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戒酒肉文》来看梁武帝行素食政策之根本原因

2018-01-12 11:51杨冬琦
智富时代 2018年12期
关键词:梁武帝

杨冬琦

【摘 要】素食是佛教慈悲精神之体现,现在汉传佛教之僧尼一般都是坚持素食。但是南传佛教的出家人却是可以肉食的,藏传佛教也不忌荤辛。对于日本佛教来说,其乃汉传佛教文化之传播区,早期亦素食,但近代以来逐渐开始肉食。由此可见,并非所有地区之佛教都是要求僧尼素食的。汉传佛教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素食的,它的普及来自于梁武帝的素食政策,也即其《断酒肉文》之颁布。而《断酒肉文》的出现原因,历年来专家学者有很多说法,但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和他发展弥勒佛王信仰有关。

【关键词】梁武帝;《断酒肉文》;弥勒佛王信仰

一、关于《断酒肉文》的内容

要了解梁武帝行素食政策的原因,我们首先要了解梁武帝《断酒肉文》诏书的颁布过程。《断酒肉文》诏书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文字也特别多,总的来说,笔者将其内容归结成了六个层次:

第一,《断酒肉文》强调佛教弟子若是饮酒食肉就会同于甚至不及外道和居家人,之后又分别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第二,它用了《涅槃经》之理论证明禁酒肉之合理性:“经言:‘食肉者断大慈种。何谓断大慈种,凡大慈者皆令一切众生同得安乐”i;

第三,它再次申明佛教的因果报应的观念,认为食肉的行为会报应到父母和子弟的身上,亦会报应到自己身上,致使至亲相互噉食,给自己的修行道路造成障碍:

“一切亲缘遍一切处,直以经生历死,神明隔障,是诸眷属不复相识。今日众生或经是父母,或经是师长,或经是兄弟,或经是姊妹,或经是儿孙,或经是朋友。而今日无有道眼,不能分别,还相啖食,不自觉知。......凡啖食众生是一切众生恶知识,是一切众生怨家。如是怨家遍满六道,若欲修行,皆为障难”;ii

第四,它用了蒋帝祭祀和宗庙祭祀中用的是蔬果这个现象来论证佛家弟子应该禁酒肉:

“北山蒋帝犹且去杀,若以不杀祈愿辄得上教,若以杀祈愿辄不得教想。今日大众已应闻知,弟子已勒诸庙祀及以百姓凡诸群祀,若有祈报者皆不得荐生类,各尽诚心,止修蔬供”;iii

第五,它提出与僧尼誓约禁断酒肉,否则国家将会对此强制执行:

“弟子萧衍于十方一切诸佛前,于十方一切尊法前,于十方一切圣僧前,与诸僧尼共申约誓。今日僧众还寺已后,各各检勒使依佛教。若复饮酒啖肉不如法者,弟子当依王法治问”;iv

第六,它从营养学的角度说明了素食的好处:

“若久食菜人,荣卫流通;凡知此人,法多患热。荣卫流通则能饮食,以饮食故,气力充满。是则菜蔬不冷,能有补益。诸苦行人亦皆菜蔬,多悉患热,类皆坚强,神明清爽少于昏疲”。v

《断酒肉文》提出之后,梁武帝又组织了非常盛大的佛教仪式,要求当时的高僧法云于华林殿前登高座为法师,讲解《涅槃经》中断肉食之内容,讲完后还要求耆阇寺的道澄等高座以唱这篇《断酒肉文》。vi之后因为有部分高僧认为“律中无断肉事及忏悔食肉法”vii,梁武帝“又敕请义学僧一百四十一人义学尼五十七人,于华林华光殿使庄严寺法超、奉诚寺僧辩、光宅寺宝度等三律师,升高座御席地施座。余僧尼亦尔。制旨问法超等三律师”viii,就是组织大规模的辩论。

二、梁武帝行素食政策之原因

1.学者对于梁武帝行素食政策原因的看法

关于梁武帝行素食政策的原因,一直以来学者的说法有很多:如颜尚文指出了当时的一些社会原因如僧伽流弊、僧团势力高涨等迫使梁武帝颁布《断酒肉文》;ix赵以武在《梁武帝及其时代》中认为梁武帝“不食鱼肉”是因为其之前在这方面太过放纵;x李晓虹的《梁武帝与素食新探》一书中认为梁武帝断食酒肉是因为梁武帝看到当时佛教僧团存在的一些问题所颁定的佛教僧制,并且提出这是一种“仁孝心理和养生需求”;xi夏德美的《梁武帝的<断酒肉文>与佛教中国化》中认为这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锋和融合。xii

以上的这些说法中,颜尚文是从社会和政治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这一问题的,如颜尚文曾经提到:

“郭祖深舆榇上封事,白衣僧正之争,智藏法师冒犯御座,荀济上书反佛,沙门僧强之乱等,大都发生于武帝即位二十年前后。这些说明了僧伽流弊、僧团势力高涨的情势,已经迫使武帝必须采取积极手段,来处理全国性的佛教问题,《断酒肉文》也就在这种背景下產生。” xiii

颜尚文在此指出了《断酒肉文》产生的社会原因,但却没有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梁武帝为什么没有采取北魏太武帝的极端手段沙汰佛教亦或是用直接的行政手段来解决争端呢?那样似乎会更加有效。如果把它当做是直接解决佛教争端的方法,未必有些牵强。赵以武认为梁武帝行素食政策是因为其之前生活过于放纵这种说法,是因为阶级史观要批判与人民群众在对立面的帝王将相。而李晓虹认为的所谓养生需要并不是说的不正确,但这是按照《断酒肉文》的内容直接提出来的,而非其根本原因,比如说《断酒肉文》里写道:

“若久食菜人,荣卫流通;凡知此人,法多患热。荣卫流通则能饮食,以饮食故,气力充满。是则菜蔬不冷,能有补益。诸苦行人亦皆菜蔬,多悉患热,类皆坚强,神明清爽少于昏疲”。xiv

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梁武帝颁布《断酒肉文》是出于养生的需要,这是可以直接看出来的,固然没错。但一项政令的发布,通常会有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我们在看问题的时候,除了看到它的表面意思,更要看到其深层次含义。而夏德美关于佛教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观点,是受了颜尚文《梁武帝》书中关于“皇帝菩萨”的说法,颜氏认为是中国的“圣王思想”和印度的“转轮圣王”思想之合一,结合了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菩萨”观念。xv而事实上,梁武帝受菩萨戒后称自己为“菩萨戒弟子皇帝”,这说明他对受菩萨戒和行菩萨道的重视,而他的大臣也针对此称他为“皇帝菩萨”,他在受菩萨戒后并没有用中国儒教或道教的理念统治大梁,仍是以佛王或佛的面貌来统治的,这并没有颜氏所提到的“皇帝菩萨”的观念。xvi笔者认为,以上的几种说法都并非是梁武帝颁布《断酒肉文》的根本原因。

2.梁武帝颁布《断酒肉文》之根本原因

从根本上说,梁武帝颁布《断酒肉文》的原因主要是内在的,即是为了彻底地修行,从而以“弥勒佛王”(Buddharaja Maitreya)的形象来面临其子民。xvii

①彻底地修行

梁武帝在位期间,为了做到彻底地修行,不断地提倡佛教修行活动,这就包括他的行素食政策。正好对应了他在《断酒肉文》中的说法。他分别罗列了出家人噉食酒肉的九种不及外道和九种不及在家人之原因:“不及外道不及居家,略出所以,各有九事。论欲过患,条流甚多,可以例推,不复具言。” xviii梁武帝认为,在修行解脱的道路上,“鱼肉即是魔浆”,xix它惑人心志而且乱人心性;而噉食鱼肉者是魔的行为,在魔境界,此行为会为自己堕入地狱种下恶种。同时,每一众身体中都具有八万户虫,梁武帝在《与周舍论断肉敕》中提到:

“若断一众生命,即是断八万户虫名。自死众生又不可食者,前附虫虽已灭谢,后所附虫其数复众。若煮若炙,此断附虫,皆无复命。......灭慈悲心,增长恶毒们其实非沙门释子所可应行”。xx

因故出家人噉食鱼肉不仅会“善神远离,内无正气”,xxi亦会断除自己所具有的大慈种。同时也会远离声闻、辟支佛和菩萨三乘佛法,远离涅槃佛果;也会障碍四禅定、四空法、戒定慧法,乃至三十七道品以至于种种贫穷苦痛、灾祸疾病等“因”缘。他也在《断酒肉文》中罗列出噉食鱼肉之种种恶果:断头手足命、剜腹碎隋、贫穷下贱、聋盲瘖痖、四大不调等以至于堕入入想地狱、黑绳地狱、众合地狱等后果。

梁武帝提出,饿鬼和畜生因为有无量苦从而暂生暂死、被物所害,且生时和死时有无量怖畏,皆因前世犯了杀业,正如他在《断酒肉文》中所说的那样:“此皆是杀业因缘,受如是果。若欲具列杀果,展转不穷,尽大地草木亦不能容受。向来所说,虽复多途,举要为言,同一苦果,但苦中自由轻重,所以今日致众苦果,皆由杀业恼害众生。”xxii而梁武帝的禁食鱼肉之政策,就是为了修行者之“离苦因缘”xxiii,能够更好地脱离苦海,以及修行解脱。因此,梁武帝为了避免堕入六道轮回之苦海以及远离一切之痛苦,最重要的行為规范即是戒杀素食。

可以说,梁武帝为了能够彻底地修行,自身就一直在实践着素食制度。《御讲波若经序》中提到他:“上光宅天下四十余年,躬务俭约,体安菲素,常御小殿,栽庇风雨,所居幄座,仅容于膝。” xxiv此外,《资治通鉴》也提到:“自天监中用释氏法,常斋断鱼肉,日止一食。惟菜羹粝饭而已。”xxv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乱的时候,包围了台城,内外断绝,在“蔬茹皆绝”的特殊情况之下,梁武帝才“歔欷哽咽”地吃了鸡蛋,xxvi这足以看出他修行的虔诚。

②以“弥勒佛王”的形象来面临其子民

梁武帝的实行素食、戒断酒肉是为个人修行种下福因和留下福报,而他个人的修行,说到底,还是为了以“弥勒佛王”的形象来面临他的子民。

(1)《断酒肉文》符合菩萨戒法之要求

第一,《断酒肉文》是符合菩萨戒法的要求的,是为了梁武帝受菩萨戒做准备。关于《断酒肉文》提出的时间,《广弘明集》并未明确提出。在历代的僧俗史料之中,最早标出此诏书时间的,乃是宋代释志盘之《佛祖统记》,上面提到:“天监十年......上(梁武帝)集诸沙门制文,立誓永断酒食。”xxvii之后元代的释觉岸之《释氏稽古略》也沿袭了此说法,xxviii而根据元代的释念常在《佛祖历代通载》中的说法,此诏书是在天监十一年(512年)发布的。xxix魏承思在《中国佛教文化论稿》之中认为《断酒肉文》是发布于天监十年(511年)。xxx颜尚文在其《梁武帝》一书之中指出,梁武帝是在天监十八年(519年)年受菩萨戒之后至普通四年发布的此诏书。xxxi而关于梁武帝两次受菩萨戒的时间,颜尚文只谈及梁武帝在天监十八年的佛诞日的第二次受菩萨戒仪式,对于第一次的受菩萨戒仪式有所回避。xxxii笔者在此是比较认同古正美的说法,即梁武帝曾经于天监三年(504年)和天监十八年(519年)两次行受菩萨戒仪式,同时亦鼓励其大臣和人民同时受戒。xxxiii通过对《断酒肉文》颁布的时间和梁武帝两次受菩萨戒的时间,笔者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梁武帝《断酒肉文》颁布于天监十年或者天监十一年,是在第一、二次受菩萨戒之间,《断酒肉文》是梁武帝为第二次受菩萨戒做准备,在这一时间内,梁武帝自己撰写了《菩萨戒本》,同时也建造等觉场作为受戒的用途(“帝抄诸方等经。撰受菩萨法。构等觉道场”xxxiv)。《断酒肉文》和这些做法一样,皆是为了第二次受菩萨戒仪式做准备。而对于颜尚文的说法,梁武帝在第二次受菩萨戒仪式之后再颁布《断酒肉文》,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那么,何为受菩萨戒呢?对于最早的受菩萨戒法,《梵网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黄门、淫男、淫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刚、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尽受得戒,皆名第一清净戒者。佛告诸弟子,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是事应当学,敬心奉持。” xxxv

因此,菩萨戒中最重要的戒即为“十重波罗提木叉”也就是在《菩萨戒经》中所见到的“十善法”或“十戒”,《梵网经》对于“十善法”或“十戒”有这样的解释:“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酗酒、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谤。” xxxvi而且提到:

“善学诸仁者,是菩萨十波罗提木叉,应当学于中,不应一一犯如微尘许,何况具足犯十戒。何况具足犯十戒。若有犯者,不得现身发菩提心、亦失国王位、转轮王位、亦失比丘、比丘尼位,亦失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佛性、常住妙果,一切皆失三恶道中,二劫、三劫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以是不应一一犯。汝一切诸菩萨,今学、当学、己学,如是十戒应当学、敬心奉持,八万威仪品当广明。” xxxvii

由此足以看出“十重波罗提木叉”(pratimoksa)或者说是“十戒”(ten wholesome dharmas)的重要性,而受持“十重波罗提木叉”对于受菩萨戒仪式有什么重要性呢?古正美认为,现存的《菩萨戒经》并没有说明个中原因,但是经常可以看到佛教转轮王用“十善法”或者“十戒”教化自己和天下之说法。xxxviii也就是说,转轮王在登上转轮王位之前,都是要行受菩萨戒仪式的,即帝王、百官和人民都要行的所谓“受十善戒仪式”,而梁武帝就是通过受菩萨戒仪式登上转轮王位的。

所谓“转轮王”指的是什么呢?早期的中文佛经如《道行般若经》和《伅真陀罗王经》都是将Cakravartin译作“遮迦越罗”,而《长阿含·转轮圣王修行经》才译为“转轮圣王”,这些都是用中国的语言去解释外来知识体系。其后,《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定义了转轮王的含义:“大王当知,王有四种。一者转轮王,二者少分王,三者次少分王,四者边地王。转轮王,有一种转轮王,谓灌顶刹利,统四边畔,独尊、最胜。护法法王,彼转轮王七宝具足。”xxxix此处的“七宝”也即“七软宝”,指的是“剑宝、皮宝、床宝、园宝、屋舍宝、衣宝、足所用宝”七样转轮王的装备和信物xl。而大萨遮尼干子和“大王”(转轮王)之对话,亦明确了这一定义:“王言:大师,云何护法?答言:大王,修十善法不令邪法杀生等坏,名为护法。王言:大师,云何法王?答言:大王,转轮王以十善道化四天下,悉令受持,离十恶业,行十善道具足成就,名为法王。”xli

此处又提到了所谓“十善道”,意思也就很明确了。转轮王作为以佛教信仰教化天下之帝王,但由于佛教教义太过艰深,一般的人民很难施行,大乘佛教经典便从一开始就以“十善道(法)”作为转轮王教化自己和人民的方便法门。在《道行般若经》中,有对行“十善法”之解释:“当持十戒。不杀生、强盗、淫逸、两舌、嗜酒、恶口、妄言绮语、不嫉妒、嗔恚骂詈,不疑。亦不教他人为。身自持十戒不疑,复教他人受十戒。”xlii而《道行般若经》是中国最早翻译的一部贵霜王朝(the Kushāns, c. 30-385A.D)在都城犍陀罗(Gandhāra)发展佛教教化信仰之经典,此经提到了丘就却在犍陀罗发展初期大乘佛教信仰,也提到了昙无竭菩萨(Bodhisattva Dharmodgata)在城中传布初期大乘佛教的信仰“般若波罗蜜”(praj āpāramitā)xliii。除此之外,《道行般若经》更提及“十善法”的修行法,而这些也是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转轮王是以“十善法”来教化自己和天下,梁武帝想要通过做转轮王,以佛教来教化天下,就要行受菩萨戒仪式,受持菩萨戒法,从而以转轮王的姿态统治大梁。而《断酒肉文》即是为了第二次受菩萨戒仪式所做的准备,梁武帝在此之前就严格按照菩萨戒法来要求自己。其在《断酒肉文》中分析噉食酒肉会远离声闻法、辟支法、菩萨法;会远离菩萨、佛果、大涅槃,也会障菩提心,没有菩萨法。同时,因为吃肉的缘故,不能得初地、二地致使不能修证十地果位。同时,“以无菩萨法,故无四無量心;无四无量心,故无有大慈大悲。以是因缘,佛子不续。所以经言:‘食肉者断大慈种。”xliv梁武帝认为出家僧众虽然无法行大慈大悲究竟菩萨行、成就无上菩萨,至少也要忍此臭腥,修正声闻。梁武帝虽然提到自己“居家不持戒”,但还是要“先自为誓,以明本心”。xlv他在誓约中提到说自己以后以至于道场,如果犯了饮酒、邪淫、妄语和茹荤等戒律的话,一切有大力之鬼神皆可惩罚自己,之后将自己交付于地狱阎罗王受各种痛苦。

从《断酒肉文》之后的梁武帝撰的《出家人受菩萨戒法第一》中也可以看出,他在《断酒肉文》中“于十方一切诸佛前、于十方一切尊法前、于十方一切圣僧前,与诸僧尼”xlvi发的誓愿之词,就已经申誓要严格遵守《出家人受菩萨戒法卷第一·受摄大威仪第五》之中提到的不杀、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等戒律了,这四戒亦是佛陀为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受持之五戒中,除了不饮酒外的其他四种(不生杀戒、不盗偷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因为按照《萨婆多毗尼毗婆沙》的说法,除了不饮酒外的其他四戒属于性戒,即无论是不是佛陀制定都要持守之戒律,而不饮酒则属于遮戒,是佛陀因事、因地制的戒律,虽然比性戒轻,但佛教为了避免由此引发其他罪行,用此戒定特别约束弟子。xlvii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断酒肉文》提到的遵守戒律的内容,和前文中所提到的“十善法”(“不杀生、强盗、淫逸、两舌、嗜酒、恶口、妄言绮语、不嫉妒、嗔恚骂詈,不疑。”) xlviii的内容是一致的,而且梁武帝《断酒肉文》的发布,也正好说明了梁武帝是以“十善法”来教化天下的。

(2)欲效仿阿育王之“戒杀”政策

梁武帝想要通过受菩萨戒的仪式来登上转轮王之位,以弥勒佛王的面貌统治其子民。然而他并不是弥勒佛王信仰的创始人,这种信仰是有深远的历史由来的。而《断酒肉文》也是效仿了阿育王的“戒杀”政策。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梁武帝的弥勒佛王信仰是什么。他的这种弥勒佛王下生形象(the image of incarnate Buddharāja Maitreya),并非是其创造的佛王形象,而是承袭了南朝宋、齐两代的信仰。其中,梁代僧人释僧佑在他的《龙华像会集卷第七》中就收录了:《宋明皇帝初造龙华誓愿文第一》、《京师诸邑造弥勒像三会记第二》、《齐竟陵文宣王龙华会记第三》。xlix这也证明了宋、齐、梁三代提倡的弥勒信仰或“龙华”都是一样的信仰。而《弥勒下生经》中提到,龙华树是弥勒下生成佛的地方,也是他向众生说法的地方。l因此,此三代提倡的龙华信仰,都是弥勒佛下生信仰。但这并不是宋代帝王之首创,而是宋代高僧法显在五世纪由印度传来的弥勒佛王信仰。

古正美认为,梁武帝从天监三年至太清三年(549年)其死亡为止,都是以弥勒佛王的面貌来统治梁朝的,一个明显的证据就是四川出土的其时代造像,因为出土的三尊立像的造像形式和内容,都是符合北魏孝文帝(471-499)以弥勒佛王面貌统治中国北方时候“弥勒佛王三尊立像”的造像模式的。li而这种弥勒佛王信仰,最早可追溯到阿育王。阿育王在佛经之中被视为是历史上第一位佛教转轮王,lii他最出名的统治法,即是用“十善法”中“戒杀”行法来作为佛教治国的重要策略。他于古印度各处都留下了石敕(rock edicts),呼吁国人戒杀,不能够做打猎、捕鱼、用肉祭祀等行为,要有慈心,守持正法(dharma)。如石柱诏敕第五还将不能杀害的动物名称如鹦鹉、鶁鸟、印度鸭等名称列出来,说明不能用和吃他们。此外此柱亦提到母羊和母猪,无论是幼小还是产乳,都不能伤害;小过六个月的也不能伤害。公鸡不能阉,动物居住在内的皮壳不能烧,森林亦不能烧,也不能用动物养动物。liii此外,齐代帝王的“造药藏”和“施药”的活动也是按照阿育王的“造药藏”和“施药”活动来进行的。liv

从这个角度看,梁武帝《断酒肉文》的颁布,也是承传了之前阿育王的佛教治国方法,和阿育王的“戒杀”政策一脉相承。在《断酒肉文》中,梁武帝不但提出了素食政策(“食肉者断大慈种”),亦禁止宗庙用肉类祭祀,只能用蔬供来表达诚心,(“北山蒋帝犹且去杀,若以不杀祈愿,辄得上数;若以杀祈愿,辄不得教想”),还不准太医“以生类合药”。lv这些都是梁武帝为了承传阿育王之“戒杀”政策,从而修得“十善法”,以弥勒佛王的面貌来面临子民。

(3)“大慈”的观念

此外,梁武帝在《断酒肉文》中它用了《涅槃经》之理论证明禁酒肉之合理性:

“以无菩萨法,故无四无量心;无四无量心,故无有大慈大悲。以是因缘,佛子不续。所以经言:‘食肉者断大慈种。何谓断大慈种,凡大慈者皆令一切众生同得安乐” lvi 。

这之中提到了“大慈”这个名词,认为不吃肉才能做到“大慈”。从这个角度看,这与梁武帝以弥勒佛王的形象统治大梁也有密切关系。萧纲的《谢上降为开讲启》之中提到:“无碍大慈,不违本誓,来岁正月,开说三慧经。” lvii从这里来看,“大慈”是一个名词。而“大慈”的梵文是Mahāmaitra,“弥勒”的梵文是Maitreya,是从“大慈”一词中衍生出来的,所以弥勒也有“慈氏“的称号。lviii因此萧纲文章中提到的“无碍大慈”,有可能是指弥勒是为大自在的佛的意思,而“无碍大慈”、“不违本誓”和下面的行文连起来,即有说梁武帝乃是弥勒佛下生之意。

《御讲波若经序》中亦谈及“大慈”:“皇帝真智自己,大慈应物。” lix此话意思为:梁武帝自身是一位佛,他以大慈之身份下生济世。“应物”一词即有“下生济世”之意,而萧纲常用“应物”一词以说明梁武帝是一位下生济世的佛,如在《启奉请上开讲》中提到了“应该有为,俯存利物”和“金轮驭世” lx就是指梁武帝下生济世之意。之后在其以梁简文帝之身份统治梁之时,亦提到梁武帝之弥勒佛王教化事业乃是“大慈之业普薰”。lxi不仅如此,在1947年发现的敦煌具有北魏文成帝兴安三年(455年)的《大慈如来告疏》,亦称弥勒佛为“弥勒宝王”。lxii

因此,“大慈”这一名称在此时代都是被用来指弥勒佛王的。而梁武帝在《断酒肉文》中提到不食肉才能实现“大慈”,亦是其想要以“弥勒佛王”的形象面临其子民的一个证据。

三、结论

汉传佛教不是一开始就有素食的,其普及即来自于梁武帝的素食政策,也就是他的《断酒肉文》的颁布。而《断酒肉文》的出现原因,历年来专家学者有很多说法,但大部分不是从字面意思上解释,就是从社会原因上寻求答案,很少有人能将其联系到梁武帝的受菩薩戒仪式和发展弥勒佛王信仰上来。

笔者认为,《断酒肉文》颁布的原因,总的来说是梁武帝为了彻底地修行,从而以弥勒佛王的形象统治大梁。而梁武帝是如何用弥勒佛王的形象统治大梁,需要将《断酒肉文》的具体内容联系所谓“十善法”、阿育王“戒杀”政策的内容以及“大慈”的观念来进行说明。

注释:

1.唐释道宣,《断酒肉文》,《广弘明集》卷26,《大正》卷52,第303页。

2.同上注。

3.同上注。

4.同上注。

5.同上注。

6.夏德美.论梁武帝的《断酒肉文》与佛教中国化[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7.

7.唐释道宣,《断酒肉文》,《广弘明集》卷26,《大正》卷52,第303页。

8.同上注。

9.颜尚文.梁武帝[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247.

10.赵以武.梁武帝及其时代[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99.

11.李晓虹.梁武帝与素食新探[J].中国宗教,2007(12):26-27.

12.夏德美.论梁武帝的《断酒肉文》与佛教中国化[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92.

13.颜尚文.梁武帝[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247.

14.唐释道宣,《断酒肉文》,《广弘明集》卷26,《大正》卷52,第303页。

15.古正美.梁武帝的弥勒佛王形象[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

16.同上注,第10-11页。

17.同上注,第15页。

18.唐释道宣,《断酒肉文》,《广弘明集》卷26,《大正》卷52,第305-306页。

19.同上注,第313页。

20.同上注,第313页。

21.同上注,第309页。

22.同上注,第307页。

23.同上注,第313页。

24.唐释道宣,《御讲波若经序》,《广弘明集》卷19,《大正》卷52,第235-236页。

25.宋司马光编,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梁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053.

26.同上注,第5005-5006页。

27.宋沙门志磐,《佛祖统记》卷37,《大正》卷49,第351页。

28.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4,《大正》卷49,第795页。

29.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9,《大正》卷49,第545页。

30.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75.

31.颜尚文.梁武帝[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231.

32.同上注,第176-177页。

33.古正美.中国早期《菩萨戒经》的性质及内容[J].南京大学学报,2010(4):98.

34.唐释道宣,《续高僧传·释法云传》卷5,《大正》卷50,第464页。

35.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卷10,《大正》卷24,第1004页。

36.同上注,第1004页。

37.同上注,第1005页。

38.古正美.中国早期《菩萨戒经》的性质及内容[J].南京大学学报,2010(4):98.

39.元魏菩提留支译,《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3,《王论品》第51,《大正》卷9,第330页。

40.同上注,第331页。

41.同上注,第330页。

42.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6,《大正》卷8第454页。

43.古正美.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M].台北:允晨出版社,1993:336.

44.唐释道宣,《断酒肉文》,《广弘明集》卷26,《大正》卷52,第306页。

45.同上注,第308页。

46.同上注,第306页。

47.《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1,《大正》卷23,第506页。

48.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6,《大正》卷8,第454页。

49.宋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2,《大正》卷55,第92页。

50宿白.南朝龛像遗迹初探[A].中国石窟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87.

51.古正美.梁武帝的弥勒佛王形象[M].上海社会科学院编,《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4页。

52.西晋安法钦译,《阿育王传》,《大正》卷50,第99-131页。

53.古正美.梁武帝的弥勒佛王形象[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16.

54.同上注,第16页。

55.唐释道宣,《断酒肉文》,《广弘明集》卷26,《大正》卷52,第306页。

56.同上注,第303页。

57.南朝梁萧纲,《启奉请上开讲》,《广弘明集》卷19,《大正》卷52,第235页。

58.古正美.梁武帝的弥勒佛王形象[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

59.唐释道宣,《御讲波若经序》,《广弘明集》卷19,《大正》卷52,第235页。

60.南朝梁萧纲,《启奉请上开讲》,《广弘明集》卷19,《大正》卷52,第235页。

61.南朝梁萧纲,《改元诏》,《梁简文帝御制集》卷6,明张绍和纂,《历代三十四家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62.王惠民.北魏佛教传帖原件<大慈如来告疏>研究[J].敦煌研究,1998(1):42-43.

【参考文献】

[1]后汉月支国三藏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卷6,《大正》卷8;

[2]元魏菩提留支译,《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卷3,《王论品》第51,《大正》卷9;

[3]《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1,《大正》卷23;

[4]后秦龟兹国三藏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卷10,《大正》卷24;

[5]宋沙門志磐,《佛祖统记》卷37,《大正》卷49;

[6]元释觉岸,《释氏稽古略》卷4,《大正》卷49;

[7]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9,《大正》卷49;

[8]西晋安法钦译,《阿育王传》,《大正》卷50;

[9]唐释道宣,《续高僧传·释法云传》卷5,《大正》卷50;

[10]南朝梁萧纲,《启奉请上开讲》,《广弘明集》卷19,《大正》卷52;

[11]唐释道宣,《断酒肉文》,《广弘明集》卷26,《大正》卷52;

[12]唐释道宣,《御讲波若经序》,《广弘明集》卷19,《大正》卷52;

[13]宋僧佑,《出三藏记集》卷12,《大正》卷55;

[14]宋司马光编,元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梁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5]宿白.南朝龛像遗迹初探[A].中国石窟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16]南朝梁萧纲,《改元诏》,《梁简文帝御制集》卷6,明张绍和纂,《历代三十四家文集》,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17]王惠民.北魏佛教传帖原件《大慈如来告疏》研究[J].敦煌研究,1998(1):42-43.

[18]魏承思.中国佛教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9]颜尚文.梁武帝[M].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9.

[20]赵以武.梁武帝及其时代[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21]李晓虹.梁武帝与素食新探[J].中国宗教,2007(12):26-27.

[22]夏德美.论梁武帝的《断酒肉文》与佛教中国化[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87-92.

[23]古正美.梁武帝的弥勒佛王形象[A].社会·历史·文献——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8.

[24]古正美.中国早期《菩萨戒经》的性质及内容[J].南京大学学报,2010(4):98-108.

猜你喜欢
梁武帝
梁武帝其人其事
汉语四声
梁武帝:就要逼你造反
梁武帝醉心围棋害高僧
上计
只要不玩革命
梁武帝出家
论《涅槃经》对梁武帝诗文创作的影响
梁武帝与佛教
梁武帝:兴了佛教,丢了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