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之所至 笃学不倦

2018-01-09 08:08向明
中华民居 2017年6期
关键词:角楼斗拱木匠

兴之所至 笃学不倦

1975年,时年19岁的李永革从部队退役后来到北京故宫,当起了木匠。自他拿起凿子、锤子的那天起,就没再放下。这一干就是40余年。按照代际关系,他属于新中国故宫修缮的第三代工匠。李永革直接参与了故宫的第二次(1973年—1978年)和第三次大修(2002开始,预计持续至2020年)。然而,修了一辈子故宫,他仍旧感觉没干够。如今,业已退休的李永革还是闲不住,又主动承担起了技艺传承工作。授徒传艺,任重道远。这对于李永革来说,或许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对于李永革来讲,这辈子能进北京故宫(下称故宫)当木匠,不是一种偶然,倒像是一种必然。1971年底,尚不到17岁的李永革自北京应征入伍,成为部队的一员新兵。三年的部队生活很好地锻炼了李永革的意志力,也提高了他的综合素质。1975年,李永革从部队复员。在复员择业问题上,绝大多数战友选择进入工厂成为一名工人。但是李永革却“独辟蹊径”,主动申请到故宫当一名木匠。“因为父亲是一名木匠,从小耳濡目染,自然对它最感兴趣。”说话间,李永革脸上露出幸福的表情。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宫殿型建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就开始对故宫进行维护和修缮。20世纪50年代初,故宫准备在北京周边招募一批优秀的工匠师傅入宫修缮做活。最终,10位在古建八大作“瓦木土石扎、油漆彩画糊”中身怀绝技的师傅被招入宫内,人称“故宫十老”,也被称为故宫第一代工匠。而跟随他们一起进宫的,还有他们的徒弟。到上世纪70年代,“故宫十老”相继隐退或离世,他们的徒弟便顺位成为故宫第二代工匠。李永革向赵崇茂、戴季秋等第二代工匠们学艺,因此按照代次算,他算是第三代工匠。

那时候,没有教材,有的只有老师傅的言传身教和口诀技巧。所幸,自幼有着木工基础的李永革上手很快,一入宫便跟着赵崇茂师傅一起做活。“其实刚开始都是小活儿,今天修个门,明天补个窗,没有什么重要的工程任务。”李永革说,“但是别看这活儿小,学问却很大。有时候我可能会为了一个问题琢磨一宿。琢磨不透,第二天一早就赶紧去问师傅,直到弄明白为止。”那时,故宫工作很忙,年轻人集中学习的机会很少,只有冬季不适合室外作业的时候,老师傅们才会专门设堂授课。李永革非常珍惜这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总是边听边记,等课上完,笔记记了厚厚的一本。“有时候老师傅们讲课时也会各执一词,产生争议。”李永革说,“但这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实际上是好事。通过不同侧面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辩证地看待问题,更好地提高了自己对古建修缮的认知水平。”

“那时候,除了师傅外,建筑本身是最好的老师。”李永革说,“我们只能在不断地修门补窗的过程中摸索门道,积累经验,除此之外别无他法。”直到后来有一天,李永革忽然得知一位师傅有梁思成先生编写的《清式营造则例》。他惊喜万分,立刻骑着自行车到那位师傅家中去借。借到后,他如获至宝,每日下班后潜心研读,并花了一个月时间进行全本誊抄。他将抄写本好好地保存了起来。在工作中遇到任何问题,他便可通过查阅这本“宝书”,寻找答案。

李永革在展示鲁班尺

北京故宫

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李永革打下了坚实的业务基础。期间,正逢故宫第二次大修(1973年—1978年),李永革跟着赵崇茂、戴季秋师傅,相继参加了午门正楼、崇楼、东西燕翅楼、太和门东西朝房、钟粹宫、景仁宫、斋宫、奉先殿、皇极殿、畅音阁、阅是楼、遂初堂、庆寿堂、养心殿、慈宁花园等众多施工工程。这些丰富的经历,使李永革大开眼界,业务能力也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因为表现突出,李永革被任命为副组长。“因为组长年纪大了,有些活儿就自然落地了副组长手里。”李永革说,“这又给了我锻炼的机会,让我慢慢成长起来。”最终,李永革凭借过人的智慧与领导才能,带领施工队伍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到了1981年,一次更重要的机遇来了—故宫要修缮东南角楼。角楼是一种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有三层屋顶,其中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歇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坡的庑殿组合而成。因这种屋顶上有九条主要屋脊,所以被称作“九脊殿”。而这东南角楼是故宫四座角楼中最重要的一座。李永革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便主动申请报了名。“《清式营造则例》中将大木建筑分成庑殿、硬山、悬山和歇山四种样式,但角楼的样式结构最为复杂,不同于其中任何一种。”李永革说,“在故宫,木工都以参加过角楼修缮为傲,所以当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这次学习机会。”最终,李永革凭借过人的实力顺利入选,参加了这次修缮。

“故宫角楼的斗拱是最复杂、最精巧的。修缮角楼最重要的意义自然是学习斗拱的做法。”李永革说。

除了斗拱之外,角楼落架大修时拆下来的木构件数量庞大,怎样将它们复原回去也有技巧。“‘前后老檐柱,上下金脊枋。东西南北向,穿插抱头梁。’按照这个口诀,木匠就可以在构件的相应位置题写大木号,然后根据大木号标记的位置信息就能确定构件朝向,就可以进行组装。” 李永革说。经过这次修缮学习,李永革的“内功”又提升了一成。等到后来1984年修西南角楼的时候,李永革已经从参与人员变成了主管领导,并将工作主持得井井有条。

1985年,李永革迎来了人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当了10年木匠的他,因为工作出色被任命为故宫修缮技艺部的副主任,时年他才29岁。此后,李永革在这个位置上,带领修缮技艺部的工匠们,守护着这座有着500多年历史的紫禁城至退休。

故宫角楼

猜你喜欢
角楼斗拱木匠
说不完的斗拱
北京城墙寻迹周汝昌
民居趣读
木匠身影
紫禁城角楼在600年前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木匠手中的诗情画意
《长江奉节夔门》《北京故宫角楼》
故宫的角楼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