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情结

2018-01-12 10:58刘维一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6期
关键词:作品情结老舍

刘维一

摘 要:老舍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先生出生于北京,因此北京地域文化对老舍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和素材,在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北京情结凸显得特别明显。而地域文化与作家作品之间必然有一种互动的关系,根据对众多文化作家的研究发现,文学创造者的作品大多都有地域特征,而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老舍先生。因此本文将从“异乡的寂寞”、“回忆的情调”、“理想的图景”等三个层面分析,老舍文学作品中的北京情结。

关键词:老舍;北京;情结;作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引言:

“我愛北京,我更爱今天的北京”,这是生于北京,并在此生活和工作长达42年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生前的一句肺腑之言。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他的作品总是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向读者们描绘了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1.老舍与北京

老舍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例如众所周知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等都已以北京地域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小说作品,其中通过描写北京人的生活习性和北京的地域风情,尤其是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四合院、老胡同等都十分深刻的绘画了北京文化。

老舍,原名舒庆春,于1899年2月出生于北京西城护国寺后一名为“小羊圈”的胡同中。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当时京师正红旗下的一名护军士兵,在老舍一岁半时在抵御八国联军进攻的战争中不幸阵亡。在此之后,其母亲仅靠少量的薪俸及缝补衣服赚来的钱维持全家生计。母亲任劳任怨、坚强的品格对幼年的老舍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在老舍后来创作的作品《月牙儿》中对“妈妈”的描写,就是对自己母亲平日生活的真实写照。19岁时,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并当任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国民小学校校长。但在他在职期间,国内爆发的“五四运动”对老舍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老舍看待世界的眼光变了,由一成不变变得敢于怀疑敢于思考;再者,老舍明白了国弱与家苦的关系,深切体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而这是老舍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

时间流转至1922年,23岁的老舍被聘至伦敦大学任华语讲师。与其他身处异国他乡的人一样,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急需寄托和发泄。正是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老舍开始创作。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老舍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他又写下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在外流落的十几年,使得老舍很快成长为一个“京味”浓郁的作家。恰逢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到祖国,老舍为了抗日救国的事业在济南、青岛、武汉等地反复奔波。这时迎来了他的创作丰收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等作品相继问世。尤其是老舍的经典著作《骆驼祥子》,用同情的笔触描绘了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拥有美好梦想的社会底层车夫奋斗终生,最终仍旧被黑暗的旧社会吞噬的悲惨生活,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

2.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文化

2.1异乡的寂寞

人与城一直是文化家所关注和研究的,然而并非任何一种城都能找到理想的人,而北京必然是幸运的,因为老舍的出现,北京的传统文化特色也被人们所熟知,这也成为老舍先生创作的驱动力和灵感的源泉。本段的研究从异乡的寂寞开始,老舍出生于北京,逝世于北京,因而于北京之间没有任何的隔阂,这种状态在作家老舍怀抱热烈的乡思回忆自己所熟悉的家园故事时,应该是毫无疑问存在的。例如在老舍先生的文化作品《离婚》、《骆驼祥子》中,都对北京有着非常强俩的赞美和怀念。然而没有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契合是没有矛盾的,老舍与北京之间也是一样,力图爱老舍先生的作品中也有着极强批判国民性的主题。尤其是老舍在伦敦时创作的作品,独具异乡的寂寞感情是老舍先生创作的驱动力,老舍先生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支柱,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对北京情怀也越发的明显。

2.2回忆的情调

人们都熟知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是以进行时的语调进行叙述,但是我们在读其作品的时候还是能明显感受到回忆的情调,例如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在这段文字中,直接阐述除了老舍对北京的怀念和回忆。

2.3理想的图景

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等中,都有对理想生活的刻画和描写,这明显体现书老舍先生的有意刻画,但事实上老舍先生并不擅长描绘理想的生活。尽管对国民性的批判没有鲁迅来得那么刻骨,也没有张天翼来得那么讽刺,但却以一种更加幽默和温暖的方式体现出来。

3.结语

老舍先生作为我国接触的文化家,通过自己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北京独具特色的文化,把“京味”描写的那样生动,把个人的人生阅历和对北京的文化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北京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冰. 论老舍与北京[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

[2]熊坤静. 老舍的北京情节[J]. 中华活页文选,2012(06).

[3]关纪新. 老舍与北京[J]. 兰州大学学报,2006,34(4).

猜你喜欢
作品情结老舍
北平的秋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老舍的求婚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及其作品印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