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渔业视角下海岛渔村振兴路径研究
——以舟山市为例

2018-01-12 03:59张信国
关键词:渔村海岛渔民

林 巧 张信国 肖 威

(中共舟山市委党校 政治教研室,浙江 舟山 3160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治国新方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海岛渔村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不可或缺,对海岛地区尤其是舟山而言,乡村振兴首要的就是要实现海岛渔村振兴。

一、发展绿色渔业是海岛渔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并把它归纳为“七个之路”,其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1]的指导意见为海岛渔村振兴指明了更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目标,那就是必须坚持走绿色渔业发展之路。

所谓绿色渔业就是以绿色发展为渔业发展的目标导向、实现路径以及衡量标准,通过有针对性地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施融合发展和提升发展质量,实现渔业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的有机统一,让渔业更绿、渔村更美、渔民更富。海岛渔村是位于海洋中某个岛屿上面的渔村,在地理空间上依靠海洋资源生存的渔民共同体或资源型社区,它拥有独特的海洋生存方式和属于渔民群体的海洋文化,渔民对于渔村和海洋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渔村是他们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物质载体,也是渔民的精神家园。[2]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对渔村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发,有力推动了海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日本高度重视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先后颁布了《日本孤岛振兴法》和《日本孤岛振兴法实施令》等法令,推动完善海岛基础设施,弥补海岛经济发展短板,加强海岛资源保护,发展海洋产业,振兴渔村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世界著名的渔村日本伊根70年代提出了“面向海洋·多面利用”发展休闲渔业战略,沿岸和近海渔场实施“渔港渔村综合整备事业”;投放人工鱼礁,建造人工渔场,大力发展栽培渔业和“鱼类牧场”;改善渔村渔港环境,提高渔民收入,实现了渔村生活多样化,进而推动渔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优化,稳定渔村年轻人向城市外流,缓解渔业劳力的不足。[3]马尔代夫强调发挥政府规划职能,规划阶段充分考虑单个海岛的整体性及其整片海域海岛的关联性,通过“整岛出让,差异发展”,实现“一岛一品”和整体“如诗如画”。[4]夏威夷群岛、巴厘岛和希腊群岛注重凸显个性特色,强调在建筑风格、旅游项目、管理方式、服务水平和文化氛围上都必须体现民族性、地方性和独创性,使地方民俗和文化得到加强而成为一项特殊的海岛资源,增强海岛自身发展的原动力。[5]世界渔村发展成功的案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彰显个性特色,突出海岛海洋渔业元素,着力提高渔民生活水平。

浙江省舟山市积极探索海岛渔村发展之路,从“千村整治、万村示范”工程到“新渔村建设”,再到实施海岛渔村振兴战略,从注重渔村外在形象的塑造,到城乡一体化的推动,渔业渔村优先发展思路逐步确立,每一次战略的提升都是对渔村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2017年8月农业部函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舟山市建设国家绿色渔业实验基地后,舟山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绿色渔业发展的规划目标,实施海岛渔村振兴战略,一个富有海岛韵味、社会稳定、产业兴旺的海上花园城正在逐步形成。

二、发展绿色渔业实现海岛渔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

海岛渔村相对于大陆农村而言更具特殊性,必须从海岛、渔村、渔业、渔民四个方面系统综合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才能走出一条符合海岛渔村发展自身规律的振兴之路。

(一)基础设施落后,共享性差

相较于大陆,海岛渔村分散于大海各处,靠舟辑往来,共享性差,加上投入少,基础设施一直落后于大陆地区,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一是陆岛交通瓶颈问题突出,大多数海岛渔村不能直通大陆,物资供应不畅且成本高,遇到恶劣天气则成为孤岛,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制约;二是淡水资源缺乏,海岛水资源一般均为单个海岛占有,基本靠天补水,调水补水困难,虽有海水淡化补充,但投入成本比较大,难以发展高耗水产业;三是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大部分海岛位置偏僻,无法统一规划协调共享公共设施,特别是教育、医疗机构不健全,且服务质量不高,迫使许多村民离乡落户,另外一些渔村渔港设施简陋,难以适应现代大型钢质渔船停泊,供排水等设施建设标准较低。

(二)发展不均衡,可持续性差

海岛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政府投入不均衡,渔村发展参差不齐。条件好的海岛争先开发,条件较差开发成本大的海岛逐渐没落。位于舟山中街山列岛的东极岛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生产环境,加之韩寒《后会无期》拍摄地及其它网络宣传,海岛旅游迅速升温,民宿等服务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政府在公用设施方面投入也相对较多,而中街山列岛的青浜、黄兴、东福等岛因为开发条件相对较差而发展较慢。海岛产业发展遭遇瓶颈。目前海岛渔村经济传统产业比重过高,且传统养殖和捕捞的发展空间日渐萎缩,大量滩涂被围垦造田,伏休期延长,转产转业困难,渔民增收难;休闲渔业等服务业虽然有所发展,但第三产业比重总体占比很小。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集约养殖等刚刚起步,尚未形成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强大动力;养殖业模式、结构相对单一,水产品精深加工比例低,全冷链产业发展缓慢。

(三)劳动力短缺,社会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渔业生产地域限制减弱、转产转业力度加大,加上海岛渔村生活条件差,促使渔村人口大量外迁,衍生出乡村聚落“空废化”和住宅“空心化”等一系列现象,[6]一些留守老人成为从事渔业生产及服务的主要力量。由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劳动力要求远高于农业生产,超过60岁老人基本难以从业,这就进一步加速传统渔业的衰弱。以舟山市普陀区为例,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偏远海岛渔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现象比想象中的要严重,大双山岛户籍人口1300人,常住人口100人,平均年龄68岁;柴山岛户籍人口1112人,常住人口129人,平均年龄72岁;黄兴岛户籍人口1099人,常住人口40人,平均年龄65岁。[7]人口“空心化”“老龄化”的加剧,使海岛渔村的振兴缺少了强有力的人力支持。海岛渔村社会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智慧化程度不高,渔业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仍未形成,不能有效打击偷捕、滥捕等破坏资源和环境的违法行为。渔业双层经营体制相对弱化,不能够支撑起渔港渔村振兴新任务。

(四)环境压力大承载能力弱

随着沿海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加快发展,沿海地区排放入海的污染物激增,大江大河携带的陆源污染物最终流入海洋,海上油田开发和船只携带石油等污染物泄漏,使海洋和海岛环境遭到严重污染。邻近排污口的增养殖区环境退化,适于养殖的水域面积急剧缩减。养殖生物体内粪大肠菌群及镉、油类等污染物含量普遍超标,邻近排污口的旅游风景区水体透明度普遍降低。渔民惯性生活习俗未能有效改变,随意处置生活生产垃圾,随意堆放生产物资,随意晾晒海鲜物品,使得不少渔村生活环境脏、乱、差。海岛污染物处理设施不完善,形不成健全的处置体系,岛际间共享性差,污染源处置能力弱,一些污染物虽然看似暂时得到了处置,其实只是转移到了另一个区域,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

三、发展绿色渔业,推进海岛渔村振兴的舟山路径选择

绿色渔业既是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是作为渔业发展基地的渔村有效社会治理和繁荣发展的体现,是基于“内生性发展理论”的具体实践。该理论的提出者日本宫本宪一先生认为,内生性发展是一种地区开发形式,实行这种经济发展时,地区自发研究开发计划,主动进行技术开发,且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依据本地区文化特点,实现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福祉。[8]根据“内生性发展理论”,结合舟山的探索与实践,海岛渔村振兴应当把握四个关键的发展路径。

(一)彰显渔文化做好鱼文章。“渔”和“鱼”是海岛渔村内生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绿色渔业的核心。“渔”是渔村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吸引人的因素。渔村建设首要的是凸显其渔文化,许多渔业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逐渐消失,恢复再现延续渔文化既是渔民的乡愁记忆也是外乡人和后代人眼里的风景。舟山是我国重要的海洋渔场,不少渔岛村镇过去曾是渔汛时千帆会聚之地,如今日渐式微,但把历史讲好,把渔文化再现好,小岛渔村就有味道。鱼是渔村最宝贵的资源,要做好“鱼”文章,利用舟山海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进一步打响舟山鱼品牌,开发舟山鱼菜系,建立全国连锁餐馆,各渔村建成海产品的直供基地;渔业资源丰富的岛村还可以建设海洋鱼类博物馆。渔村一定要有鱼味,路边的鱼网、港湾里的渔船、房前屋后晒着的鱼鲞都是渔村的特征,在有序的前提下,尽可能让这些鱼腥味充满整个渔村,防止渔村农村化。要支持渔村开展各类渔业文化活动,如谢洋大典、渔家千人宴、海洋文化节等都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舟山海岛众多渔村各异,而渔文化又各具特色、鱼腥味又味不同,每个渔村都应根据自身的特点,打造成渔文化鲜明、鱼腥味浓厚的美丽乡村。

(二)坚持走绿色渔业产业发展之路。发展绿色渔业是渔村富裕渔民增收的根本途径,也是海岛渔村内生性发展的根本要求。海洋捕捞作业无节制的发展所造成的渔业资源衰退,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海洋渔业必须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引导渔民转产转业,减少捕捞渔船,改进作业方式,延长伏休时间,积极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尽快修复渔场生态体系;要精选养殖品种,合理划分养殖生产区,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健康、绿色、安全的现代水产养殖模式,扩大工厂化养殖、立体化增养殖、深远海养殖;要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成立渔业合作社,扩大产品市场。着力把渔村传统的“捕、养、加”经济为主逐步向渔业观光经济发展转变。要以美丽渔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绿色渔业+旅游”,实现村强民富。引导渔村发展以“渔”为主题的休闲旅游经济,大力发展创意渔业、观赏渔业和体验渔业,利用“空心”房屋,开发具有渔村风情的民宿;开展体验式捕(钓)鱼和养殖活动,让旅游嵌入渔业生产中。要根据渔村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搞开发,切忌破坏性地资源再造。要充分考虑海岛人口容纳量,对热门海岛积极推行定制游,防止人满为患。

(三)着力提升渔民人文素养。发展绿色渔业关键在人,渔民是海岛渔村振兴的内生性发展力量。相对于大陆居民,海岛渔村教育条件较差,渔民常年在海上生产生活,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如何提升渔民的文化素养,是渔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要利用伏季休渔这一黄金时间段,组织开展大培训活动,既要学习先进的渔业技术,树立绿色渔业理念,也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组织渔民外出考察,开阔视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让他们更加主动参与渔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开展渔民技能比武和乡村技能人才评选活动,让“土专家”成为渔村振兴的骨干力量。既要重视有形的渔村文化礼堂建设,也要着力搭建渔民无形的文化礼堂(精神家园)。渔村的文化礼堂不在于建筑的宏大,而在于海洋文化特别是渔业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展示渔村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增强渔民的自豪感。要营造在文化礼堂留名是一种至高荣誉的乡风民情,以此来弘扬渔区解危济困、战风斗浪的精神;着力培育一批渔村乡贤,建立乡贤治村的机制。要积极推进幸福渔村建设,发挥乡邻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活动,形成渔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四)创新渔村治理模式。绿色渔业发展需要有健全的组织、良好的渔村治理环境。从系统论的角度看,作为一个系统性整体的渔村,其振兴的关键因素不是要素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渔村振兴首要的是“组织振兴”。海岛渔村要构建有效的社会管理组织,不仅要实现陆上更要实现海上有效社会治理,这也是海岛渔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绿色渔业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以党建为引领,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渔村后方,着力加强村党支部建设,配强支部班子,形成“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志愿服务队”三位一体的组织体系。在渔村前方,着力实施“红帆工程”,把支部建在渔船上,发放“先锋卡”,通过渔船党支部的一线组织,党员先锋船的模范带头作用,实现渔区的稳定与安全。基于海岛渔村的特殊性,要在渔村大力推行双网格管理,以从事生产作业和各自所辖村为单位编组,分成网格单元,实现陆上、海上两个网格相连,打通陆上与海上的紧密联系,实现渔区平安。要善于借助科技信息化手段,加强海岛渔区安全管控,通过大数据与网格化管理有效嫁接,使渔村治理更加精细化。基层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更好更精准地服务群众。党组织通过网格小组及时掌握渔村群众的需求与诉愿,零距离倾听群众心声,第一时间帮助解决基层困难,形成党组织带领群众一起齐心协力实施渔村振兴战略的良好氛围。

四、发展绿色渔业实现海岛渔村振兴的对策与防范

明晰了绿色渔业视角下的海岛渔村振兴路径,我们必须科学决策并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引领。

(一)加强规划管理,统筹海岛渔村开发与保护。海岛渔村作为乡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振兴战略的实施既有乡村振兴的共性元素,也有渔村的特殊因子。按照《舟山市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升级版战略规划》的要求,组织做好渔村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对全市海岛渔村的普查并制订个性化的发展规划,突出特色,大力推动绿色渔业特色渔村建设,一岛(村)一品,因岛定策,错位发展。积极实施岛礁生态资源修复工程。以重点岛礁为核心,结合海钓场、休闲渔场建设,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区、渔业资源养护示范区建设。坚持开发保护并举。海岛是稀缺资源,海岛渔村又是众多岛屿中有人居住生活的场所,不仅事关国家战略也是事关社会民生,舟山要在《规划》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开发一批成熟的海岛渔村,保护一批尚不具备条件的海岛渔村和景点。嵊泗县嵊山后头湾无人村虽然名闻世界,但由于尚不具备开发条件,对其实施保护性措施,不急功近利,这也是渔村振兴务实之举。

( 二)加大政策支持,深化海岛渔村综合配套改革。政策是海岛渔村振兴的第一引擎。要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绿色渔业发展之路,实施综合改革,制定系列扶持政策。要改革投入机制,不断增加财政对渔村的投入,改善渔村基础设施;要改革乡村金融体制,化解渔村发展融资难的问题,渔区各金融机构要加大小额贷款业务,支持渔村经营生产,特别要支持渔民转产转业,发展与渔业相关的第三产业;鼓励岛外资本进入岛内投资开发,对投资项目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要改革渔村要素市场配置,盘活渔村闲置用地,推进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9]在遵循市场原则、兼顾渔民利益和投资者投资成本的前题下,为海岛渔村长远发展算好“经济账”。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鼓励渔民生产生活相分离,让渔民生活在城镇,生产在海岛渔村,既享受城镇便利的教育、卫生、交通条件,又能及时回归海岛渔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解决渔村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政府要对迁徙式渔民给予必要的交通和生活补助;对外来入岛劳动人口,允许其在生活条件较好的大岛落户,安心在小岛生产劳动。要以建设国家绿色实验渔业基地为契机,创新渔区管理模式。创新资源和渔场、渔船、渔民管理制度,探索生态型捕捞和渔船、渔具规范管理等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海洋与渔业科教单位为主体,通过组建渔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联盟强化协同创新,形成海洋与渔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三)加快转型升级,努力优化海岛渔村经济结构。坚持绿色渔业发展理念,要做强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做优做精海产品加工,做活海岛旅游,延长渔业产业链,将渔业由平台拓展向空间立体扩强。要促进融合发展,在确保海水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加大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积极拓展海洋捕捞、海水养殖等观光休闲体验式旅游和海洋文化传承等非生产性功能。要大力拓展“互联网+渔业”等新兴业态,在“渔”和“鱼”上做文章,通过绿色渔业产业互联网平台,改造生产、交易、融资、流通等各个环节,促进传统渔业的转型升级,使渔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蓝海。改造、扩容、升级传统渔港,以提高渔港休闲服务功能;加强渔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渔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渔港经济发展;以国家级中心渔港为依托,延伸渔港产业服务功能,努力打造海洋与渔业产业集聚平台。结合美丽渔村、渔港经济区、海洋牧场建设,打造集一、二、三产融合的渔业综合体,鼓励通过多种形式的利益联合和组织化方式,如现代渔业合作社、渔村民宿联盟等组织,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和普通渔民共享收益。

(四)遵循渔村发展规律,防范过度发展倾向。海岛渔村发展有其自身内在的规律性,渔村振兴也不仅仅是新渔村建设简单的升级版,从各地的实践看,在热情高涨的建设中,我们必须注意防范一些倾向。一是要防止过度行政化。[10]不顾海岛渔村自身条件和渔民意愿,以行政的手段下指标、定任务,人为提档加速,追求短期速效;以行政的权力,集中掌控渔村资源,通过行政干预来实现渔村振兴的绩效;热衷于树典型、造样板等老办法、老思路推动工作。二是要防止过度形式化。[10]渔村振兴的核心是渔村强渔民富,避免过于着力于建新房、粉墙面、修村道,忽略渔民自身发展的投入;避免过于引入酒吧、咖啡屋、异域风情街的打造,使渔村失去其原有的味道。三是要防止过度外部化。[10]渔村振兴需要政府的支持投入,也需要城市资本的进入,但无限制、无条件的引入岛外资本,也会让渔民、渔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边缘化,渔村稀缺的生态资源、渔港资源、岸线资源等有被低价剥夺的可能,渔民成为渔村振兴的旁观者,渔村沦落为城市资本的经营体。四是要防止过度公益化。渔村振兴要实现生态宜居,各级政府投入巨资打造美丽海岛样板村,从当前的现状看,许多地方没有实现美丽渔村向美丽经济转变,甚至没有能力解决维护“美丽”的资金,而政府资金的投入只能是暂时的,其结果要么成为渔村负担,要么几年后“美丽”消失;政府财政除了渔村公共设施均衡化必须投入外,重点应该投向有赢利点、能够实现自我维护、达到强村富民的项目中来,否则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对其他渔村的不公平。

猜你喜欢
渔村海岛渔民
小渔村的变迁
意大利五渔村
夏日小渔村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贫困渔村焕发新生机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神奇的海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