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某中职医学生医德认知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8-01-12 06:50郭亚恒曲东旭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中职

郭亚恒,曲东旭

(1.郑州市卫生学校,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当今社会,医疗纠纷层出不穷。目前80%以上的中职医学生对口升学进入大学,他们将来是医护人员的重要力量,而中职与普通高中培养模式不同,对中职学生的医德教育影响着我国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声誉[1]。中职生医德教育亟待改革。调查了解中职医学生医德认知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对当下中职医学生医德教育有一定参考作用。

1 调查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河南省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共300人,3个年级各100人。年龄14~18岁。其中三年级学生正在参加医院实习。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中职生医德认知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共15个问题,涵盖中职生医德认知、价值取向、医德观以及医德教育的意义、内容、方式、效果和满意度等多个方面。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无效问卷1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6%。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调查对象人口学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中职医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且女生又占绝大多数,提示河南省中职医学生的主要群体为农村女生。

2.2 对医德价值取向的认知

在对“你学医的主要目的”的调查中,52.2%的学生选择“职业好,比较稳定”;21.7%的学生选择“热爱医学,救死扶伤”;21.7%的学生选择“选择并非本人意愿,父母希望我学”。调查结果表明,中职医学生对医德价值取向的认知不足。有一半学生仅停留在为找到稳定工作层面,说明医学生医德认知和职业道德教育有待提高。有近1/5的学生非本人意愿学医,学习态度不明确,对医学价值认同就更无从谈起了。还有近1/5的学生医学价值观清晰,有明确的职业道德认知,热爱医学。

2.3 对医德教育必要性的认知

在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在医学院开设医德教育课程”的调查中,78.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18.8%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2.9%认为没有必要。调查表明,大多数中职生认识到了医德教育的重要性,少部分学生态度不明确,有极少数学生缺乏正确的医德认知,必须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2.4 对医德知识内容的熟悉程度

在对“你对医德知识内容的熟悉程度”的调查中,2.9%的学生表示“非常熟悉”;23.2%的学生表示“比较熟悉”;71.0%的学生表示“不太熟悉”;2.9%的学生表示“不熟悉”。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中职医学生对医德知识内容不熟悉,这将对其的医德认知带来影响,学校需要在课堂教学、临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医德内容的讲解,提高学生对医德知识的理解,使其能够从内心接受医德理念。

2.5 对新型医德观服务理念的认知

在对“新型医德观的服务理念”的调查中,76.8%的学生选择“以患者为中心”;20.3%选择“以疾病为中心”;2.9%选择“以医生和医院为中心”。这与以往关于医德观服务理念的调查结果不同,说明经过国家、学校和社会关于新型服务理念的宣传教育后成果显著,“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服务理念已深入人心[2]。

2.6 对医德课程的认知

在对“你心目中,学校开设的医德课程应是什么样的课程”的调查中,5.8%学生认为是很普通的公共课;17.4%的学生认为是一般的思想品德课;75.4%的学生认为是对医学生很重要的职业道德课;另有1.4%的学生无法给出明确答复。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医德课程认知比较正确,但仍有约1/5的中职医学生对医德课程的认知不明确,说明现阶段提高医学生对医德课程认知的相关工作还需加强。

2.7 对医德教育模式的满意程度

在对“你对当前学校医德教育模式是否满意”的调查中,5.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37.7%的学生表示满意;52.2%的学生表示一般;4.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医德教育模式满意度极低。由于学校“重医轻文”,课程设置上对医德课程不重视,教师也没有在医德课程上投入较多精力与时间,课堂教学多采用“满堂灌”模式,导致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2.8 认为当代医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你认为什么是目前学校医德教育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的调查中,15.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脱离实际;59.5%的学生认为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缺乏足够的互动;2.9%的学生认为学校不太重视;21.7%的学生认为学生不重视学习。在对“你认为什么是当前医德教师最欠缺的”的调查中,11.6%的学生认为是临床医学相关知识;2.9%的学生认为是丰富的医德理论;59.4%的学生认为是前两项结合;26.1%的学生认为是熟练的讲课技巧。调查结果显示,当前中职生医德教育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其次是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再次是教学内容落后陈旧。因此德育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讲课技能,将临床医学知识和医德知识相结合,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育手段。

2.9 最喜欢的医德教育方式

在对“你最喜欢哪种医德教育方式”的调查中,10.0%的学生选择“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38.0%选择“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相结合”;34.0%选择“课堂讲授与床边教学相结合”;18.0%选择“社会实践”。在对“你觉得哪种医德教育方式最有效”的调查中,23.2%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医德理论教育;15.9%的学生认为是医生榜样教育;53.6%的学生认为是临床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7.3%的学生认为是自己看书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的医德教育模式是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这要求德育教师多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3 中职医学生医德认知现状及问题

3.1 医德认知现状

由于国家、学校及社会关于新型护理服务理念的宣传教育成果显著,“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护理服务理念已深入人心。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医德的重要性,但中职医学生对医德知识内容的熟悉程度极低,这会对其今后的医德认知带来影响。此外,约1/5的中职医学生对医德课程的认知不明确。总体上中职医学生医德认知现状不容乐观。

3.2 医德认知问题

中职医学生还没有树立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学习态度不明确。学校医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需求[3]。学生意识到医德的重要性却没有接受学校足够的医德教育和道德文化熏陶,医德教育亟待加强。

3.3 医德教育师资力量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处于转型阶段,所以德育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医护知识缺乏的问题[4]。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停留在理论知识灌输,不能结合学情及临床实践,学生不能从情感上进行内化,所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3.4 医德教育内容、手段

当前中职德育教材针对性差,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不符。同时,中职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主要依赖课堂教学且多采用单纯的理论讲授,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5 临床教学阶段的医德教育

临床教学医院是对学生进行医学实践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是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的最佳场所。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带教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学生医德认同感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在临床实习,医院往往只注重医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临床带教教师工作忙,也忽视了对学生的医德教育。

4 提高中职医学生医德认知的对策

4.1 加强医德师资队伍建设

在学生医德教育上,教师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人格传递的过程[5]。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资源,它可以起到特殊的教育作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医德,就要加强德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中职教师的道德素养。

4.2 全方位提高学生医德认知

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德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通过新生入学宣誓,举办讲座,观看医德相关电影、电视剧、医德教育纪录片,举办职业道德演讲比赛和舞台剧等培养学生的医德。

4.3 采用立体式教育方法

中职学生喜欢新鲜事物,不喜欢传统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教学、课外阅读等教学模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式教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

4.4 建立医德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医德考核评价体系,将班主任评价、同学及同事评价、患者评价、医院评价、教师评价和出科考试、实习评价以及学生自评等相结合,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提高。

[1]郑志博.国外医德教育的历史沿革和模式分析[J].中国市场,2014(29):92-93.

[2]邵英杰,汪秀荣.中职护生医德认知现状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8):22-24.

[3]郭亚恒.中职生医德认知调查研究——以河南某学校为例[J].亚太教育,2016(7):162.

[4]熊雄,傅琛.医学生医德教育研究文献综述[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3):11-13.

[5]林世爵,万建成.广州中医医学生医德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387-389.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中职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五个结合”强化高职医学生数学素养培养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护理人员医德医风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