明代碧霞圣母宫均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村东南的龙王古泉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 西周文化遗址

坊堆村地处霍泉支流磨河南岸台地上,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聚居的理想区域。20世纪50年代,山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洪洞县坊堆村南调查发现了西周文化遗址——坊堆遗址。1954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派出专业考古队员对坊堆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清理墓葬18座,另有灰坑等遗迹。发掘取得收获颇丰,出土有鼎、簋、甗、戈、铜鱼等铜器,鬲、鼎、豆、壶、罐等陶器,还有玉环、璜和无字卜骨两块。同年又出土刻有卜辞的卜骨一块[2],卜辞释文为“化宫口三止又疾贞”,推测此甲骨应为占卜疾病的记载。这一发现成为当年考古发掘的重大收获,是西周甲骨文在国内的首次发现,改变了以往学者认为的只有商代才有甲骨文的看法。堆坊遗址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当时坊堆村一带繁荣的经济和璀璨的文化。1965年,坊堆遗址被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2016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在对洪洞县博物馆馆藏文物普查过程中登记录入的西周甲骨卜片,就是当年在坊堆遗址发掘出土的[3]。

2 西周时期的杨侯国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坊堆村西约1.5千米处也发现了一处西周文化遺址——永凝堡遗址。该遗址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镇永凝堡村,系与坊堆遗址同期公布的山西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和临汾地区文化局进行了发掘,发掘出属于西周时期的灰坑20座、墓葬22座[4]。

民国六年(1917)版《洪洞县志》载:“周杨侯国,文王庶子伯侨所封,或曰宣王子尚父所封,后灭于晋。”[5]由此分析,今山西省洪洞县的坊堆—永凝堡一带,可能就是西周杨侯国的封域。

3 明代碧霞圣母宫

坊堆村西现保存有一处山西省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碧霞圣母宫,华丽的琉璃构件、精美的泥塑、高超的木雕艺术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艺术魅力。

碧霞圣母宫俗称“娘娘庙”,建造年代不详,据圣母殿脊檩题记可知它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重修。另据碑记可知,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修葺。现存建筑为明代遗构,占地面积4940平方米。坐北面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现存仪门、圣母殿,两侧存厢房。据碑记,旧时沿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戏台、宫门、献殿、仪门、正殿,两侧由土地殿、财神殿、厢房等组成。南北长115米,东西宽60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圣母殿前现存清代维修记事碑2通。

圣母殿砖砌台明,高0.3米,殿身面宽三间,进深六椽,庑殿顶,殿顶饰琉璃脊兽、瓦件;七檩无廊式,柱头斗拱三踩单昂,平身科一攒;明间辟格扇门,次间设格扇窗;明间顶部中央及两侧分别悬挂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三天慈悲母,渡脱终生愿”、万历十七年(1589)“天仙碧霞圣母神宫”、崇祯十一年(1638)“碧霞圣母”木匾各1方。圣母殿内设神龛,主像为彩色泥塑碧霞圣母神像,其余15尊泥塑为男、女侍者像,均为明代作品。

圣母殿建筑采用庑殿顶,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顶部琉璃装饰精细绝妙。其房顶、房脊、龙头全部用琉璃彩瓦构建,分别组成了琼楼玉宇、二龙戏珠、珍禽异兽等图案。这些琉璃饰品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多次地震灾害而不破不裂、不歪不斜、不褪色、不断线,真正达到了精细绝妙的工艺水平。

圣母殿内东、西山墙与后墙均有精美绝伦的彩色泥质悬塑,分立、平、悬三种,碧霞圣母、卫士等塑像为立塑,周边后宫组像为平塑,分布在大殿上方凸出部分的泰山仙境图则为悬塑。这些悬塑千姿百态,笔法细腻,栩栩如生。殿内木雕则主要体现在大殿的门窗上,其木刻花纹装饰全部用五角形和八角形交叉而成,从四面八方正看、斜看均为圆圈组成,显示出高超的木雕工艺水平。

1998年,山西省文物局和洪洞县文物旅游中心对圣母殿进行了落架大修,修建了300米围墙,整治了周边环境,并于2003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近年,坊堆村委会及村民自发筹资对碧霞圣母宫土地殿、财神殿、厢房等予以了修复。

4 古庙会

碧霞圣母宫是当地等级较高的一处道教圣地。随着历史的发展,碧霞圣母在人们心目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自然信仰。每年农历四月初一,一年一度的坊堆村碧霞圣母宫庙会(图1)如期举行。庙会历时五天,主要活动有锣鼓、戏剧表演和商贸集市,庙会上同时有妇女求子、许愿和还愿活动。庙会辐射周边各村,届时四面八方的信客前来赶会,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庙会参与者均为自发,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和古代神灵的崇拜,本质上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安居乐业、风调雨顺、幸福美满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5 龙王古泉

坊堆村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村里处处泉水涟涟、碧波荡漾,有龙王泉、犁儿坡泉、游泥泉等,其中尤以村东南的龙王泉最为著名。据修建龙王泉碑碣记载,该泉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修建了泉口护栏、泉池和渠槽,均为雕刻精美的石板砌筑。泉口用八块石板围成八边形护栏,每边长0.8米,高1.5米。泉口西侧亦用石板砌筑渠槽、泉池,泉水自东向西流,泉口与渠槽、渠槽与泉池之间各设有石雕龙头汲水兽。泉池略呈方形,水质晶莹透彻,为人们提水、洗涤提供了方便。

坊堆村邻山近水,风景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坊堆村民积极行动,合理、有效地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建设美丽乡村,更好地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1]董爱民.洪洞人文大辞典[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2]王寄生.山西洪赵县坊堆古遗址墓群清理简报[J].文物参考资料,1955(4):46-54.

[3]苏如意.“一普”登记录入的西周甲骨卜片[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7):76-77.

[4]张素琳.山西洪洞永凝堡西周墓葬[J].文物,1987(2):1-16.

[5]孙奂仑.洪洞县志:卷二:沿革考[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六年(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