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时期方志人的角色定位

2018-01-11 03:27孙众超
广西地方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方志资料文化

孙众超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 福州 350003)

试论新时期方志人的角色定位

孙众超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 福州 350003)

地方志工作者既肩负着保存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也面临着如何在“五大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与其自身价值、功能相匹配的作用的重大课题,因而必须在新时期对自身的定位有新的认识,对自身的使命有新的担当,才能在自身的领域有新的作为。新时期方志人只有做历史和时代的记录者、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社会发展的服务者、理论创新的推动者,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大事业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根本,在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实现全面升级的过程中找到切实有效之途径。

地方志;行政法;法治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3月4日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民进党、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时,专门就知识分子的问题作了重要讲话,指出“我国广大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勉励“广大知识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刻苦钻研,勤奋工作”,希望“广大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不断增加知识积累,不断强化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不断攀登创新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于作为知识分子队伍重要组成部分的方志人来说,既是肯定,也是指引,更是激励。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既肩负着保存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的伟大历史使命,也面临着如何在“五大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发挥与其自身价值、功能相匹配的作用的重大课题,因而必须在新时期对自身的定位有新的认识,对自身的使命有新的担当,才能在自身的领域有新的作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李培林在第一次全国地方志工作经验交流会暨2017年全国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构建修志编鉴、开发利用、网馆库建设、理论研究等地方志事业发展综合体系”,更是为广大方志工作者指明了具体方向。

一、新时期方志人是历史和时代的记录者

地方志书的编纂既是方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历代的方志编修者,皆以“存史、资政、教化”为己任,淡泊名利、一丝不苟,直笔著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地方志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或许不同时期不同对象对于地方志众多作用的界定或排序不一样,但忠实记录历史和时代发展变化是所有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而“对于和自己时代最接近的史事,资料较多,询访质证亦较便”①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梁启超.清初史学之建设.北京:中国书店,1985:84.这样的评价则更是方志人忠实记录历史的动力。特别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社会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有价值的资料稍不留神便化为碎片淹没于庞大的资料海洋中,因而客观真实地记录这个时代的历史和现实,保证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与权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和重要。

忠实记录的前提是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胡乔木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会议上就明确提出:“地方志是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资料汇集。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资料性就是地方志的根本属性。资料是一志之本,一部志书的优劣成败,全在于资料的多寡和翔实与否。”因而忠实记录可以说是志书经世致用的生命线。只有真实与完整的资料,才能客观反映各种事物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以及事物起伏兴衰的客观规律和成败得失的因果关系。

当前忠实记录历史和时代的方式主要是三种。一是编好地方综合志书。省志、地州市志、县(区)志三级志书的编纂,是主体工程、长线产品。二是编好地方综合年鉴。年鉴是地方志事业的短线产品,具有时间跨度短、时效快的优势,它是年度性的地情资料。综合性的地方年鉴,信息量大,集一地一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为一体,是编史修志的资料积累。三是编好地方通史。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国办发〔2015〕64号)要求“具备条件的,可将地方史编写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统一规范管理”,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这些工作中,方志人可能是组织协调者,也可能是具体编修者,但无论何种角色,都需要扎实的业务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秉笔直书的勇气。忠实记录就体现在方志人用认真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开展修志编鉴工作的每一环节,靠经过认真筛选和考订大量入志的档案资料来实现,并在具体编纂过程中从志鉴的总体设计出发,在篇目设计上突出创新,在门类排列上更加灵活,努力反映出各项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每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纵向因果关系,完整、全面地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真实面貌。

二、新时期方志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地方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记录、保存、保护地域文化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地方志书,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志书搜罗材料之广博,超过正史、野史、前人笔记之所记载。”②李霞.论地方志的功能及其作用[J].今日科苑,2009(04).中国现存古籍有十万余种,其中志书就有八千余种。③田嘉.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大力推进方志文化建设——在第九届全国中心城市地方志工作交流会上的讲话[J].中国地方志,2013(2).旧志中记载的历史过程、风物人情,皆是当时当世的真实痕迹,“是一种连接着历史和现实的别样遗产”,④刘善泳.方志文献的文化价值归宿——缘于一次旧志文献利用实践[J].中国地方志,2015(3).是今天把握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了解中国各地的历史变迁、人文风俗、地方人物,寻访古人古迹最权威的佐证资料。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旧志大多未被系统保存,而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博物馆、地方志办公室甚至是民间或境外,公众想查阅极为不便。并且由于年代久远保存不当,不少旧志纸张变脆,或因虫蛀而致破损严重。因而如何对这些珍贵的资料进行抢救修复是我们新方志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手段,可通过与相关软件公司加强合作,制定科学方案,稳步推进该项工作。数字化的同时,可以出版纸质版旧志。并且,可以针对现有的有错讹的版本,或是尚属文稿还未出版的资料,通过科学的整理,补其残缺,纠其错讹,复其原貌,让这些文化瑰宝重新焕发活力。

如果说整理旧志是保护文字中的历史,那么挖掘地方特色、编纂特色志书则是将现实中的优秀文化整理后用文字的形式固化下来。在经济建设和现代化的浪潮中,许多物质文化遗产如历史古迹、山川河流,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民风、地方戏剧、思想观念等已经或正在消失、改变,如何深入挖掘历史空间的文化内涵,深入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编纂关于山河湖泊、亭台楼阁、坊巷民居、特产民俗等方面的地情书和历史名镇名村志等,开展家谱、家训、家风、村规民约系列丛书的征集、编纂工作,对保护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期方志人是社会发展的服务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让这些历史和文化走向社会广为人知,自然不是陈列在书架上的一本志书能够解决的问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志事业本身的发展水平亦是取决于其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若仅是热衷于埋头修志,游离于时代发展与社会需求之外,地方志就会失去存在意义与发展空间。因而修用并举一直是地方志工作的原则,而这个“用”亦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更深更广的内涵。如何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大局,围绕地方志资政、教化功能,围绕公众的日常精神文化需求,将我们的地方志成果传播出去,使更多的人懂得并学会利用地方志的资料,掌握地方志的信息,借鉴历史经验,需要广大地方志工作者改变思路,开动脑筋,创新方式,拓宽渠道,主动作为。

专家学者提出了很多可供参考的传播模式,我们这里引用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的“五W”传播模式进行分析。这个模式是:

从模式的图解我们可以看出,在传播者(方志人)既定的情况下,传播内容、传播途径、传播对象是决定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新时期要扩大方志文化的影响,就必须扩大我们的服务对象(传播对象),而传播内容与途径自然要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作出不同的选择:如政府部门需要具有资政参考价值的资料,科研人员需要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资料,中小学生需要有乡土教育意义的资料,普通老百姓需要了解各地的历史文化情况等。

如何选择?现实情况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上智能化工具的推波助澜,网络自媒体的方兴未艾,传统的知识信息获取途径和平台正在被彻底颠覆,海量的信息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和超乎想象的便捷性,主动推送到需求者面前。对于方志工作者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是由于受众获取资料的途径的方便与丰富,大部头的地方志书已经很难获得大众青睐;机遇是信息爆炸让信息真假难辨,受众对所获信息的真实性有更高要求,而作为依法修志的部门,地方志机构保存和编修的文献可以说是“准确、客观”的代名词,若是我们能以更活泼、更生动的形式提供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则很容易获得大众认可。因而与时俱进,以方志馆、网站、数据库、微信公众号、简志、特色志、地情读物、期刊、通讯、简报等为载体,以方志成果进校园、机关、农村、企业、社区、军营等方式,为各级政府提供翔实可靠的国情、地情,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地方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提供咨询和宣传服务,为科研部门提供可靠史料,为宣传教育部门提供传统教育的乡土教材,为公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就成为新时代方志人的必然选择。

四、新时期方志人是理论创新的推动者

地方志工作是一项学术性很强的工作,修志工作者的业务和理论修养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地方志事业发展。编修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已经存在两千多年,虽然“方志学”首次出现已经是在1924年梁启超的《清代学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中,但自魏晋以来,一些学者就开始对方志的起源、性质、功用等问题进行探讨,并逐渐形成初步的理论研究体系。新时期我国的方志学理论研究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批优秀的方志学者在继承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并发展方志理论,并试图建立完整的方志学学科体系,促进方志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总的看来方志理论发展与方志编修实践相比依然滞后。

理论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基础。地方志事业转型升级,面临众多困难与挑战,没有理论创新,事业转型与发展便会因失去内在动力而无法持续。理论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原有理论的提升与发展,毕竟任何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特定空间的产物,时代和空间的变化,必然会有理论创新的需求;二是对理论未知部分大胆探索和突破,对新挑战、新领域、新问题、新情况进行研究,开拓理论新境界。方志理论研究涉及方志学基础理论、方志发展史、方志学编纂理论、方志文化、方志评论、方志管理、方志事业转型升级和志鉴编纂等方方面面。当前方志工作者面临的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新形势下地方志事业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的地位与关系、方志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方志学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地位、方志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方志学科体系建设、方志馆建设、方志信息化建设、新旧志书集成与创新研究、方志文献与地方乡土文化研究、志鉴编纂理论创新、地方史编写研究等,都是在实践中亟需思考和解决的理论问题。

方志学整体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方志人才素质与质量的提高。方志人必须在修志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强化自身学习。除方志学本身的系统学习外,还要通过扩大学习范围,掌握一些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如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传播学等,达到一精多通。同时办好作为传播学术重要窗口、学者们讨论学术重要平台的理论期刊,发挥好作为理论研究阵地和学术研究平台的各级地方志学会的作用。

地方志不是单纯地修志编鉴,而是全体方志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的一项事业,这一事业包含着巨大的时代担当与使命追求。广大地方志工作者,要有文化自信,有责任担当,有创新勇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大事业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根本,在推进地方志事业转型发展、实现全面升级的过程中找到切实有效之途径,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K29

B

1003-434X(2017)06-0051-04

(本文由福建省地方志中青年学术人才梯队培养资金资助)

猜你喜欢
方志资料文化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Development of a battery-operated floatingelectrode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devic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The investigation of OH radicals produced in a DC glow discharge by laser-induced fluorescence spectrometry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