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研究的开拓者
——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双怀教授

2018-01-10 10:05文/曹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7年11期
关键词:古代史帝陵师范大学

文/曹 洋

历史教学研究的开拓者
——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双怀教授

文/曹 洋

王双怀,男,汉族,1961年10月生,陕西铜川人。历史学博士,生态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中国武则天研究会会长、西安唐代文化史学会会长、西安古都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地理和中国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给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主讲“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等十余门课程。主持建成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古代史)及国家级视频公开课(灿烂的唐代文化)。被评为“陕西师范大学教学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荣获“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项。先后出版学术专著21部,参写著作20余部,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200篇。科研成果获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奖一项、省部级社科奖十余项。热心社会服务,接受海内外多家电视台采访,作公益报告近百场,获得“全国优秀社科普及专家”称号。

王双怀教授对中国古代史各断代均有所研究,著有《武则天评传》(与赵文润教授合作,三秦出版社1993年出版)、《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唐代历史文化论稿》(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3年出版)、《古史新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线条艺术的遗产:唐乾陵陪葬墓石椁线刻画》(文物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等多部学术专著。《武则天评传》是海内外第一部研究武则天的学术专著,出版后引起较大反响,已在台湾地区出了繁体版,并被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荒冢残阳:唐代帝陵研究》是第一部研究唐代帝陵的学术著作,对唐代帝陵的制度、规模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探索。《唐代历史文化论稿》涉及唐代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古史新探》所研究的问题则涉及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朝代。所收论文多有创见,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线条艺术的遗产:唐乾陵陪葬墓石椁线刻画》是研究唐代线刻艺术的专著。

在历史地理学方面,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有《陕西通史 历史地理卷》(三人合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出版)、《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历史地理论稿》(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国西部开发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中国经济史问题探索》(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在这些著作中,《明代华南农业地理研究》填补了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空白。《中国西部开发史研究》首次以整体性的视角研究了西部政区沿革、民族发展、城市盛衰、交通演进、水利开发、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和环境变迁等问题。发表的学术论文有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刊物转载。其中《我国历史上开发西部的经验教训》、《五千年来中国西部水环境的变迁》和《中国历史上的“天府之国”》等论文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在中国文化史方面,曾发表《司马迁与“天学”》(〔韩〕《中国史研究》第47辑,2007年第4期等文章。代表作有《中华日历通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和《二十五史干支通检》(三秦出版社2011年出版)等。这两部著作是重要的文史研究工具书,被誉为嘉惠学林的传世之作。

猜你喜欢
古代史帝陵师范大学
世界古代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思考
跳出“唐宋变革论”——兼论当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电影中的帝陵
帝陵宝藏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
Film Music and its Effects in Film Appreciation
秦始皇帝陵青铜水禽坑
区域史视阈下的朝鲜半岛古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