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地理环境教育策略初探

2018-01-07 04:24殷凌燕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亚马孙河保护环境环境

殷凌燕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成长的旺盛期,他们对外界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中学地理教师应发挥学科优势,重视渗透环境教育。结合教材和当前的环境问题,挖掘环境教育素材,用多种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培养对环境的认知能力、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学会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正确的人地意识。

一、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环境意识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应及时捕捉环境教育的契机。为了世世代代能在地球上很好地生活下去,人们必须建立新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创建和谐的人地关系。在介绍“中国的人口与自然资源”时,要让学生知道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不足,很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等现象。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庞大的人口要消耗资源并污染环境。所以,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反之,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和破坏,最终必然会伤及人类自身。

二、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巨大压力。随着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工业废气、烟尘等排入大气,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大气环境的质量问题尤为突出。黄河与长江流域的环境污染及治理也出现较严重的问题。黄河自古多忧患,长期以来存在洪水威胁、泥沙淤积等问题,近年来又出现缺水断流、水污染等新的问题。长江流域中上游湖泊面积缩小,森林和草地植被遭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导致长江流域多次发生特大洪水。区域生态环境分化趋势显现,污染点状分布转向面上扩张,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下降,统筹协调保护难度大。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要求我国承担更多环境责任,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

三、用多种方法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1.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优化环境教育。

多媒体呈现出形象、生动、逼真的画面和丰富的信息量,不仅创设了良好的视听环境,也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巴西》时,我课前安排学生收集亚马孙河流域有关热带雨林的资料。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展示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的优美风光和自然环境,使学生认识到亚马孙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物种繁多,生物具有多样性,被称为“地球之肺”和“生物科学家的天堂”。然而,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因遭受大面积的乱砍滥伐,引发生态环境恶化,暴雨洪灾增多,水土流失严重,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通过演示,学生有切肤之痛,产生了保护与治理环境的紧迫感。然后,让几名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当地居民、世界环保组织成员、开发商等角色,讨论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通過自学、展示、角色扮演与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表达出不同的态度、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环境教育。

2.开展实践活动践行环境教育,培养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学习。例如,对家乡环境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学生既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又看到家乡的环境污染问题,培养了观察和分析环境问题、解决环境恶化的意识。通过举行环保知识竞赛、宣传环保黑板报、张贴环保手抄报等活动,学生不但提高了动手和动脑能力,也规范了环境行为。

3.挖掘课程资源,增大环境教育的开放性。搜集地理时事报道和信息资料,及时给学生补充国内、国际环境的新形势、新信息和新成果,向学生介绍雾霾、沙尘和酸雨等环境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措施;介绍森林、草原、水、土地和矿产资源的现状及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介绍人口问题和计划生育的意义;等等。让学生懂得破坏环境和自然资源不只是道德问题,还会触犯法律,从而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

当今的中学生必将成为未来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力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开展环境教育,加强保护环境的宣传与践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想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节约资源和能源、爱惜资源、保护环境,逐渐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自觉投身于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列。

猜你喜欢
亚马孙河保护环境环境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再探亚马孙河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巴西飞机坠毁24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