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治理的内蒙古实践

2018-01-11 19:29田旭东
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防沙荒漠化鄂尔多斯

田旭东

金秋9月,世界的目光聚焦在内蒙古鄂尔多斯。9月6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天骄圣地鄂尔多斯召开。大会以“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为主题,反映了人类的共同愿望和应对挑战的共同努力。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我们要弘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预防为主,坚定信心,面向未来,制定广泛合作、目标明确的公约新战略框架,共同推进全球荒漠生态系统治理,让荒漠造福人类。

我国历来饱受荒漠化的影响,在国际上有“三最”之称,即“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受影响人数最多”“防治成效最显著”。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已形成一整套法律、政策、科研、规划、工程建设、科技支撑、监测预警、履约与国际合作体系,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國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给出了防治荒漠化的中国方案。

荒漠化治理,中国在行动。中国的荒漠化治理方案,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经验。而内蒙古防治荒漠化的成功实践,则是中国方案中的一大亮点。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也是全国防治荒漠化任务最艰巨的省区之一,承担着中国40%的荒漠化土地治理任务。

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内蒙古始终致力于绿色发展,始终把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几代人的接续奋斗,我区的荒漠化面积持续减少,荒漠生态功能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并举、治沙与治穷共赢的绿色发展道路。

区域治理,铺就绿色新底色

我区始终坚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的宏伟目标,将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实现了连续15年荒漠化土地面积和程度双减少。在荒漠中,绿色从一点点变成一条线,从一条线变成一大片,成为了亮丽内蒙古的新底色。

——昔日的鄂尔多斯,曾经风沙侵袭时“对面闻声不见人,白天屋里点明灯”;今日,从山野之中到城乡之间,无论春来还是秋至,这里绿意如画、美景永驻。

中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和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盘踞”鄂尔多斯北部、西南,侵占了土地面积的48%;东部、西部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裸露区和干旱硬梁区又占去鄂尔多斯总土地面积的48%。

面对两个“48%”,鄂尔多斯人没有退缩。全市上下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先易后难、由近及远、分区治理、整体推进”的思路,分几大区域针对沙区、丘陵山区、干旱硬梁区、沿河区的荒漠化特点,选用了不同的治理办法,对症下药,重拳挥出,各个击破。

同时,鄂尔多斯人还着眼于“人沙和谐、绿富同兴”,变“征服沙漠”为“善待自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库布其模式”:科技带动企业发展、产业带动规模治沙、生态带动民生改善。如今,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静卧在城市的周边,创造了“沙不进、绿不退、人不迁”的奇迹。

近70年来,鄂尔多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建设模式,开辟了一条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途径,成为中国西部生态治理模式的典范。

——在锡林郭勒盟,一场人与天斗的治沙战斗持续打响。全盟干部群众牢记习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殷切嘱托,努力保护好大草原的生态环境。

针对境内以浑善达克沙地为主的治沙区,锡盟明确了“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林草水结合”的技术路线,将先进适用技术与常规措施集成配套,探索推行适合锡盟牧区实际的综合建设模式。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锡盟以浑善达克沙地、乌珠穆沁沙地两大沙地治理,乌拉盖水系、滦河水系、查干淖尔水系、锡林河水系4个水系保护治理、重点区域绿化为重点,以6个百万亩工程为抓手,借助国家和自治区项目支撑,相继启动了一系列重点工程,让这片昔日威胁京津地区的沙源地如今变成了生态绿洲。

——提到阿拉善盟,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沙,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横贯全盟。要守好这条生态防线,阿拉善盟必须斩断三大沙漠的“握手”之势。

“保护与建设并重,保护优先”是阿拉善盟确定的发展方针。他们采取“以灌为主、灌乔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的林业治沙技术措施,形成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三位一体”的生态治理格局。其中,飞播造林成果被联合国治沙代表称为中国治沙典范。

同时,阿拉善盟持续植树披绿和保护,已建成贺兰山和胡杨林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也明显增多,并在三大沙漠周边形成了锁边防沙阻沙防护带。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布小林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开幕式上指出,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我们始终致力于绿色发展,始终把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全区各地的努力,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铿锵节拍中,内蒙古逐渐呈现出“绿肥黄瘦”的喜人景象,舒展出绿色尽染、生机盎然的绚丽生态画卷。

英雄辈出,播种绿色新希望

内蒙古70年发展史,也是一部防沙治沙的生态建设史。翻开防沙治沙的英雄史,我们能够看到,一代又一代治沙人坚守在苍茫的荒漠中,与沙抗争、同沙共舞,守护梦想、创造奇迹,在漫漫黄沙中点亮了绿色希望之光。

——宝日勒岱,牧区大寨乌审召的带头人,植树治沙第一代领军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宝日勒岱秉承“沙漠再大也是死的,治一丘少一丘”的执着信念,带领男女老少们一棵树一棵树地种,第一年种树不活第二年总结教训接着种,终于开出了一条薪火相传的防沙治沙绿色之路。

十几年间,在宝日勒岱的带领下,乌审召人在沙漠中栽林20多万亩,种草4万余亩,禁牧封育12万余亩,改良草场8万余亩。更为可贵的是在治沙实践中创造并总结了“乔灌草结合”“穿靴戴帽”“前挡后拉”“草库伦”等科学治沙方式,在全国沙区推广,并引起世界防治荒漠化组织的高度重视。endprint

——殷玉珍,抱着“宁肯种树累死,也不叫沙欺负死”的决心,走上了漫漫治沙路。风沙厉害,但这位普通农家妇女用执着、坚毅、乐观、顽强的品质要“给沙漠点颜色看”。32年的坚守告诉人们,一个普通人也能让7万多亩沙地变成绿地,也能让毛乌素沙漠变成绿色王国。

1985年,刚满20岁殷玉珍嫁到了一个黄沙“能吃人”的地方,就连自己的“洞房”都是一个半掩在黄沙里的地窖。次年春天,她毫不犹豫地用家里最值钱的一只三条腿的羊换回600棵树苗。

树种了就死,渠挖了就被沙子埋,不断的挫折和失败使她渐渐摸索出经验;克服无水、无电、无路,克服病魔的困扰,忘记植树时因不慎跌倒而失去的尚未出生的小生命,种种困难没有打败殷玉珍,反而更坚定了她的治沙信念。

据统计,殷玉珍栽植柳树、杨树等近200万株,种植樟子松2万多亩、50万株,种植沙柳、草不计其数,修筑简易公路3条40公里,筑防风沙屏障50000多亩,打机井12眼,开发水浇地500多亩……在联合国2005年全球千名妇女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会议上,她入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并被称为“中国骄傲”“地球公民”。

——苏和,原阿拉善盟政协主席,提前两年主动申请从领导岗位退居二线后,放弃居食无忧、颐养天年的生活,却选择到生态环境最恶劣的沙漠安家,只为家乡增添一片绿色。

他长期在家乡額济纳旗工作,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家乡生态的恶化。1992年,他就萌发了在黑城遗址边植树造林防沙治沙的念头,但受当时条件限制,无力成行。2004年,他带着老伴义无反顾地来到黑城脚下。

一张皱纹如刀刻的黝黑面孔,一头杂乱但倔强的如雪白发,一双满是伤痕的粗糙大手……在漫无边际的大漠中,谁都想不到这位攥着铁锹、衣着朴素、面容和善的古稀老人是一位正厅级退休老干部。

在骄阳似火、酷热无比的戈壁中,在狂风肆虐、飞沙走石的沙漠里,苏和与家人硬是人工栽植梭梭苗3000亩约9万株,补植补造梭梭林4800亩,形成了长3公里、宽500米的一大片林地,建起了一道生态屏障。梭梭在沙漠扎根,苏和像梭梭一样,也在生命禁区扎下根来,防风固沙,绿化家乡。苏和与梭梭的精神品格一脉相承。

多年来,我区荒漠化治理成绩斐然,占全国总人口不足1.8%的内蒙古人,在广袤的土地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荒漠化治理奇迹。这不仅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抵御风沙、搏击干旱的历史见证,也是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的亮丽答卷。

漫漫新征程,整装再出发。在全区上下喜迎党的十九大之际,乘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召开的东风,2500万草原儿女将继续发扬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治沙精神,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在荒漠化防治的未来征途上不断书写绿色传奇。

责任编辑:王 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沙荒漠化鄂尔多斯
中国已成功遏制荒漠化扩展态势
网友留言 “鬼城”救赎该借鉴海南
“危机”鄂尔多斯
用开放促发展
人人创业方能天天向上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