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数据”背景下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2018-01-09 09:58李保录
中文信息 2018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大数据

李保录

摘 要:“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高校信息化的发展已二十年有余,发展速度快,但发展体系尚未成熟。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发展建议,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完善化及多样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 大数据 高校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11-00-01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背景

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价值和重要逐步受到各行各业的关注。“大数据”具有覆盖面大、多维度采集数据、作用持久等特点。从繁杂海量的数据中快速地获取有效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直接任务和目的。校园教职工和学生人数众多,数据处理和需求量大,因此加强和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建立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教育趋势,它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教育上的应用,从而改变教育的传统模式,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2010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規划纲要》)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革命性作用。之后的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对高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进行了具体的纲领性的指导。纲要和规划逻辑清晰、切合时代发展及我国信息化现状,为高校信息化发展提供了框架性的意见。这意味着校园信息化建设有了政策性的支持,校园信息化建设开始全面提上议程。

各大高校均成立了信息化建设的行政机构,并不断改革发展以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变革。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07年成立了信息化办公室成立,负责相关信息化建设。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办公室在承担传统业务的同时,又拓展出许多新业务,因此2015年升级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次年完善了领导小组的组织架构,设立副首席信息官(副CIO),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在高校居于前列。这体现了华工在校园教育信息化的创造力和专注力,也顺应了“十三五”规划中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有关要求。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特点

1.起步晚、发展飞速

我国高校信息化始于1993年的“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同期美国以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即“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可见我国信息化起点较低。高校信息化建设90年代集中于校园网络、BBS等基础网络建设。2000年后开始腾飞,并着重数字校园的组建和发展。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公文发布平台于2010年启动建设,次年开始建设门户网站,2014年与腾讯公司合作,建立起线上QQ客户端的校园业务,2016年在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的同时,增进了推动平台的建设。为广大教职工及时了解各类信息提供了便利,提升了信息公开的及时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2.规模大、缺乏管理

目前,基本上所有高校都建立起了信息化校园,包括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图书管理平台、管理信息平台、教学资源平台等,也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出台了相关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初步成立。但是,信息化建设的种类多,管理量大,缺乏专业人员,基本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再加上“智慧校园”等新理念、新技术的出现,使得校园信息化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因此对于校园信息化的管理更为复杂。管理者应该对校园信息化进行分类管理,梳理好各类管理上应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量体裁衣”,按照技术建设和制度研究两方面进行分类管理。

3.使用率高、功能单一

我国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从硬件PC、多媒体教室已经充分转向软件实力的发展。这充分显示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各方面的水准逐渐水上并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高校现已普及信息化办公软件,但从使用功能上讲,要么没有一个综合的整合系统,要么教工及学生使用只停留在常用的某几个功能上,其他的附加功能使用率不高。因此,未来的发展上,应进一步考虑校园信息化与教学科研、生活的深度融合。

三、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意见

1.管理方面

有效的管理,必须有牵头部门。因此,各高校在成立信息化管理小组的同时,应设立首席信息官(CIO)负责制定信息政策、标准、程序的方法,并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统筹学校各类大数据信息化建设。CIO负责学校的整体信息化规划和领导,使得整个信息化发展有章可循。

同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把握人才培养及信息安全两大问题,为高校信息化的发展保驾护航。确保校园信息化能够获得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人力包括专业研发人员和落实信息化使用的一线人员。财力即每年对信息化设备的维护、投入及开发费用。物力包括硬件设施的建设,如多媒体的投入率、电子图书的收藏量、校园网出口总宽带等。

除此之外,要培养充足的技术人才,为信息化建设的使用、运营、维护、开发提供有效支持和充足保障。首先要提升一线部门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合意识。无论是任课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有大量接触原始数据的机会。这些数据构成了大数据信息化建设的基石,一线人员要提高对原始数据的收集和保留意识,以备日后的进行相关应用和研究。其次要增强高校工作人员信息化的使用率。目前,高校工作人员普遍具有信息化意识,但使用信息化软件时只限于本工作的最基本操作,可以在每个处级单位设立至少一名信息化专业人员,负责所在部门信息化的定期培训和建设维护,确保每位员工对信息化有最新的认识和熟练全面的操作。最后,在高校专门开设信息化相关课程,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毕业后可直接从事信息化工作,确保该领域有充足的人才供给,技术才能推陈出新,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2.技术开发方面

一方面,系统研发机构要分散。目前普遍采用自主创造与外包相结合的模式,这种多元化模式,更有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高效率。美国很重视美国教育通信公司,是专门致力于促进高校信息化的研发公司。全球大型数据库软件公司美国甲骨文公司的“甲骨文诺言计划”,旨在为硬件条件落后的学校免提供包括电脑和网络建设的服务。美国英特尔公司为高校信息化中的无线网络建设提供赞助。我国也鼓励企业为高校信息化提供资金及技术的支持,但仍在起步阶段,缺乏相应的试行制度方案。

另一方面,研发系统的内容要集中。技术建设主要分为校园网硬件建设及信息系统软件开发两部分。校园网建设未来会速度更快、性能更稳定、覆盖率更广的方向发展,同时有些高校一开始进行有线无线一体化研究。信息系统建设未来趋势是将各种类型的信息库及应用软件融合为超级系统。实现业务的融合和数据的统一。技术方面重视广度和深度。广度上,软件内容、应用程序覆盖项目要扩大。深度上,软件质量、网络信号、数字化水平都要不断提升。当务之急是整合已有多重系统,如图书馆系统、校园网系统、学生信息系统等,形成一体化的超级系统,满足不同人员的各类需求,并顺应社会潮流,开发APP等工具,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3.日常应用方面

教育部2012年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到,“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提升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教学内容上,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创新应用情况。教学管理上,教学业务组织与流程创新的情况。学生学习上,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情况。信息化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情况。公共教学与科研资源对校外科普教育、人文教育、学科教育的辐射情况。多语言、跨文化的教育资源与学习平台应用情况及在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辐射情况。

总之,信息化项目“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应用驱动、机制创新为基本方针,重点聚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需求,服务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形成与教育现代化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3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大数据”背景下,数据应用的价值将日益凸显,这也会促使新岗位和专业,高校信息化建设也会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日趋成熟,定能早日建成“绿色、安全、文明的数字校园”。

猜你喜欢
信息化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大数据
本期作者
当机器人遇上人工智能——记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智军
浅谈惠安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对策
焦唯、王琪斐美术作品
王雁、谢盼盼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