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省际经济差距收敛性研究

2018-01-13 01:58张宇郭万山
统计与决策 2017年24期
关键词:经济总量省际位数

张宇,郭万山

0 引言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各省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等各不相同,加之改革开放非均衡发展政策的影响,导致中国各省份的经济总量差距巨大,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均。虽然在过去20年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并取得巨大成功,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失衡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不断放缓,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研究如何保持中国经济稳定优质的增长,同时又能使省际经济发展差距收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问题,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采用“四分位法”、Z值和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以我国1995—2015年的省际GDP面板数据为基础,对我国省际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趋势和收敛性进行综合研究。

1 省际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1.1 省际经济发展差距静态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均衡,以外向型经济为支柱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GDP总量排名长期位于各省前列;以内向型经济为代表的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GDP总量排名长期垫底。从各省GDP总量的2015年截面数据来看(见表1),中国省际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巨大。经济总量位列第一名的广东省2015年GDP总量为73216亿元,占全部省份GDP合计额的10%;位列最后一名的西藏自治区2015年GDP总额为1022亿元,仅占全部省份GDP合计额的0.14%;广东省2015年的GDP是西藏自治区的71.63倍;排名后10位的省份GDP之和为65052亿元,不及广东一省的GDP。排名前五位的省份GDP之和为289222亿元,占所有省份GDP合计额的39%;排名后五位的省份GDP之和为17647亿元,占所有省份GDP合计额的2.39%;前五名省份GDP之和是后五名GDP之和的16.39倍。排名前八位的省份的GDP之和为381238亿元,已然超过了全部省份GDP合计额的一半。

表12015 年省际GDP排名(单位:亿元)

1.2 省际经济发展差距动态分析

四分位法经常用于初步描述数据的统计分布特征,四分位法将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分别选取位于序列四分之一、四分之二和四分之三处的数作为分位数。其四分位数的计算公式为:

表2用四分位法统计了1995—2015年近20年间我国31个省GDP的统计分布特征。表中的最小值为西藏自治区的GDP,近20年来西藏自治区的GDP一直位于各省GDP排名的末尾,1995年其GDP为56.11亿元,到2015年其GDP为1022.12亿元,20年间累计增长了966.01亿元,累计增长幅度高达17.22倍,年复合增长率为16%;表中的最大值为广东省的GDP,近20年来广东省的GDP一直位于各省GDP排名的前列,1995年其GDP为5933.05亿元,到2015年其GDP为73215.62亿元,20年间累计增长了66316.56亿元,累计增长幅度为11.28倍,年复合增长率为13%;1995年我国各省GDP的极差为5876.94亿元,到2015年我国各省GDP的极差为72193.50亿元,可以看到随着我国近2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省际之间经济总量的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

表2 近20年省际GDP动态差距(单位:亿元)

按GDP从低到高排序,1995年我国31个省GDP的第一个四分位数为894.52亿元,第三个四分位数为2471.32亿元,第三个四分位数与第一个四分位数的间距为1576.81亿元;2015年我国31个省GDP的第一个四分位数为13542.22亿元,第三个四分位数为29644.04亿元,第三个四分位数与第一个四分位数的间距为16101.82亿元,是1995年的10.21倍;从近20年第三个四分位数与第一个四分位数的间距不断扩大也同样可以看出我国省际之间经济总量的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

1.3 省级经济发展差距的收敛性

在统计方法上,一般用数据的标准差描述绝对差距,用数据的Z值描述相对差距。标准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离均值的距离的大小,标准差的值越小,表明数据离均值的距离越近,数据的绝对分散程度越小;本文定义的Z值为一个标准差与均值的比值,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相对集中程度,该数值越小,表明数据点与均值的相对距离越近,数据的相对分散程度越小。

表3展示了近20年来我国31个省GDP的均值、标准差和Z值。从均值可以看出我国近20年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1995年我国31个省的GDP的均值为1859.42亿元,到2015年我国31个省的GDP均值为23805.2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4%。1995年我国31个省的GDP的标准差为1470.02亿元,到2015年我国31个省的GDP的标准差为18356.39亿元,可以看出我国省际之间经济总量的绝对差距在不断扩大。

表3 近20年省际GDP的均值、标准差和Z值

但是近20年我国各省GDP的Z值,即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却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见图1),这说明我国各省GDP的相对差距经历了先发散后收敛的特征。1995年,我国31省GDP的Z值为0.79,即一个标准差占到了均值的79%,到2006年各省GDP的Z值上升到0.86,即一个标准差占到了均值的86%,说明这段时间我国各省GDP的相对差距在不断扩大,即经济总量越高的省份经济增长越快。自2006年以后,我国各省GDP的Z值开始持续下降,相对经济差距开始收敛,到2015年我国31省GDP的Z值为0.77,即一个标准差占到了均值的77%,各省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又回到了1995年的水平,说明这段时间我国各省GDP的相对差距在持续缩小,即经济总量越高的省份经济增长越慢。自2013年以来,近三年我国31省GDP的Z值基本保持在0.77的水平,可以看出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各省GDP的相对差距基本保持不变,即各省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趋同。

图1 近20年省际GDP的均值、标准差和Z值

2 对经济差距的回归分析

2.1 省际GDP与增长速度面板数据回归分析

自2006年以后,我国各省GDP的Z值开始持续下降,相对经济差距开始收敛。虽然随着我国经济较快速的增长,各省GDP的标准差也在不断增长,绝对差距仍在持续扩大,但是Z值下降说明我国落后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达的省份,标准差扩大的速度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我国省际经济差距自2006年以后出现了相对差距收敛的特征。为了验证2006年以后我国落后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达的省份,本文对2006—2015年近10年中国各省的GDP与其增长率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看各省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速度是否呈现负的相关性。

下页图2展示了近10年中国各省的GDP与其增长率的面板数据的散点图,横轴为GDP总量水平,单位是“百亿元”;纵轴为GDP增长率,单位是“%”。

图2呈现出各省的GDP与其增长率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对各省GDP与增长率的面板数据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为:

y为GDP增长率,x为GDP总量。

图2 各省GDP与增长率的面板数据回归(2006—2015年)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到,各省GDP增长率与其GDP总量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015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经济总量越低的省份,经济增长速率越快,近10年中国经济的相对差距出现了收敛。但从图2还可以看到,经济总量越低的省份,其增长率距离回归曲线的距离越大,面板数据呈现出了明显的方差“非齐次性”特征。

2.2 省际GDP与增长速度截面数据回归分析

本文将把近10年的面板数据拆解为截面数据,进一步分析我国各省经济相对差距收敛的趋势。各省GDP与增长率的截面数据回归如图3所示。

图3 各省GDP与增长率的截面数据回归

从图3可以看到2006年截面数据的回归系数为“0.0002”,各省GDP增长速度与经济总量无明显的相关性,回归曲线呈水平状;2007年回归系数为“-0.0073”,各省GDP增长率与GDP总量呈现弱的负相关性,说明各省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开始缩小;2008年,各省GDP增长率与GDP总量的负相关性进一步明显,回归系数为“-0.019”,经济总量相对差距加速收敛;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GDP增速大幅下滑,收敛速度也大幅下降;2010—2012年,回归系数均小于“-0.01”,各省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表现出稳定快速的收敛;2013年往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GDP增长速度放缓,截面数据回归曲线的陡峭程度持续放缓,2013—2015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52”、“-0.0018”和“-0.0008”,收敛速度大幅下降。

2006—2015年,我国各省经济呈现的总体特征是:经济总量不断增加(数据点向右移动),但增长速度不断放缓(数据点向下移动),经济水平的绝对差距在持续拉大(水平轴上的离散程度),但相对差距出现了明显的收敛性特征(回归系数为负值),这一相对差距的收敛性特征经历先加速收敛(曲线越来越陡峭),然后收敛速度放缓的特征(曲线越来平缓),且进入新常态以来,经济的相对差距收敛性越来越小,到2015年各省GDP增长率与GDP总量的关系呈现出了一条水平的回归曲线。同时不同年度各省的截面数据也显示了方差的“非齐次性”特征,具体为经济总量越低的省份,其增长率距离回归曲线的距离越大,波动性越强。

2.3 对回归数据非方差齐性问题的分析

无论是对2006—201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还是对截面数据的分析,都发现了回归曲线方差的“非齐次性”问题。具体为经济总量越低的省份,经济增长率方差的值越大,即虽然整体上中国各省的经济总量水平的相对差距呈现收敛性,但经济发达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率越趋同,经济落后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差距较大。图4是将图2的回归数据分年度拆解开,分别对年度截面数据进行回归。通过图4可以发现影响面板数据回归方差“非齐次性”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各省GDP与增长率的截面数据呈现出本身的方差“非齐次性”特征,即在任何一个年份里,经济总量较低的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差距较大,经济总量较高的省份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差距较低;二是各年度截面数据回归曲线的转动,图中的回归曲线构成了一个“左宽右窄”的扇形,可以看到回归曲线明显绕右侧的点转动。图4中特别将2006年和2015年的数据点加大一号显示,对比2006年和2015年截面数据可以发现,我国近10年间各省的经济总量在向右侧移动,但经济增长率在向下移动。

图4 回归方差的“非齐性”特征

3 结论

本文对近20年中国31个省的经济总量的统计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各省之间的经济总量绝对差距在持续扩大,但近20年我国各省的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前10年是发散的,后10年是收敛的,Z值的时间序列呈现出“钟”型(也称倒“U”型)特征。各省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速度呈现负的相关性,即经济总量越小的省份经济的增长速度越快。我国31个省经济总量的相对差距经历了先加速收敛,然后收敛速度趋缓的特征。各省GDP与增长率的截面数据呈现出本身的方差“非齐次性”特征,同时也发现年度截面数据的回归曲线明显绕右侧的点转动。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收敛速度大幅下降,2013—2015年各省GDP的相对差距基本保持不变,即各省经济增长速度比较趋同。

[1]戴觅,茅锐.产业异质性、产业结构与中国省际经济收敛[J].管理世界,2015,(6).

[2]余泳泽.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动态空间收敛性研究[J].世界经济,2015,(10).

[3]吴信平.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及其收敛性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2,(18).

[4]金相郁,武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趋势及其特征——基于GDP修正后的数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0,(1).

[5]王焕英,石磊.基于多水平模型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特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7).

猜你喜欢
经济总量省际位数
渤海湾省际滚装船舶零担货物运输现状及安全管理
基于偏序集的省际碳排放效率评价
湖北省推进沿边地区省际合作研究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五次完全幂的少位数三进制展开
连续自然数及其乘积的位数分析
省际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省际路网联动机制的锦囊妙计
西湖: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实现“双提升”
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