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视角下英语词语翻译转换过程的心理模型研究

2018-01-12 11:51常俊华
智富时代 2018年12期

常俊华

【摘 要】词语翻译转换的内在心理过程及操作特征在我国尚缺乏系统、规模的研究。已有的相关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对词语翻译的认知策略、认知因素等微观层面,而跨学科的理论应用研究则较为薄弱,且研究成果甚少。本文旨在通过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注意论及其相关模型)来阐释理论应用之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注意论的认知框架下探索词语翻译的内在转换过程及心理操作特征。

【关键词】词语翻译;注意论;心理操作

一、概述

英汉语翻译涉及的两种语言词汇或词语的转换,它构成英汉语转换的基本层面,即词的层面和句子、语篇等语言以及非语言的如本族语意图、文化等要素的转换。从认知心理研究状来看,我国目前的词语翻译研究者们较多地热衷于对詞语翻译的认知层面和操作层面的探究。因此,本文通过对认知心理学理论成果——注意论阐释来说明词语翻译的跨学科研究或理论应用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在注意论的理论框架下探索词语翻译的内在转换过程及心理特征。

二、注意理论的相关模型

根据认知心理学有关注意理论,在此仅举其中三例与词语翻译较为相关的模型: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和反应选择模型。

1.过滤器模型

由英国实验心理学家Broadbent(1958年)提出的过滤器模型是一个早期的注意模型,又称选择理论。Broadbent认为由于人的高级神经系统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意味着神经加工系统会出现“瓶颈”。为避免系统超载,需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那些冗余信息经历短暂的记忆保存后,随即衰退和消失。因此,只有通过“瓶颈”过滤器的信息才得以进一步的加工、识别和贮存。由于“过滤器”体现了注意的功能,其相关理论也被称为注意的过滤器模型。

2.衰减器模型

由Treisman(1960,1964)提出的衰减模型是一个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是在“非追随耳信息也可以得到高级分析”的实验结果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瓶颈(bottleneck)理论。就注意的选择性而言,衰减器模型与过滤器模型可谓异曲同工。因此,认知心理学家趋向于将这两个模型合称为Broadbent-Treisman过滤器——衰减模型。

3.反应选择模型

以Deutsch(1963)为代表所提出的反应选择模型显然是一个极其不同的注意模型,那么,所谓后期选择理论模型,其指导思想是:所有的刺激或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分析并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简言之,注意对反应的选择而不是对知觉的选择,“反应选择模型”的名称或“后期选择”理论也就由此而来。

三、词语翻译的“注意”过程与心理操作

1.词词信息的序列操作与加工

根据注意早期选择理论的过滤器-衰减模型,我们可设想词语翻译是一个信息选择的心理加工过程,因为它同样经历语言加工的一般过程,即一头联语源(刺激)输入,一头联结译语(反输输出,其间经历了:1)语源(听视觉词汇)符号在感觉记录器中的“注册”;2)注册后的语源词汇信息进入注意机制或过滤器接受选择;3)获得知觉选择或得到注意的语源词汇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的“组织输出”机制并完成英汉语词汇的匹配、检索、存取、重组等心理操作或认知加工并做好输出准备。

2.语源词语输入的质与量因素

注意选择理论过滤器模型使我们意识到英汉语翻译中的词语信息早期选择的客观必然性和心理现实性。具体地讲,词汇输入的数量意味着:源语词汇本身蕴含了丰富的预期信息,而且在通过过滤器后仍保持相当的数量和强度。词汇输入信息的质量是通过过滤器的词汇信息不仅数量客观,而且与目标任务和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激活记忆中的相关项目。但不排除来自非追随耳的少量衰减信息及其激活作用。

3.词语输入的交互作用与已存记忆

除了来自外部环境的词汇输入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外,与词汇输入信息产生交互作用的人脑记忆中的相关信息的数量和质量也是一个影响过滤或选择的重要因素,如上面所述的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兴奋阈限的倾向态度、项目的意义、熟悉的程度、上下文等,上面第二点所述的源语词语输入的数量和质量源自外部环境,但却与加工者记忆系统内部的已贮存知识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密切的联系。高度相关且可识别性强的高质量源语词语输入不仅容易通过知觉过滤器,而且需要耗费较少的记忆资源或者说对记忆所存知识的质量的要求会相对低一些;反之,则会高一些。

4.译语反应择定

“组织输出”环节使我们不仅意识到选择机制对输出机制的影响,而且还意识到人在组织输出环节中对“反应选择”(乃至“知觉选择”)可能产生的重要拨作用。有关反应选择与组织输出的相互关系,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选择影响输出,输出反拨选择。

5.译语的强与弱式信息及其选择与加工

衰减模型关于输入信息“双通道”或“多通道”地进入“感觉登记”的假设使我们在重视来自追随耳的“强势”信息的同时,也应关注来自非追随耳的衰减“弱势”信息。由此看来,源语词语的心理选择过程和选择结果直接影响语义表征的形成,或者更进一步地说影响译者的译入语反应择定。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来自不同通道的源语词语输入刺激或强势、弱势信息及其潜在的选择过程和选择结果形成一个理论上的初步认识。

6.词语翻译转换过程

人类认知活动的两种加工过程(即自动化加工过程和控制性加工过程)使我们对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及其操作模型有了更新的认识。为此,我们将关注的主要问题有:

1)词语翻译的选择性加工是否存在自动化的过程?

2)影响词语翻译信息选择自动化的因素有哪些?

有关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都强调输入信息的早期选择性,但都未说明注意这一选择机制是否具有自动化的加工功能或控制性的加工功能。例如,在某些翻译场合,我们不难见到一些优秀的同传译员能以与说话人或源语发出者近乎同步的速度进行传译,并且表现出准确、得体的译入语用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没有译员对源语词语准确、快速的理解,或者说对源语词语的自动化处理加工,译入语的准确、得体的快速转换则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译入语的准确、快速形成首先必须建立在对源语的准确理解及快速转换之上。

基于认知心理学之注意论的词语翻译转换研究是理论应用研究或跨学科研究的一个尝试,其中的理论阐释和心理分析难免主观臆断,且心理现实性和可应用性尚待更多相关研究的验证。然而,词语翻译的认知心理学研究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更为宽阔的理论视野和研究领域。为此,我们期待着词语翻译的跨学科系统研究和规模研究能早日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陈宏薇.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海芳.翻译过程及其思考——TEM8(2002)考生汉译英词汇策略研究[J].中国翻译,2003(1).

[3]何家宁,刘绍龙,陈伟.英汉词语互译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连淑能.英译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刘绍龙.中国翻译认知研究:问题、反思与展望[J]. 外语研究,2008a(4).

[7]刘绍龙.口译的神经心理语言学研究——连续传译“过程”模式的构建[J]. 外国语,2008b(4).

[8]王柳琪,刘绍龙.翻译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基于认知心理学联结主义范式的思考与构建[J].中国外语,2008(5).

[9]肖坤学.试论词汇层面翻译的认知取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

[10]王柳琪,刘绍龙.词语转换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