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的书大多会忘,那读书还有什么用?

2018-01-12 17:05陈瑞德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33期
关键词:和平共处郁达夫读书人

陈瑞德

读书的境界,我觉得应该分三层。

第一层境界,读出财务自由

很多人都存在一个偏见,就是读书很高雅,挣钱很低俗。

所以那些被树立为楷模的读书人通常都有一个共同点:穷。

比如深入基层工资仅足温饱的大学生村官、变卖全部家当到山区支教的教师、拒绝高薪诱惑在科研冷板凳上坚持数十年的学者……

仿佛读书人就该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一旦动了挣钱的心思,就是庸俗、势利。

但在我看来,只有读书少的人,才会觉得靠读书挣钱丢人。

真正靠读书挣到钱的人,都是站着把钱给挣了。

比如前些年红遍全国的《明朝那些事兒》作者当年明月,实体书出版以后还是坚持要在博客公开所有章节,让人不花钱也照样能看完全文,一样能够收入千万。

这样挣来的钱,凭什么说他不是光明磊落?

读书读出财务自由的关键,不是你的身份。关键在于你能不能静下心来从常见的书里读出不常见的东西,在写书之前,当年明月读了10年明史;开公众号之前,六神磊磊读了20遍金庸全集。

第二层境界,与孤独和平共处

想想那些跟读书相关的成语吧,“挑灯夜读”“凿壁偷光”,光是打出这些词语我的眼泪都快要流下来了,实在是太孤单了。

但我发现书读得越多,就越不怕孤独。

因为从书中你会发现,孤独是如此普遍地存在于这个世上,就像秋天的落叶和冬天的寒风,听起来凄凉,其实不过是不好也不坏的生活常态。

比如宋代最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看他的故事,你就会感觉这位大文豪简直要把“乐观”两个字写在自己的脸上。

他被贬官黄州时,有一次想出门散心,散着散着就下起了雨,而且他还没带伞,普通人遇到这种情况肯定就掏出手机发朋友圈“累,感觉不会再爱了”,他的第一反应却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但即便是如此豁达的人,在书中,你也能看到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孤独。

书读得少的时候你觉得孤独,你会归结于是这个世界不够好,或者你自己不够好。而书读得多的人会明白,其实大家都一样,都曾在拥挤的地铁上保持着无言的沉默,都曾看着通讯录里4位数的好友,却找不出4个马上就能开怀聊天的人。

所以,不是读到不孤独,而是在书中读出孤独,直到你也能够与孤独和平共处。

第三层境界,让文字内化为他的气质

我刚来北京上大学时,因为是第一次在北方独自生活,而北京的秋冬既寒冷又常被雾霾笼罩,所以心情也一直处在抑郁的阴影之下。

有一天秋风乍起,雾霾与尘埃随风消散,只留下湛蓝的天空。正好那天下午没课,我一时兴起,一个人坐地铁到二环以内,在胡同间漫无目的地行走。

忽然听见上方一阵响动,抬头一看,原来是一群鸽子正从鸽笼中飞出,立刻就想起了郁达夫《故都的秋》里的句子“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心中的阴霾顿时一扫而空。

虽然距离郁达夫写出这个句子已过去了80年,但北平其实还是那个北平,这座城市的生活里,总会有雾霾遮不住的色彩。

回想起高中语文老师要求我们背诵《故都的秋》时,班上一片哀嚎,我也是其中一员,因为我觉得这种冗长平淡的散文,背起来实在是毫无意义。

但其实读书就是这样,读得越少的人,才越容易觉得读书没意义。

就像Quora上一个著名的问题所说:“大部分读过的书最后都会忘掉,那读书的意义何在?”

得票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

“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中的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但我知道,他们已经成为了我现在的骨和肉”。

读书,其实也是如此。

(编辑:关晓星)endprint

猜你喜欢
和平共处郁达夫读书人
诗书画苑
我是快乐读书人
贵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中国国际法治观的认知迭代
角 色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读书人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