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及其当代意义

2018-01-12 12:23孙勇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6期

摘 要:从“童心说”的背景出发,简要介绍了“童心说”的主要内容,阐述了“童心说”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绝假存真;有为而发;朴素自然;发展变化;当代意義

作者简介:孙勇(1972-),讲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文化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一、童心说提出的背景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兴起,而官学化的程朱理学已经陷入教条和僵化。不但不能济世匡俗,反而成为无耻之徒欺名盗世、谋求富贵的工具。鉴于这种状况,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先进思想的进步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新的命题和新的学说与之相抗衡,这就是从反理学、反传统,提倡有人性解放色彩的“自然人性”出发,反对文艺上的复古思潮的,对当时社会影响十分深刻的“童心说”。

二、童心说的主要内容

1、强调绝假纯真

针对当时文坛上弥漫的复古摹拟之风,李贽强调绝假纯真,抒写真情实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1]童心,就是真心,就是人在未接受外来影响之前的最初的自然淳朴的思想感情。这对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时很有启发。只有本乎童心,本乎真心,才能做出好文章,是为真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也不应,无时不文,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学而非文者。”[2]只要童心长存,障蔽童心的道理闻见都不能发生作用,只要出自童心,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可以为文,任何体裁的作品都是好文章。而在当时,文人学士在封建社会里读书治理,所谓的“闻见”、“道理”都已充斥了内心,腐蚀了童心,自然也就无法写出“天下之至文”,而只能写些“假文”,写些不合格的文章了。“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不能达。非内含以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3]可见,蒙蔽了童心,说话都说不好,而办政事也不行,写文章更是不能表达真情实感,写出的文章既不能表现出美,也不能产生好的效果。“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4]这段话说得非常尖锐,针对当时文坛上的不良风气提出了自己的反思,事情做不好,文章弄虚作假,那就连做人的资格也失去了,只能是个假人!虽然李贽抽象的“童心”是离开了人们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地位来谈的,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但是他所提倡的“童心”,即“真心”,未受到封建道学行熏染的反映市民阶层意愿的真情实感,在当时“无所不假”、“满场是假”的社会环境下,强调作家保持“童心”,尊重个性,直抒胸臆,摆脱束缚,对复古主义文学是个沉重的打击,在历史上有积极的作用。反观今世,“童心说”同样也对今日的文学创作、学术界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进行文学创作时,要本乎童心,多阅读。“古之圣人,曷尝不读书哉?然纵不读书,童心固自在也,纵多读书,亦以保护此童心而使之勿失焉耳,非若学者反以多读书,识义理而反障之也。”[5]可见读书,读好书是我们进行学术活动的基础,但要善于选择。

2、提倡有为而发

李贽从“真心”出发,坚决反对作家代圣人立言,将创作沦为虚伪说教,“更说甚么《语》《孟》乎?”[6]他认为,儒家的经典“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7],以此来指导创作,指导评论,只能扼杀优秀作品。结合现实,凡是说教色彩浓厚的作品一般都不易被人接受,而真正“有为而发”,贴近现实的作品较受欢迎。“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8]在这里,李贽提出为文应贴近现实,感时感事而发,如果仅是照搬一些千古不变的陈词滥调,那就是“无病呻吟”,决不能写出好文章来。创作应有明确的目的,“有为而发,感时发已”,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

3、崇尚朴素自然

李贽反对在形式上流于雕琢,反对拘泥于字句法度之间,强调自然朴素。“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若夫结构之密,偶对之切;依于理道,合乎法度;首尾相应,虚实相生;种种禅病皆所以语文,而皆不可以语天下之至文也。”[9]而在这篇文章的开头,李贽还比较了《拜月亭》、《西厢记》和《琵琶记》,认为前面都是纯真自应的“化工”,而后一部为人工雕琢的“画工”。同样,如果一部作品过于雕琢,花样百出,当时看着也许新鲜,但是生命力却不一定长久,只有自然朴素的作品,内含“真心”,方是“千古之至文。”

4、肯定发展变化

李贽认为,文艺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特色。“文章与时高下。高下者,权衡之谓也。……故五言兴则四言为古,唐律兴则五言又为古,今之近体,既以唐为古,则知万世而下,当复以我为唐无疑。”[10]这说明文章的体制和其高下并没有什么关联。而在《童心说》中,又强调:“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记,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大贤言圣人之道皆古今之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11]李贽认为出自童心之文,不拘一格,如果出自童心,即使写八股文,也可以写出好文章。但是这里李贽也有考虑不周之处,因为实际上,八股文就不可能成为好文章。但是,李贽的这种提法是站在发展的立场上,赞扬文体是发展变化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三、童心说对当今社会的积极意义

通过以上对“童心说”的简略介绍,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李贽及其“童心说”对当时文坛上的流弊起到了荡涤清肃的作用。那么,“童心说”作为距今四百余年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当今社会又有什么进步的意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endprint

1、当今社会,学术造假成风。各色人等,如大专院校学生,教师,各科研院所人员等等,为了升学、毕业、职称等等问题,不去认真钻研学术,而是想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造假,以换取一时的利益,更有外国某学术机构在评价世界百所著名学府时,在北京大学的学术贡献上怵目惊心地标了一个“零”。当然,这种评价的公正性有待考证,而且,一所大学也不太可能在学术贡献上能真正做到毫无建树。但是,这次事件却着实给了我们一记棒喝,说明中国学术界的造假,无真实贡献的情况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绝假纯真”,保证学术的纯洁,千万不能使学术界成为“假人之渊薮。”

2、在创作方法上,“童心说”对我们今天的创作也有指导和启迪意义。文学应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而当今文坛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正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失去其“童心”。我们进行文学创作时应本乎“童心”,从一方面,做一个成熟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对当今社会的各种现象、各种人进行甄别,去伪存真;另一方面,又要保持“童心”,“绝假纯真”,本乎“最初一念之本心”,在最纯洁最真实的状态下进行文学创作。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的“天下之至文”。同时,也不应迷信权威,尊古卑今,这样,才能创作出“童心者之自文也”。

3、构建和谐社会是今天的主旋律,“童心说”同样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字左边是“禾”,代表粮食,右边是“口”,代表人,表明了物质基礎;而“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表示应该让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利。我们只有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本乎“童心”,杜绝“事假事、文假文”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可以说,虽然“童心说”是李贽距今四百余年前的一种发人猛省的理论学说。可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其对当代社会的积极的可资借鉴的合理之处。

注释:

[1]李贽,《童心说》,转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1版,第368页.

[2]李贽,《童心说》,转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1版,第370页.

[3]李贽,《童心说》,转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1版,第369页.

[4]李贽,《童心说》,转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1版,第370页.

[5]李贽,《童心说》,转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1版,第369页.

[6]李贽,《童心说》,转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1版,第371页.

[7]李贽,《童心说》,转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1版,第371页.

[8]李贽,《杂说》,转引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页.

[9]李贽,《杂说》,转引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6页.

[10]李贽,《时文后序》,转引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427页.

[11]李贽,《童心说》,转引自《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1版,第370页.

参考文献:

[1]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1版.

[2]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