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01-07 04:24李庆春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家国史料高中历史

李庆春

高中历史学科所倡导的核心素养培养,不仅是丰富学生历史内涵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其人文修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了解古今历史发展与变革的过程中,既可以充分体会到历史文化的价值所在,也能增强自身的思辨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阶段开设的每一门课都是有其实际意义的。要想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就应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托引导学生了解唯物史观,形成历史时空观念,培养家国情怀,掌握史料实证方法,从更加客观、多面的角度入手去思考问题。我仅立足于教学实践,就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发表个人认识与看法。

一、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陈旧的教学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活跃的思想及自主创新的学习意识,还禁锢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使他们不想也不敢借助更多新型的教学模式来讲解内容、提升实质效果。因此,广大历史教师应大胆变革,深入剖析史实,帮助学生提高历史解释能力。例如,教学《鸦片战争》时,考虑到学生通过课外书、电视媒体等方式,对这一战争的概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决定将分析重点放在战争影响上,并且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学生通过思考在黑板上一一列出了政治、经济、文化、百姓生活状态与精神状态、战后国民生产发展等几个方面,通过组内讨论的形式,并结合当时的背景,深入探究战争的影响。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内容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将课下准备好的史料呈现在学生面前,请学生从更加客观、辩证的角度来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与发展契机。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脑海中可以较为完整地构建出战争前后国家各方面变化的知识框架,进而强化历史思维,推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二、丰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浓郁的家国情怀

正所谓教无定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课本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可以循规蹈矩地按照同样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教师只有试着将不同方法引入课堂中将内容重现,才能帮助学生从更加明确的角度来了解事件的发展规律与行为走向,从而帮助其形成客观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形成浓郁的家国情怀。例如,在介绍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时,我并没有先向学生强调当时的政治形势多么严峻、百姓的日常生活如何艰辛,而是全面地向学生介绍了康有为写的《上清帝第五书》,并将文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主要内容传递给学生。当学生听到文章中的警世之言后,不由地感受到了变法的紧迫性与重要意义,也更好地体会到了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使学生的情感与时代产生共鸣,切实产生“没有国就没有家”的感受。再如,我在教学《抗日战争》时,先为学生播放了一个和抗战有关的短视频,将学生带入到当年的氛围之中,将眼光从小家放远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大家中。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等方式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为家国情怀的培养增添第一手鲜活史料。

三、注重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高中阶段的历史课本内容丰富、知识点较多,学生在学习了解的同时仿佛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历史事件。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可以通过学习在脑海中回放之前的历史事件与发展进程,还可以进一步了解過去的文化内容与人文思想,在潜移默化中拓展自身的观察视野、品评角度,以此来丰富其精神世界,成长为一个有内涵有历史素养的优秀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课本中的文化精神,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素材,通过观察老一辈人的生活习惯与服饰特点,来了解社会习俗的变迁。此外,我还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电影《宋氏三姐妹》的相关片段,有侧重地展现了剧中人物的服饰以及家装风格,有效反映了政治、文化的变迁。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在课下到图书馆、互联网上寻找更多的史料实证,从而更加客观、准确地分析历史问题。此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包括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它们都是构成历史学科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指引学生认识历史的有效线索。因此,教师应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作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逐渐搭建起完善的知识框架,形成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总之,培养学生具备较为全面的历史核心素养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渗透,以此来推动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家国史料高中历史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家国两相依
史料二则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例谈数据史料的辨伪与解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史料教学,史从何来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