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SD-WAN解决方案的关键技术

2018-01-08 05:37王晔
电信科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广域网报文路由

王晔



电信SD-WAN解决方案的关键技术

王晔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 武汉 430073)

介绍了SD-WAN的基本概念、应用场景及在云网一体化过程中的优势,重点阐述了电信SD-WAN解决方案的关键技术,包括开放的系统架构、丰富的部署形态、EVPN over VxLAN专线、穿越NAT、多核软转发技术等,为SD-WAN系统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

软件定义广域网;以太网虚拟专用网;虚拟扩展局域网;IP安全协议;软转发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办公等业务的迅猛发展,面向企业的云专线业务和云数据中心服务近年来高速增长,更多的企业开始将业务应用转向云服务。企业分支与总部之间的传统专线业务通常采用运营商提供的SDH、OTN、MPLS等类型的专线服务,由于跨网络、跨运营商、SLA(服务等级协议)以及专线链路等需求,存在业务开通周期长、网络配置复杂、灵活性较差和价格昂贵等问题。SDN/NFV技术的出现,让企业新增网络服务不再依赖固有的硬件,简化了网络配置和运维,提高了业务部署速度,降低了网络建设和运维成本,SD-WAN(software-defined wide area network,软件定义广域网)[1]随之应运而生。

2 SD-WAN概述

SD-WAN通过SDN技术将网络设备的控制和转发功能分离,为企业用户构建业务开放、灵活编程、易于运维的广域网。同时,SD-WAN整合MPLS专线、光纤、互联网、LTE等多种网络线路资源进行广域网的流量调度,用户能够按照预定的路由策略自主控制广域网流量的流向,帮助用户降低广域网(WAN)的开支并提高连接的灵活性。SD-WAN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混合WAN场景、云接入场景和移动办公等,通过引入SD-WAN控制器,可完成企业各分支接入设备的集中管理和自动化配置,将企业各个分支灵活接入公有云或私有云,为用户提供可视化的、可调度的网络拓扑和流量监控,同时,可以为企业提供安全防护等云化增值服务。

中国电信SD-WAN解决方案基于虚拟化企业网关产品和云化业务部署,为政企客户提供灵活、智能、定制化、自动化、差异化的智能专线和云专线业务,适用于site-site、site-internet、site-IDC等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企业各站点间的互联专线,企业访问国际互联网的加速服务,企业站点定向访问公有云、私有云等服务,具有敏捷开通、国际加速、混合组网和云网协同等特点。

中国电信SD-WAN解决方案构建基于VxLAN的VPN专线通道,提供L2/L3 VPN、EVPN(ethernet virtual private network,以太网虚拟专用网络)、VxLAN over IPSec等功能,为客户提供点到点、点到多点的以太网连接服务,通过以太网接口替代现有传输专线,支持FE/GE/10GE等多种带宽,提供可视(网络状态)、可配(自助开通)、可调(带宽、QoS)的服务。通过SD-WAN控制器实现集约化配置,借助网络协同和业务编排器,实现跨域端到端网络协同和业务编排,客户可自助配置,网络资源按需扩/缩容,降低部署和运营成本。SD-WAN解决方案提供云和网络一站式服务,对云资源(如计算、存储等)、网络资源(如站点、VPN、QoS 等)可自动适配,客户可在同一界面实现对云与网资源一站开通,同时,承载网(如IP 网、传送网等)与DC/云资源池等统一进行网络协同和业务编排,提供安全、高效的云接入与云互联服务。

3 SD-WAN关键技术

3.1 开放的系统架构

传统集客专线系统架构网关设备、网管系统或控制器均由同一个厂商提供,都是烟囱式封闭系统,容易被设备厂商绑定,不利于降低CAPEX(capital expenditure,资本性支出),如图1所示。SD-WAN系统架构遵循ETSI NFV横向解耦的设计思想,由基础架构层、业务控制层、运维管理层和服务门户层4个层次组成,如图2所示,不同层次之间开放南北向接口,允许异厂商系统互通组网。

图1 传统集客专线系统架构

• 基础架构层:由客户侧物理网元和云端的虚拟化网元互联组成,满足site-to-site/ site-to-internet/site-to-DC[2]不同组网应用需求。

• 业务控制层:由SDN控制器和VNFM组成,主要完成网元设备的集中管理、自动化配置和生命周期管理,控制器北向提供REST接口,南向接口遵循Netconf等协议。

• 运维管理层:通过编排器实现跨域的智能专线业务编排,北向提供REST接口,与第三方OSS/BSS系统对接。

图2 中国电信SD-WAN系统架构

• 服务门户层:提供统一图形化界面、实现企业专线业务自助定制,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专线服务。

3.2 丰富的部署形态

传统集客专线设备厂商基于专用硬件来实现网元,限制了设备性能提高,无法快速响应运营商定制化需求。在ETSI提出了NFV概念之后,使用白盒化的标准硬件将硬件设备和业务解耦是大势所趋。基于NFV技术打造的运行在白标准硬件上的vCPE产品,支持丰富的部署形态,如图3所示:形态一基于x86架构白盒机部署,适应客户侧特殊环境部署要求;形态二基于通用服务器金属裸机部署,具备更高性能;形态三基于云虚拟主机部署,部署灵活,弹性伸缩,可运行于主流商用Hypervisor平台。

3.3 EVPN over VxLAN专线

EVPN是一种VPN专线技术,控制平面采用MP-BGP协议通告EVPN路由信息[3],数据平面采用VxLAN封装方式转发报文(即EVPN over VxLAN)。

租户overlay VPN由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站点内的虚拟机或白盒机构成。租户的物理站点分散在不同位置时,EVPN可以基于已有的服务提供商或企业IP网络,在广域网上利用VxLAN隧道将这些站点连接起来,为同一租户的相同子网提供二层互联,也可以通过EVPN网关为同一租户的不同子网提供三层互联,并为其提供与外部网络的三层互联。

图3 典型部署形态

为了支持EVPN互联,MP-BGP在传统地址族中扩展定义了新的子地址族——EVPN地址族,并新增EVPN路由,支持远程跨广域网通告对端路由或MAC地址[4]。EVPN over VxLAN的强大体现在同一种VPN专线技术下实现5种典型业务模型,如图4所示,具体包括:

图4 以太网虚拟专用网络业务模型

Ÿ• 本地二层交换;

ŸŸ• 跨广域网的大二层交换;

Ÿ• 本地L2桥接L3路由;

Ÿ• 跨广域网的L2桥接L3路由;

Ÿ• 跨广域网的L3路由。

表1将EVPN专线技术与常用的VPN技术进行了横向对比分析,EVPN具备明显的优势,能够更灵活地提供穿越广域网的专线服务。

3.4 基于IPSec协议穿越NAT

IPSec是IETF制定的为保证在Internet上安全保密传送数据的一组协议,它定义了如何在IP数据分组中增加字段来保证IP分组的完整性、私有性和真实性以及如何加密数据分组。IPSec包括报文验证头协议AH(协议号51)和报文安全封装协议ESP(协议号50)两个协议。AH主要提供的功能有数据源验证、数据完整性校验和防报文重放功能,AH没有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ESP将需要保护的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后再封装到IP分组中,验证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私有性,可选择的加密算法有DES、3DES、AES等。

IPSec有隧道(tunnel)和传送(transport)两种工作模式。在隧道模式下,用户的整个IP数据分组被用来计算AH或ESP头, AH或ESP头和加密用户数据被封装在一个新的IP数据分组中;在传送模式中,只是传输层数据被用来计算AH或ESP头,AH或ESP头和被加密的传输层数据被放置在原IP分组头后面。

vCPE采用IPSec对用户的业务流量进行加密的保护服务,加密和认证的密钥采用IKE协商的动态密钥管理技术进行分发。除了能够提供传统的加密和认证功能,如图5所示,IPSec使用隧道模式下的ESP协议保护的是整个IP分组,对整个IP分组进行加密;ESP插入原始IP头部之前,在ESP之前再增加一个新的IP头部。

表1 常见VPN技术对比

IPSec通过使用隧道模式下的ESP能实现动态NAT的穿越[5]。vCPE通过将VxLAN专线隧道叠加在IPSec隧道之上(即VxLAN over IPSec),可以使用户业务完全感知不到NAT网关设备的存在,从而实现所有业务的NAT穿越。

图5 ESP协议隧道模式封装

3.5 多核软转发

SD-WAN网关设备硬件通常采用x86架构标准硬件,如何在x86多核处理器上实现高性能软转发引擎,替代传统ASIC芯片实现流量转发成为关键。多核软转发架构如图6所示,软转发引擎内部根据CPU内核数量定义多个转发线程,每个核心专职负责至少一个转发线程,充分发挥多核处理器并发计算效率。从多个网络端口来的报文首先进入不同优先级的队列中排队,然后根据报文的五元组或者其他调度策略,将报文送入不同的转发线程并发处理。

实验室验证测试结果如图7所示,在使用Intel E5-2630v3型号CPU的2个核心的条件下,从XGE物理网口来的128 byte及以上L3报文可以实现100%线速转发,完全可以满足SD-WAN场景需求。

图6 多核软转发架构

图7 多核软转发性能

图8 云网互联应用案例

4 应用案例

中国电信SD-WAN解决方案应用场景灵活多样,在云网互联场景的典型应用如图8所示。底层承载网利用城域网和CN2进行客户入云的MPLS专线客户侧部署CPE网关,云资源池部署虚拟CPE网关。客户侧流量通过VxLAN隧道直接入云,对接企业部署在vPC上的应用服务。

在该应用案例中,同一条MPLS VPN专线可以被多个租户共享复用,在保证了承载网络质量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成本。客户侧CPE是x86架构的白盒化硬件,在降低设备采购成本的同时,可以部署诸如AAA服务器或防火墙之类的增值业务软件。云端的vCPE完全虚拟化部署,对于DC内部网络结构不做任何改变,无缝对接租户的企业应用。

5 结束语

随着云网一体化进程的加快,SD-WAN以其快速、智能、低成本的部署优势,越来越受到企业及运营商的青睐。目前,主流运营商均已在多个省公司进行了SD-WAN业务部署和测试,将加快SD-WAN解决方案研究开发和落地实践,推进下一代集客专线技术和新兴产品的市场应用,共同推动SD-WAN产业的发展。

[1] 郭晓军, 万晓兰. 重构广域网关键技术[J]. 电信科学, 2017, 33(4): 26-38.

GUO X J, WAN X L. Key technology of reconstructing WAN[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17, 33(4): 26-38.

[2] 王瑾. 政企业务遇瓶颈,SD-WAN助运营商实现云网一体化[J]. 通信世界, 2017(16): 48-49.

WANG J. Enterprise business encounter bottleneck, SD-WAN help operators achieve network integration[J]. Communications World, 2017(16): 48-49.

[3] 钟耿辉, 唐加山. 基于VxLAN的EVPN技术研究与实现[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7, 27(5): 46-50.

ZHONG G H, TANG J S.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EVPN Technology with VXLAN[J].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2017, 27(5): 46-50.

[4] 唐宏, 朱华虹, 曹维华, 等. 基于SDN的大型IP网络BGP路由优化方案[J]. 电信科学, 2016, 32(3): 14-19.

TANG H, ZHU H H, CAO W H, et al. Route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BGP based on SDN in large-scale IP network [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16, 32(3): 14-19.

[5] 工业和信息化部. IP安全协议(IPSec)穿越网络地址翻译(NAT)技术要求:YD/T 1468-2006[S]. 2006.

MIIT.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IPSec Traverse NAT:YD/T 1468-2006[S]. 2006.

Key technologies in telecom SD-WAN solution

WANG Ye

FiberHome Te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Co.,Ltd., Wuhan 430073, China

The basic concept of SD-WAN, application scenarios and the advantages in process of cloud network integration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telecom SD-WAN solution were emphasized on, including open system architecture, rich deployment pattern, EVPN over VxLAN, traverse NAT, multicore soft-forwarding, etc. A solid foundation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D-WAN system.

SD-WAN, EVPN, VxLAN, IPSec, soft-forwarding

TN915

A

10.11959/j.issn.1000−0801.2017336

2017−11−01;

2017−12−10

王晔(1980−),男,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NFV产品总监、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SDN/NFV、光通信系统和软件工程。

猜你喜欢
广域网报文路由
基于J1939 协议多包报文的时序研究及应用
CTCS-2级报文数据管理需求分析和实现
浅析反驳类报文要点
基于低功耗广域网的海岛水产养殖环境监测系统研制
探究路由与环路的问题
基于预期延迟值的扩散转发路由算法
ATS与列车通信报文分析
信号设备中E1广域网通道连通判断和故障处理
PRIME和G3-PLC路由机制对比
eNSP在路由交换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