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瓠瓜主要病害识别及防治

2018-01-12 09:29程延梅宋继昌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发病症状发病规律设施栽培

程延梅 宋继昌

摘要 总结了瓠瓜枯萎病、蔓枯病、褐斑病和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以期为防治瓠瓜主要病害、进一步提高瓠瓜的产量与品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瓠瓜病害;设施栽培;发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43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21-0113-02

近年来,互助县依托当地的地域条件和气侯特点,积极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大力推广设施农业,设施蔬菜栽培面积逐年增大[1]。在瓠瓜设施栽培中,部分生产者对瓠瓜几种主要病害甄别不清,导致防治效果不理想,严重影响了瓠瓜的产量与品质。为此,现将瓠瓜主要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与防治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瓠瓜枯萎病

1.1 发病症状

该病在瓠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开花、抽蔓至结果期发病最重[2]。最早在幼苗未出土时发病腐烂;幼苗出土后发病,茎基部缢缩变褐色,子叶颜色变浅、萎蔫下垂,不久病苗枯死。成株期发病,初期瓜蔓生长衰弱、矮化,基位叶从叶尖开始萎蔫;后期植株茎基部呈锈褐色水渍状萎缩,有的纵裂,受害植株最初表现为部分叶片中午萎蔫,早晚可恢复,随后逐渐扩展到全株,枯萎死亡。此时叶蔓多纵裂,常有胶状物溢出,皮层腐烂易剥离,根部腐烂易拔起。剖开病蔓,可见病部以上维管束变褐色。在潮湿条件下,病部表面产生白色或粉红色霉层。当环境条件有利时,病害发展迅猛,常出现“半边枯”现象。

1.2 发病规律

病原为尖镰孢菌葫芦专化型[2],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在土壤中能存活6~10年,可通过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事操作等进行传播。土壤和肥料中的病原菌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

病原菌侵染发病温度范围较广,发病适宜土壤温度为25~26 ℃;低于15℃或高于35 ℃时,病害受抑制[3]。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易感病。一般连作地块或质地黏重的酸性土壤地块易发病。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采用无土育苗基质育苗;选择3年以上未种过瓜类蔬菜的地块进行种植,与其他蔬菜实行轮作;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农事操作中尽量减少伤口;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

1.3.2 药剂防治。瓠瓜定植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与细土按1∶25比例配制药土,施于定植穴内(1 500 kg/hm2)。发病前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200~300倍液灌根,用量为250 mL/株,每7~10 d灌1次,连续灌2~3次。

2 瓠瓜蔓枯病

2.1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茎蔓、叶柄和叶片。茎蔓和叶柄发病时,先出现长梭形灰白色至褐色条斑,后扩展为长条形病斑,后期病斑上布满小黑点。叶片发病时,先出现褪绿病斑,沿叶脉扩展,后变成浅黄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上生有小黑点。

2.2 发病规律

病原为瓜黑腐小球壳菌[4],属子囊菌亚门真菌,以分生孢子器、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靠灌溉水、雨水传播蔓延,从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土壤含水量高、温度18~25 ℃、空气相对湿度85%以上时,易发病;重茬地、植株过密、通风透光性差、生长势弱,发病重。

2.3 防治方法

2.3.1 种子消毒。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3%的50%福美双可性粉剂拌种。

2.3.2 农业防治。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采取高畦栽培,有条件的可应用膜下滴灌技术。

2.3.3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及时选用40%氟喹唑乳油9 000~10 0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400~5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 d喷1次,连续喷2~3次。

3 瓠瓜褐斑病

3.1 发病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在叶片上形成大小为10~22 mm且形状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棕黄褐色病斑。病斑周围水渍状,后褪绿变薄或出现浅黄色至黄色晕环,严重时病斑融合成片,最后破裂或大片干枯。

3.2 发病规律

病原为瓜类尾孢[4],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以分生孢子丛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田间可借气流、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湿度高、通风不良、光照少时易发病。

3.3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选用4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60%琥铜·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50%乙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剂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每7~10 d喷1次,连续喷2~3次。

4 瓠瓜细菌性角斑病

4.1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病斑圆形或多角形、水渍状、灰白色至灰褐色,后期中间变薄或脱落穿孔,病斑上常有菌液溢出。果实发病,先出现圆形或近圆形水渍状凹陷斑、绿褐色,病斑能相互融合,变为黑褐色大斑,发病轻的皮层腐烂或开裂,发病重的内部组织腐烂。

4.2 发病规律

病原为丁香假单胞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4],属细菌。在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田间靠灌溉水、气流、农事操作等传播。温度24~28 ℃、相对湿度70%以上时易发病;昼夜温差大、结露重且持续时间长时,发病重。

4.3 防治方法

4.3.1 种子消毒。播种前用50 ℃温水浸种20 min,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4.3.2 農业防治。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3年轮作;用无土育苗基质育苗移栽;施足基肥[5];生长期及收获后及时清除病叶,并深埋或焚烧;深沟高畦覆膜栽培,采用膜下滴灌技术。

4.3.3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 000倍液,或新植霉素4 000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性粉剂1 0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防,每7 d喷1次,连续喷3~4次;也可以喷施5%百菌清粉尘剂,用量为15 kg/hm2。

5 参考文献

[1] 李亚红,宋继昌.设施番茄黄萎病和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7(19):110-111.

[2] 李亚红,宋继昌.互助县设施黄瓜枯萎病和细菌性枯萎病的识别与防治[J].长江蔬菜,2017(19):55-56.

[3] 赵海棠,安学君,胡芝莲.成株期瓠瓜枯萎病发病症状与药剂防治效果[J].长江蔬菜,2000(6):22-23.

[4] 董伟,张立平.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彩色图谱[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6-44.

[5] 姚士桐,金珠荣,左亚群,等.保护地瓠瓜病虫综合治理技术[J].长江蔬菜,2006(2):29-30.

猜你喜欢
发病症状发病规律设施栽培
辣椒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草莓设施栽培技术要点
影响果树设施栽培产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