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实践·激励

2018-01-08 23:03张兵
新课程·上旬 2017年10期

张兵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该在自主实践中滋养学生,在学用结合中锻造学生,在正向评价中激励学生,以此开启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门,以此让孩子们得到多方面淬炼、锻造和提升。

关键词:自主实践;学用结合;正向评价

如何打造小学高效信息技术课堂,关键在于教师。优秀的教师时时关注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读懂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1]如何真正尊重学生?窃以为,多多给予孩子们上机操作的机会,多多给予孩子们自主自悟的机会,多多给予孩子们积极的正向评价,才是把学生真正放在心里的具体体现。

一、在自主实践中滋养学生

在具体的教学中,打造一种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的课堂,不失为一条好路子。所谓“以生为本”,意味着必须还学生以更多的自主探究权、课堂话语权、实验操作权……就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而言,诸如开机关机、鼠标的左右键使用、文档的打开和保存等等,都应该让孩子们自我设计、自我探索、自我质疑、自我反馈、自我负责,以此在充分的自主实践中锻造和滋养学生。

例如,在电子工业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教材《编辑班级课程表》的教学中,如何在文档中插入表格、如何在表格中输入文字、如何学会用鼠标在不同的单元格中输入文字等等,都应该本着“先学后教”的理念引领孩子们自主实践。教师不是直接演示,而是引导他们巧妙使用“表格”工具栏里的相关工具等自主探索,然后举一反三,总结正确的操作,纠正失误点。当孩子们意识到用鼠标或键盘将光标移到表格的空格中,输入表格的内容,若遇到相同内容,可通过“复制”“粘贴”的办法来快速输入时,孩子们一定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不僅仅是输入文字或插入表格,就是绘制斜线表头并输入文字和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这样的难点,同样也可以让孩子们先自主探索,再总结学习。事实证明,总有一些反应快速或“自学意识”较强的孩子,自己就能学懂,自己就能当堂消化,当堂完成学习任务。而这不正是新课改理念下信息技术教学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吗?

二、在学用结合中锻造学生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课,但是如何在“学用结合”中真正锻造学生,则是一门很有艺术的学问。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恰恰是对信息技术课堂最好的诠释:“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的确,我做过了,我尝试过了,哪怕是失败的操作,哪怕是极其错误的实践,其深刻体验、记忆和印象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深的划痕,才会为以后不再犯错而“奠基”。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提倡“做中学”和“学中做”,应该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经常性工作和基础性工程。

例如,仍然以“编辑班级课程表”的教学为例,有的孩子制作出简易的“课程表”,有的制作出实际生活中拥有斜线表头清晰明了、并具有午休栏目的“实际课程表”,这时就需要教师引领孩子们对比讨论:说一说两个课程表哪一个更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仔细观察原有课程表简陋在哪里?通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文字、表格、颜色三方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孩子们回忆在上一课“创建课程表”的学习中,关于“表格”菜单还有哪些选项,可以根据选项完成修改吗?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何设置插入实用的斜线,并且按照自己喜欢也让全部同学喜欢的样子设置斜线,然后请其他学生评价,教师适时评价。

可以预见,在这样的学用结合中,因为考虑到每一个孩子每天都有可能看到《班级课程表》,都要用到《班级课程表》,关乎自己在全班同学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因而孩子们兴趣盎然,斗志昂扬,学得有滋有味,自然,孩子们也在这样的学用结合中得到了多方面锻造。

三、在正向评价中激励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鼓励,每一个学习中的孩子都需要正向评价。有一句话这样说:学生评价的体系,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同样需要教师全面而中肯的评价,同样需要一个有分量的“泵”,以此发现孩子、激励孩子、成就孩子。

比如,孩子们制作的《班级课程表》有点简陋,有点“华而不实”,但教师千万不能以此贬低孩子:“丑死了!”“这样的课程表贴在教室,笑死人了!”……教师应有意识地隐藏孩子们“丑”的一面,而张扬孩子们的“闪光点”,课堂上不断出现的是“你还有什么方法?”“谁来给老师一个惊喜?”“我看看,谁能对表格中的文字进行一定的修饰?”“谁会线型以及填充表格底纹的方法?”等诸如此类的激励性语言,让“生生互动”充盈在教学的每一个细微处,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可以发现,充满正能量的正向评价,不但能激励学生,而且打开了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更多扇门。而“学生的学打开得越开,教师的教必然有更多的契机和切点”[2]。这样的“契机和切点”就掌握在教师手中。但愿教师能够以此开启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门,以此让孩子们得到多方面的淬炼、锻造和提升。

参考文献:

[1]彭杰.捕捉课堂的意外生成[J].教师博览,2016(4):24.

[2]林茶居.文晖中学的课堂辩证法[J].教师月刊,2013(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