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乡村田园 创作曲艺精品

2018-01-11 12:03暴玉喜
曲艺 2017年12期
关键词:曲艺创作生活

暴玉喜

曲艺,是一门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要使这颗明珠熠熠生辉,打造精品力作是重要的前提,是关键的第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创作出拿得出、叫得响,继承发扬传统并受到群众喜爱的曲艺精品呢?

一、身融乡土―― 获取好素材的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素材是创作的“粮食”,素材不真、不实、不全、不好,就做不出“美味佳肴”。要获取好的素材,必须身融乡土,亲临亲为。身融乡土,关键在于“融”。就是要面向基层,深入群众,在乡村摸爬滚打;就是要放下身段,敞开心扉,与群众心贴心交流;就是要扑下身子,一门心思,同老百姓打成一片;就是要扎下根子,心无旁鹜,在实践中感同心受。

(一)源头活水在乡土。一种曲艺形式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艺术的集萃,有其形成的独特语言条件,代表着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承载着该地区文字记录之外的人文生态、道德标准、审美取向与社会的发展次序。曲艺具有“涵容万象,吐纳万端”的特质,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岁月留痕、民风民俗信手拈来,尽情演绎。就拿山西长治来说,长治古称“上党”,总人口340多万,有13个县市区,说唱的曲种有潞安大鼓、襄垣鼓书、长子鼓书、沁州三弦书、武乡琴书、屯留道情、黎城鼓儿词、武乡瞽鼓、干板书等三十几种。可谓是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在这里,村庄田野、城市学校、哨所军营无不活跃着民间艺人的身影,一把琴、一副板、一面鼓、一张嘴,不要布景、无需道具,作品板式丰富、旋律动听、韵味独特。各具特色的曲艺形式出现在庙会、赶集、婚丧、庆典等场合,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所以说,曲艺本身就是一种乡土艺术,源头活水在乡土,真金白银在民间。

(二)创作资源在生活。“地域文化的书写,大多有一方水土作为创作资源和文化支撑,其特色与气质,是独特的东西,是寻常不见却又无处不在的,并且是可以真切感受的,于表象存在,于深層抽象。”地方曲种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属于这个地区别具特色的“文化名片”。要把这张名片打好,曲艺作家就要沉到生活的底层,探寻文化脉络,梳理曲艺内涵,挖掘基层鲜活的语言,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把精髓保留下来,给予它新的生命。

一切艺术都源于生活。曲艺人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苦练硬功,这样才有可能找到群众喜欢的内容与形式,创作的作品才能让老百姓听得入耳、看得开心,过后还有所回味,进而在观众中引发共鸣。曲艺“落地”,需要能紧跟时代潮流的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反映当下美好事物的新唱本,需要以艺术的形式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创作只有回答社会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其思想性、艺术性经由其观赏性得以凸显,才能最终实现其所承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化传播。

(三)灵感显现在积累。古往今来,曲艺娱人娱己,说演教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自觉不自觉地在社会价值构建中发挥着弘扬主流价值、传递正能量的作用。曲艺创作灵感的获得不只是挖空心思,更是要长期积累。靠生搬硬造,造不出群众的语言。创作要写自己熟悉的题材,才容易发挥想象的功效。生活细察细问,创作反复推敲,好比顺着一条筋往前捋,沿着一条藤往上攀,把经络捋清,把枝蔓摸准。我在创作长子鼓书《腊月天儿》时,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对美好童年的记忆,过年的情景总是牵扯着我的神经。

小时候过年,那是多么惬意的事情,那是一幅多么值得留恋的画卷。老百姓过年的期盼是和睦幸福。从腊月二十三到除夕夜的欢聚,蒸黄蒸、备年货、扫灰尘、剪窗花、贴对联、放鞭炮、挂灯笼、拜大年? 一个个红红火火的场景、一个个热热闹闹的场面,无不洋溢着幸福的年味。最后作品中呈现出的点点滴滴是我对生活的感受和积累,是我对生活的回味和感悟。

二、心思乡愁—探求最美最纯的智慧历程

曲艺素有“说书唱戏劝人方”的优良风范,传承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和审美趣味。作品要有思想,有主线,有价值,是创作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前提。如何达到这一点,关键要依靠深入思考,深入分析,真正弄明白自己作品想要表达、突出的主题和价值取向。心思乡愁,关键在于“思”:就是头脑始终要清醒,不盲目,不随意,把握中心,抓住主线,有的放矢;就是要肯动脑筋,善于思考,理性分析,靠智慧去谋划创作;就是要聚焦乡愁这个中心点,寻求乡愁中的闪光点,展示乡愁中最美最纯最真最有价值的亮点;就是要深接地气,以小见大,描景细腻,绘俗生动,状物机巧,写人传神。事、趣、情、理,清新蕴藉;话、语、音、调,沁人心脾。

(一)寻找最美的“原生态”。曲艺,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具有天然的劝人向善向上的功能和价值。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鼓舞人民士气,鞭策警示人们,是曲艺责无旁贷的使命。曲艺基本以一种“平视”的目光反映生活,这种目光大体符合现实主义反映论的三种原则。一是题材的现实性,二是态度的客观性,三是表现的真实性。曲艺形式多样,方便灵活,反应敏捷,表现力丰富,具有紧跟时代步伐、倾听人民心声、鼓舞人民前进的社会功能。曲艺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她大众化、通俗化的特质,决定了与广大受众的亲切关系,有着强烈的亲民情结。曲艺语言灵动,情绪和节奏的变化能造出新的语境。曲艺作家常用家常语书写,用口语化表达,读来朗朗上口。我始终认为,创作的根基在基层,群众的语言最灵动。同时,曲艺唱词还要为演员服务,把节奏写活,才能使作者和演员的合作如鱼得水,相得益彰。创作将生活的画面用艺术构思、审美情趣连缀起来,作品才能使读者读起来感到不空洞、有厚度。

(二)挖掘最感人的“人之常情”。选材的时候,并不是越大越好,曲艺创作常着眼生活中的小人物、小事、小情、小理,把常形、常情、常理贯穿在各个环境中,通过人物潜移默化的行动、通过一幕幕场景的再现描绘出来。长子鼓书唱本《常回家看看》用了前些年被同名歌曲唱遍大江南北的题材:常回家看看,和父母团圆。其中表达的意味,似乎不用再说。但创作就是对生活的回应。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和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包括交通与通讯在内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提高,人们的生活似乎应当更加美满,然而,恰恰有时是这些看似便利的生活方式正在异化着我们的内心,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了味。正是为了找回应有的幸福,唤醒生活的自觉,我们才有了对此题材不厌其烦的关切与咏叹。把动人的亲情让说书人唱给群众听,听了能让人信服,让人信服才能让人受感动。令人感动必须入情入理,有情有理。在这里,“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现实生活的逻辑反映,理,是艺术形象给人以真实感的重要因素。endprint

(三)提炼最有价值的“正能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老庄哲学思想;仁者爱人、民贵君轻的治国理念;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儒家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这些丰厚的思想滋养着祖祖辈辈的华夏儿女。

曲艺作品的根基应建立在广阔的地域文化基础上,做到思想性上小中见大,浅中出厚,平中见奇,见微知著;做到艺术性上有情有趣,雅俗共赏,文情并茂,内涵丰富;做到观赏性上有情有理,入情入理,引人入胜,耐人回味。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发展长河中,曲艺艺术不仅以其自身的独特魅力滋养着我们祖先的精神与心灵,而且以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孕育了富有鲜明特色的文学体裁。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接触各色各样的人和事,经过提炼和加工,就可能写出有生活实感的故事来,从而让人们感到日常生活的真实亲切,让读者从中探寻生活的美好甘泉。

三、饱含乡情—链接真情实感的心灵纽带

创作必须带着感情,饱含深情,只有如此,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品来。饱含乡情,关键在于“情”:就是带着对百姓、对生活、对曲艺浓浓的爱主动创作;就是带着担当和责任,带着抱负和理想积极创作;就是怀揣一颗赤诚的心,带着感情忘我创作。

(一)有爱才有深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体现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曲本的创作,字里行间贯穿一个“情”字,这是对乡风乡韵的深深思念之情,是对普通百姓的拳拳眷恋之情。我的老家在农村,每逢周末我就回到老家,回到老爷爷、老奶奶的身边用心和他们交流,用情感亲身体验,用生活的眼睛和嗅觉捕捉生活的气息,用艺术的眼光发现题材,挖掘题材,感悟题材,感受地地道道的方言里散发出的浓郁馨香。把这些充实到曲本中,尽管叙述的是小事、小情、小人物、小理,但都和老百姓息息相关。字字句句、点点滴滴注入生命的情感才能化为生命的永恒。

(二)有情才能鲜活。曲艺作品强调有情和有趣,强调艺术的独创性。有情有趣,雅俗共赏,文情并茂,既富于时代生活的特征,又不失传统形式之美。中国曲协主席、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我们当年为创作一个段子,专门深入基层体验生活,有时一去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可是现在很多作者总习惯把自己关进书斋或文艺沙龙中顾影自怜,而不是深入生活挖掘第一手的创作素材,结果创作出来的作品要么是粉饰太平、寻艳猎奇,要么是插科打诨,既远离生活,又毫无新意。”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董耀鹏说:“曲艺的本质是说唱艺术,曲艺的语趣、意趣、理趣、情趣都是由语言带来的。曲艺的创新要注重守住说唱的本体,保持语言魅力。”这些思考道出了曲艺创作的真谛,有情才能鲜活,有情才起涟漪。

(三)有创新才有动力。创新是曲艺事业发展的生命。曲艺作品要满足人民的审美需要,对于作品的创新度就要有更高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观众期待曲艺家们能够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更多优秀作品,让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曲艺的繁荣发展之路,就是不断改革创新之路。曲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曲艺创新须面向观众、面向市场。创新要在继承传统曲艺表演艺术本质属性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必要的改革创造。因此,要敢于打破界限,融会各种形式。在保留传统曲艺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转益多师,实现凤凰涅槃。

四、溢满乡味—走进群众心底的一道门槛

味是曲艺的生命,有味的曲艺蕴含着美感,曲艺之味,犹如立锥之意,广涵之气,表演之趣,产生美感,水到渠成。溢满乡味,关键在于“味”:就是作品要有乡土气息,有泥土的芬芳,真正接地气;就是要原汁原味,百姓口味;就是芳香四溢,歷久弥新,经久不衰,让人回味无穷。

(一)适合群众口味是硬杠杠。要及时了解和掌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努力创造出反映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每当我的作品问世,母亲总是第一个读者,她识字多、阅历深,经历了坎坷和曲折,对生活有很多感悟。每当她看我的作品,如果表情木然、毫无反应,我就知道,作品肯定失败了,可能是离群众的语言远了;如果她开怀大笑、看得入神,就说明作品得到了她的认可。

(二)做出味道是硬功夫。曲艺是要唱给百姓的,曲本就要适合百姓的口味,抒发大众的情怀。在讲述故事的时候,文字要讲究,它一定是按说唱的基本要求往下进行,即:文字通顺,字节的结构便于编曲和演唱。“有缝和有空”是文本不能写满,满则溢,要有包袱抖落。包袱抖得恰到好处,要形象化不是意向化,要水到渠成,不要刻意雕琢,要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只有掌握语言的丰富性、色彩的鲜明性、形象的灵动性、结构的严谨性,作品才能被群众接受。

(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文化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如何更好地让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使命。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艺家,伟大的人民期盼伟大的文艺作品。在新的历史时期,曲艺工作者要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和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把中国梦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坚定文化立场、坚守文化理想、坚持文化追求,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用艺术的形式来讴歌时代、讴歌国家、讴歌人民,推动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艺的繁荣。

身融乡土、心思乡愁、饱含乡情、溢满乡味。置身于曲艺的百花园中,要肩负时代的责任,捧出曲艺人的爱心,酿造醇厚的曲香,挖掘艺术的精髓,用心、用情、用爱拥抱时代,讴歌人民!endprint

猜你喜欢
曲艺创作生活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Jazz
《曲艺泉城》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