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浦弥太郎:日式生活美学的诗意

2018-01-09 04:53张月寒
三联生活周刊 2018年52期
关键词:松浦日式太郎

张月寒

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

松浦弥太郎被称为“全日本最会生活的男人”。他高中辍学,去美国流浪。然后回日本,开了很受欢迎的小众书店。之后担任杂志主编,成功扭转了销量的颓势后又转战新媒体,进入美食网站调味人生。他出版了很多本书,作品在日本和中国都很受欢迎。读者羡慕他对生活超然的态度,以及能持续做自己喜欢的事。

然而,也有很多没完整看过他作品的人,首次拿到他的书,翻一两句后就会放下。心里想:什么嘛,就这样一种鸡汤式文字,写一些可以广泛套用、大而化之的道理,就能成为畅销书作家、到处做演讲?但是,只要仔细阅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一切远没有那么浅。这次在方所举办的“2018成都国际书店论坛”,与他的专访更证明了这一点。

简单如水

松浦弥太郎的作品,是在很多人觉得疲软无望的生活中,首先承认这种失望,然后再教导你用一种迂回的角度、智慧的方式,去面对甚至化解这种无望。比如他会写,“现实庸常的生活中,你既可能遇到让人难堪的尴尬事,也不免会遇上让你气愤至极的事。但正因如此,时时去反思‘从这次邂逅中,我能学到什么?,才有意义。”这次采访,他又补充道,面对负面情绪处理的核心,是原谅。

他会在书里建议人们,找一个盒子,将自己平时生活中遇到的、自己不知道的事,写下来,丢进盒子里。一个月之后整理一次,能“挖掘你新的可能的种子”,这样可以意识到自己缺失的知识,得以补足,甚至可以由此决定下一阶段的人生目标。

再比如,他建议放电话听筒时,不要咔嚓一声重重放下,而是等到确认对方已经挂断了,再缓慢轻声放下听筒。这种轻柔和缓的举止,“能催生出美”。

他曾这样概括:“生活的美学是自然存在的,也可能是人最原始的状态,人生来就具有的本质。”那么,这些日式生活美学,他是如何在人生中,不断形成的?

出生于60年代,松浦弥太郎的家庭是那种典型的日本家庭。一家四口挤在东京一个小公寓中,父母每天起早摸黑地工作,抚育他和姐姐。儿童的松浦回到家,父母、姐姐往往都没有回来,他一个人在公寓中,觉得孤独和寂寞。于是,家附近的书店,就成为他“弥补父母缺失的场所”。在那里,他可以看小孩子的书,也可以去成人书的角落窥探大人们的世界。那时,书或书店,在他心中是一个“可以给无处可去的人提供去处的地方,让他们不寂寞”。

多年后,当高中辍学的他只身一人来到美国,书店给予了他类似的慰藉。美国的书店帮他忘却了人在异国的孤独和痛苦。而且在书店里,会有美国人向他打招呼,和他聊天。渐渐的,孩童时的书店印迹和在美国时进书店的感受,慢慢融为一体。松浦弥太郎觉得书店是人世间一个最温暖的地方,既可以吸收知识,又能慰藉心灵。

回国后,27岁那年,他将一辆两吨的卡车改成流动书店,售卖杂志和专业书籍。因为新奇、吸引眼球,这家流动书店很快吸引了很多读者。在卖书的同时,身为老板的他可以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熟悉以后,以最私人化定制的方式,为顾客推荐他所需要的书。这个流动书店让他火了起来,也积累了一定的客源和资金。终于,38岁那年,他在日本目黑川河畔成立了一家真正的书店“COW BOOKS”,主打古着书籍。为保证品质,他坚持只卖2000本书。

随着在文化界名气越来越大,他顺理成章做了杂志主编、出了书,紧接着,书被翻译到国外。松浦弥太郎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生活美学观。

作为一个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人生想做什么的人,他有很多时间思考。他从25岁开始写“失败笔记”,如今已经写了13本。在这些笔记中,他意识到,有些“失败”,其实是“失误”。而失误,是可以更改或日后避免的。他不断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出成书,读者群越来越广泛。

他书里透现的思维方式,很“日式”,并且他也将自己的生活美学观,用于实际。比如他的书店Cow Books空间不大,“小得几乎和小时候我们一家四口居住的公寓一样大”,三十分钟就能打扫干净。但是,他和员工每天会花两小时清洁,因为“让干净的地方变得更干净,也是一种创造”。

Cow Books的文创产品也处处体现日式的细致,几乎是手把手“喂养”读者。比如他们的早餐碗与麦片是一起售卖的,单独卖早餐碗或者麦片都无法唤起属于书店本身的“生活方式想象”。装书的木质小板车和箱子,也是在店里实际使用需要的东西,最后才做成产品发售。他们卖的和服,内侧有一个大小适中的口袋,专门用于放书。

如何正确对待工作

“工作就是用自己最擅长的事去帮助别人,给人便利。”在采访中,这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从书店老板变为杂志主编,他接手的《生活手帖》,原是日本一份很老牌的刊物。前一任主编94岁那年去世,去世的前三天,她还在工作。当时她对松浦最不满意的事,就是觉得他一直以来在用“脑子”工作,而不是在用“心”工作。老主编说,只有用“心”工作,心里才会没有假的东西,没有谎言。如果一个人对待一份工作只用脑,就会过多算计。

秉持着这样的教诲,松浦努力调整自己,最终,将《生活手帖》的销量提升,也将杂志之前老牌、跟不上时代的印象,变为指导新一代的殿堂级生活刊物。但是成功之后,他却从这本杂志离职,去了一个美食新媒体担任主编。“一个人最美好的状态是他一门心思工作的样子。并且,这种努力不应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完全投入、真诚付出。哪怕没有人看见,也应非常努力和认真。这就是美好,这就是生活的美学。”

松浦弥太郎认为,一个杂志的主编不能做太長时间。他介绍,在日本有这样一种说法,一个杂志的主编,一般以四年期限为好,因为如果不这样周期变换的话,一本杂志就会变得古老、跟不上时代。但是,他在《生活手帖》却还是做了9年的主编,因为要达到销量的提升、为新一任接手之前做好准备,需要这么长时间。

和中国一样,日本的纸媒也存在逐渐衰落的趋势。反之,新媒体却以一种很快的速度发展。但松浦坦言,正因为这样过快发展,反而出现一种反作用力。具体来说,现在日本大众对于新媒体的使用,已经出现一种疲惫,表现为眼睛和头脑的疲劳,以及时间被过度消耗。所以现在日本已开始出现远离电子媒体的这种呼吁和现象。“可是,虽然回归传统纸媒的人数有回升,但毕竟回不到以前的盛况了。”松浦说。

松浦的Cow Books古董書店

Cow Books书店内部

不仅仅是鸡汤

他在书里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痛苦时根本不必去粉饰太平,沮丧的时候,就让自己沮丧到底。这和《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欢迎加入日本废柴协会!》等日剧所表现出的日本“丧”文化,一脉相承。然而,无论是日本式的“丧”还是日本式的励志,都曾有被批判太过空洞、只知一味表达之嫌。但是,不可否认它的流行度还是很高,认知率还是很强。

在采访中,我也直接问到他这一点。比如,凭什么是他给大众生活提建议?或是,大家为什么要花钱买书,阅读他对生活的建议?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生活这件事。所以希望把自己看到的东西、总结出来的感悟,转换成文字。”这个问题松浦沉吟许久,然后以一种严肃的语气回答,“当然,我也是学习前人的经验、前人的发明,吸收了前人的知识后才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把这些想法归纳成书,让读者来思考评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随时抱有疑问是重要的。不断思考别人说的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理,这一点非常好。读者读过我的作品以后产生质疑,这样才能启发他们自己进行思考,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也是有效的生活应对方式。”

图书翻译成中文之前,他不确定自己的观点会被日本以外的读者接受。如今,在中国能受到这么多欢迎,他也很惊喜,认为原因或许是读者认为读完能够对他(她)有所改变。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大而化之,但结合实际生活,他这样阐释:

“比如说,我会和员工们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经历,告诉他们这家书店是为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才开的。我们每天早上会开晨会,讨论今天要怎样帮助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这听起来好像又是在说大话是不是,一个小书店怎么能够帮助到人呢?可怎么跟顾客沟通,以一种怎么样让人舒适的方式交流我们的情感,这件事,可没那么简单。我做了15年的书店,正因为坚持这样的想法,我的书店才能存在至今,也因此才有机会能在异国,和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感想。”虽然不懂日语,但他语气间的真诚,却能透过翻译感到。

在日本,有一个著名的伊势神宫,有两千年历史,去那里的人很多。那里有一位年长的工作人员跟松浦弥太郎说过一句话,他一直把它当作警句,记到今天。那就是:让上天喜欢你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自己要有趣而快乐地生活。

猜你喜欢
松浦日式太郎
84岁女高中生毕业,子女到场祝贺
哥本哈根STICKS'N'SUSHI日式餐厅
日式建筑观与思:1945年以来日本建筑与城市发展纵览
猪太郎
猪太郎
猪太郎
这个怪大叔竟然是日本最懂生活的男人
猪太郎
哈尔滨松浦超级堤防防洪百年一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