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紫千红斗芳菲

2018-01-10 01:33万安
求学·文科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景物手法诗人

万安

201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依然是语文科目考查的热点题型,从考查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四个方面。其中,表现手法、思想感情是考查的重中之重,考查的次重点是语言和情景分析。什么是诗歌中的描写手法?描写手法就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方法,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白描等。

【知识解读】

一、虚实结合

在诗歌中,所谓“实”,就是正面写、直接写,即写眼前的所见所闻;所谓“虚”,就是侧面写、间接写,即写所思所感。虚实结合,相辅相成,能避免方法上的刻板平直,更能准确地传情达意。下面笔者谈谈几种设置“虚”的方法。

1.过去历史为虚

过去历史指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就是写已逝之景,词人通过虚写周瑜的雄姿英发来表达自己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2.未来设想为虚

作者关于未来的想象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它表现的情感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词人通过设想未来之境来表达与恋人分别后的惜别、伤痛之情。

3.神怪梦境为虚

诗人往往借助神怪虚无的梦境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图景,以此来反衬现实的黑暗。

4.对方角度为虚

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本来是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却撇开自己不谈,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这种手法被称为“对写法”。此种写法的好处是行文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表达的情感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二、动静结合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有动静之分,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相辅相成,以取得画面和谐统一、灵动生趣的效果。比如在一些山水诗中,往往有静景,如山、月等;有动景,如水流、风等。据描写的侧重点不同,作者有时只写动景或静景,有时动静景兼写,有时为写静景而以动景来衬托,有时为写动景而以静景来衬托。

1.以静衬动

杜甫的《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诗中的第三联就是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一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2.以动衬静

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寒蛩的叫声惊醒了诗人转战沙场、收复河山的美梦,让诗人感到失落、惆怅。同时,诗人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鸣声反衬出秋夜的寂静,烘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3.动静结合

倪瓒的《小桃红·秋江》:“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吴歌荡桨,一声哀怨,惊起白鸥眠。”这首小令头两句写出江面水影皓白如绢,属静景描写;“吴歌……惊起白鸥眠。”则显出动景,首尾动静呼应,和谐统一。

“雪晴天,绿苹红蓼参差见。”描写了在晴朗的天空之下,绿色的浮萍、粉红色的蓼花高低不齐地长在水边,作者将白、绿、红三种色彩巧妙地调和在一起,把秋天点缀得异常绮丽。

三、正侧描写

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比如柳永的《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里用了正面描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高度凝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描写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侧面描写多指对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从而使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五):“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此诗的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急于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凸显出来。

四、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使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从诗歌创作的理论上来说,细节也就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段,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或写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一首诗歌,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揭示主题思想等作用。

比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产生了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給家乡的亲人写家书,但在家书刚要发出时,担心想说的话还没说完,打开信封又补写。这个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五、主客移位

主客移位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手法,是描写人物的一种技法。所谓“主”,指抒情的主体,即抒情主人公;所谓“客”,指抒情的对象,即抒情主人公情之所指的人或物。诗人在表达主观情感的时候,往往不从自身写起,而是把抒情主体“我”放在客体的位置,把客体放在抒情主体的位置,假想客体对“我”的思念、牵挂、留恋、期待等复杂的情感。

比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诗人用对写法将眼前的情景铺开,从对方写起,描绘了一个虚拟的意境: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将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消雨收,一轮孤月高照,两岸猿啼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在梦中也摆脱不了愁绪。诗人不写自身而写对方,这既开拓了新的意境,又使诗作含蓄曲折、意蕴深长。

六、点染手法

“点染”一词借用传统国画的技法名称。国画家作画,往往用中锋点出景物,然后再用侧锋加以层层渲染,使画面显得更有立体感。将点染运用到诗词创作上,“点”就是正面点明主旨,“染”就是加以具体、细致的描绘,使诗歌的形象丰厚、浓郁,而不至于使诗意过于单调枯瘦。

如柳永的《雨霖铃》上片末几句与下片末几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运用了点染的手法。上片,“去去”——走了又走,越走越远,这是点出正意;但“去去”比较模糊抽象,因此再连用三样景物加以渲染——“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从而把“去去”化为具体的情景,通过这些渲染生动地表达出作者渺茫的前途和黯淡的情怀。下片,先点出离别冷落的滋味,再以途中的杨柳垂岸、晓风吹拂、残月朦胧等景物反复渲染“伤离别”的情意,形象地烘托出离人的孤单和相思之苦。

【题型解读】

此类题的提问方式较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凡是涉及描写手法的,我们可以关注下面的知识要点:

一、提问方式

此类题的提问方式通常为“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举例说明该诗运用的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例1】(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的题。

送王昌龄

李颀

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

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

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

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

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

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

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

【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

这首诗与柳永的《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6分)

参考答案:①“送君多暮情”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表达技巧,重点涉及技巧中的描写手法——点染,考生首先要了解点染的内涵,其次要读懂诗歌并结合点染的手法鉴赏诗歌的语言和情感。

二、提问变体

提问变体通常为“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例2】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诗后的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金】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①韦苏州:即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苏州”。

两首诗中诗人的心境有何异同?请做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同:孤独。异:韦应物的孤独是淡淡的,更多是在自然景物的动静结合中体现出恬淡自适的情怀。赵秉文眼中的景物是悲冷凄凉的,表现了自己内心孤独引发的清冷。

解析:两首诗都是即景抒情,作者的情感寄寓在景物的描写之中。从景物来看,“孤独”是他们情感的共同之处,但景物表现的意境略有不同,前者恬淡自适,后者孤独清冷。

【方法技巧】

描写手法是诗人用来描写事物、抒发感情的手段,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描写手法。描写手法主要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主客移位、细节描写、白描等,主要的答题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描写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第三步,说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笔者以下列例题进行说明。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的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悵江头几树梅 ,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 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描写手法:诗中运用了白描和侧面渲染的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作者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但描写了周围的环境,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3)说明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猜你喜欢
景物手法诗人
四时景物皆成趣
层递手法
写写冬天的景物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景物描写要准确
诗人与花
牵引配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9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