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莫高窟赏析

2018-01-12 11:51陈玉婷
智富时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唐代

陈玉婷

【摘 要】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在唐代达到极盛,是大唐王朝政治局势稳定、经济繁荣的反映,更是无数艺术家辛勤创造的成果。这些内容丰富的塑像是这个艺术宝库中的重要部分---宗教雕塑发展阶段。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主要以佛像、菩萨、供养天、罗汉、天王、力士等造型为主,显示了名族性和独创性。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唐代;佛教塑像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与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2016年2月5日,敦煌研究院披露了敦煌石窟内一批涉及猴形象的大量精美壁画和塑像,其中既有距今已1400多年的猴子形象,也有比吴承恩著书《西游记》早200年的“唐僧取经”壁画。

在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我们有幸见到了莫高窟,今天,就来讲一讲96窟、138窟以及148窟,从初唐到中唐再到晚唐,从壁画中浅浅地了解一个朝代。

96窟,开凿于初唐,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

这身大佛建造过程是先在崖壁上凿刻大体轮廓,然后用草泥垒塑,再用麻泥细塑,最后用色料着彩。这尊弥勒佛像是倚坐的姿势,两腿自然下垂,目光下视,给人以高大威严的感觉。大佛的右手上扬作施无畏印,意思是拔除众生的痛苦;左手平伸作与愿印,意思是满足众生的愿望。

148窟位于窟区的南端,洞窟形制属于涅槃窟。据洞窟前室南壁的《大唐陇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记》、《唐宗子陇西李氏再修功德记》碑文记载,该窟建于盛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洞窟是陇西望族李大宾所建,后经晚唐、西夏、清代重修。

当时走近窟内,我被深深地震撼,洞窟主室平面呈长方形,听导游讲解,窟顶为纵券顶,洞窟中央佛坛上塑有释迦牟尼涅槃像。这尊涅槃像头南脚北,面向东方,右胁枕手,累足横卧,身长14.40米,从体量上对比是莫高窟的第二大涅槃像。在涅槃像身后还塑有多身菩萨、比丘、天人等,都已经过后代的重修。

涅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是指佛教修行的最高成果。在词源中,“涅槃”表示在心中熄灭了世间贪欲、嗔恨、愚痴的火焰。证悟涅槃意味着对无明和渴爱的舍离、解脱、无执着状态。对涅槃的体验需要通过正确、持久的禅修练习获得,在佛教的传播发展过程中,“涅槃”逐渐被注入了更多复杂的哲学意涵。现实中,当有佛教的修行者过世时,许多人会尊称他已圆寂或进入涅槃。

在涅槃像周围,是横贯南、西、北三壁的巨幅连环式涅槃经变,这是根据《大般涅槃经》描绘出释迦牟尼佛入灭前后的历史和神话故事片断。这组壁画高约2.50米,总长度23米,全部画面分为10组,66个情节,出场五百多个人物与动物,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一幅涅槃经变。整个画面构图布局和谐,气势磅礴,描绘生动,色彩辉煌,山水秀雅,建筑精严,令观之者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在其中有66条墨书榜题,为我们解读画面提供了第一手珍贵资料。第148窟的各经变画内容丰富、绘制精细,所描绘的建筑构图复杂,背景山水透视关系处理技巧成熟,敷色浓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宗教价值。

138窟开凿于晚唐,距今一千多年,洞窟前的木构建筑是清代时期修建的,洞窟中能看到五代、元、清等时期重修的历史痕迹。第138窟的洞窟形制覆斗顶形,在洞窟中心设有佛坛,坛上的佛背屏与窟顶相连。

洞窟的前室中部是清代重修是加建的木构平顶,前室南端是晚唐时期绘制的六臂观音一铺。前室的北端是一个残窟,现存有覆斗顶形,窟顶是茶花井心,四披画有千佛。

佛坛背屏正面绘制着菩提宝盖、卷草佛光、四飞天、花卉,背面绘制接引佛,背屏南、北侧面绘制有化生、飞天。洞窟窟顶的藻井绘制着茶花井心,藻井与四披绘制垂幔卷草,四周环绕伎乐飞天。洞窟四披绘制千佛,千佛中央画说法图,共四铺。

洞窟西壁绘制药师佛一铺,南、北侧绘制赴会菩萨,下方是屏风十八扇,各画弟子、菩萨。南壁西起绘制着楞伽经变、金刚经变、阿弥陀经变、法华经变、天请问经变各一铺,经变画下面绘制着立佛、地藏、弟子各一身,十身菩萨,男供养人十身。

北壁西起制作着金光明经变、报恩经变、药师经变、华严经变、弥勒经变,经变画下面绘制药师佛、弟子各一身、五身菩薩、七身供养比丘,七身女供养人、三身女性侍从。东壁中间是窟门。门上绘制的是安国寺尼智惠性等男女供养人共十身;窟门南边绘制着维摩诘经变一铺,下面是十五身女供养人;门北绘制着报恩经变,下下部是七身女供养人、两身侍从女。整幅画面充满一种逍遥闲适的情趣,也表现出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贵族腐朽气氛……

莫高窟里塑造的是佛国世界里的人物,我认为所创造的价值并不在于宗教,而在于艺术。工匠们出于对“人”的深刻体察和认识,采用虚实融合的表现手法,在佛像中融入了自己的心血和意愿,才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造型,值得后人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宁强.曹议金夫妇出行礼佛图[C]//樊锦诗,刘玉权.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3.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286—293.

[2]王惠民.曹元德功德窟考[J].敦煌研究,1995(4).

[3]马德.曹氏三大窟营建的社会背景[J].敦煌研究,1991(1).

[4]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146,148.

[5]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32.

[6]段文杰.敦煌石窟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199.

[7]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49.

[8]谭蝉雪.曹元德曹元深卒年考[J].敦煌研究,1988(1).

猜你喜欢
唐代
论唐代诗词中“湘妃”意象的悲剧情感表达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永州八记》介词用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