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生命相拥,让真爱无疆

2018-01-09 18:59
女士 2017年12期
关键词:医术红梅重症

“世间术业有几何,至精首善为医者。甘舍一身清闲少,愿解万家苦厄多。”短短两句话,道出了医生的医术与医德。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有这样一个女医生,在患者危及生命的紧要关头,有她矫健的身影;每一次突发的灾难抢救过程,有她专注的神态;每一次荣誉获得的背后,凝聚着她的心血。

她是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高红梅。

用足够的关怀,使患者安心

高红梅,1966年6月出生,是一名中共党员。多年孜孜不倦对专业的追求,成就了她在危重症急救专业的技术地位,现为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急救常委、中国人道救援医学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会青年委员、天津医师协会重症分会总干事、天津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天津市应急医疗专家组成员。

急救医学研究所重症医学科是第一中心医院特色核心学科之一,拥有50张床位、各种先进的重症监护和生命支持设备及高精尖技术,每年收治大量的急危重症患者。高红梅来到第一中心后,就从事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始终在临床一线,用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奋战。

她难忘一次次参与抢救的情景,难忘一次次零距离地感受生命的消逝。当病人出现呼吸、心率、血压都急剧恶化时,当班的医生就会下达医嘱,向患者家属交代患者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最后瞬间,患者的生命体征一下垮下来了,血压已经测不出来了……虽然医生们尽最大的努力进行抢救,但患者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高红梅多次真切地感受到一个生命的流逝——当看见患者的子女掩饰不住内心的悲痛大声哭泣的时候,她的心里也酸酸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滋味在心底涌动:医生就应该爱岗敬业,那是无影灯下的使命啊。

转眼20多年过去,高红梅已经从一个年轻的住院医师成长为主任医师。她视学科建设为己任,她在科室内建立了完善的医患沟通制度。比如,她率先在ICU建立“TEA time”医患沟通制度——T是告知(Tell);E是病情评估(Evaluation),A是病人及家属需求(Ask for),以及下午“定时探视”制度。她倡导医护人员尽最大可能让每一个患者的家属详尽了解病情,同时让病人得到家属的亲情安慰,给予病人及家属安全感且缓解其焦虑情绪,降低“ICU综合征”和其他合并症的发生率。

高红梅有一个深刻的领会:医学的本源是对人生命的尊重,是对人身体的爱护,是对人性的关怀和友善……这才是医生的职业使命。她经常说:“我们现在还不能把疾病完全根除,也不能保证治疗好每一位病人,但是多么年轻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长者,对我们有无限的尊敬和信任。所以,我们要保证努力去治疗每一位病人。”

在她还是一名青年医师时,经常有病人会将自己的感受、痛苦和问题和盘托出,不管她的年龄、性别、经验、阅历、能力如何。病人的叙述本身就是在寻求答案,而医生是他唯一可以倾诉进而让他释怀的人。所以,无论病人的“故事”多么私密,多么令人尴尬甚至难以置信,作为医生的高红梅都是那么认真、严肃地听取,并给予尽可能的解答和帮助。高红梅承认:“再无能的医生在病人眼里也是圣贤,他认为你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医生之难,也就难在这里。”

在重症医学科就诊的均是器官衰竭的危重病人,病情瞬息万变。高红梅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抢救病患生命为己任,要求自己每天早晨7点前就进病房,傍晚7点后才离院,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地奔波。几乎每个周末和节假日早晨,她都会去查房,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周密确定诊治方案,让任何时间段都不存在盲点。

有一天,恰好也是假日,高红梅没有去医院查房看病人。她的女儿很奇怪:“妈妈,您是病了吗,为什么不去医院了?”因为在女儿的心里,早已习惯了妈妈每天要巡视病人的生活作息。

用足够的敬业,使患者坚强

外出会诊是高红梅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无论是凌晨启程还是深夜归来,她的第一站永远是医院病房而不是家。她忠实地履行一名医务工作者的职责,做一个守护人民健康的忠实卫士。

作为危重症科的带头人之一,每一次突发灾难需要医疗救助,高红梅都冲在挽救生命的第一线。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过程中,高红梅带队进入天津市SARS定点诊疗中心(红区),重症监护室更是承担了非典重症病人的抢救工作。在非典指挥部的领导下,她周密筹划、冷静布置,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尽职尽责地奋战在工作一线,在隔离区离家历时2个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白衣天使的奉献使命。在当甲型H1N1流感疫情肆虐全球,第一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再次承担起甲流危重病人抢救的任务,高红梅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各项救治工作。

2015年,天津发生天津港“8.12”爆炸特大火灾爆炸事故。13日下午5点多,ICU接收了一位由泰达医院转诊来的重症伤员,患者姓名写着“无名氏”,当时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全身深度烧伤面积达40%,右臂、双腿烧伤深度达III度,面部为II度,吸入性烧伤、呼吸衰竭、电解质紊乱。上级给的命令是“零死亡”要求,高红梅深知承担的责任和众人的企盼,她全力以赴地工作着,每日观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组织全院多学科专家会诊……从药物治疗、烧伤换药,到营养支持、科学护理,每一步她都亲自过问。那些日子里,高红梅带领医护人员们和时间赛跑、与生命比拼、向困难做顽强抗争。

经过40个日日夜夜,这位战士终于苏醒了,说出了自己是一名消防战士,名字叫“张超方”。很快,他的家属哭着赶来,找到了失联多日的亲人,他们握着高红梅的手摇着不放,连声说:“谢谢,谢谢,谢谢您救了我的儿子!”高红梅也喜极而泣:“您的孩子很优秀,他为了国家不顾生命,我们再辛苦也是应该的!”

张超方病情稳定后,转入烧伤整形外科专科治疗,如今,他已经可以独自下地行走了。高红梅用精湛的医术、崇高的医德,缔造了一道生命暴风雨后的彩虹。

用足够的探索,使患者希望不灭

作为一名奋战在急救一线的医生,高红梅利用培训、自学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不断丰富、更新自身的业务知识,并始终坚持把业务学习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她在工作中实践所学的知识,尤其是在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危重症的发病机制、临床诊疗及动态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研究,极大地提高了危重病人的临床治愈率。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高红梅被国家公派至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皇家医院ICU、英国国家心肺研究所,留学一年。

高红梅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承担和参加各级课题20余项,其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作用机理研究》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活血化瘀法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作用机理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另外还发表了30余篇论文,其中SCI收录文章4篇。

有人问高红梅:“医生与科学家,两种职业你更喜欢哪个?”“我觉得自己最想做个临床专家。”医院的病房对她而言,是她每一天的工作陣地,分分钟都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不仅没有硝烟,而且安静至极,很多时候我都能听见秒针在滴答作响。当时脑子想的只是,一天要是有48个小时就好了。”她一边说一边走向病区,又开始了例行查房。

对于高红梅来说,探求生命的真相,是做医生的天职。这也就意味着,她前行的路途还会有艰辛,而历尽沧桑靠的是一颗医者的慈心——阳光照在其上,心里悬挂起一道彩虹……

编者语:

她感动我们的,不只是高超的医术,还有高尚的医德。医术会有时代的局限,医德却有永恒的价值。在她道德光芒的照耀下,医术还原了温暖的本色,手术刀不再有冰冷的感觉;医术回归到最初的内涵,治病救人成为最高准则。

猜你喜欢
医术红梅重症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文化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Behaviourism i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