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域的四大变革及高校的应对策略研究

2018-01-13 00:35傅家琪
文教资料 2017年27期
关键词:学习空间应对策略

傅家琪

摘 要: 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及学习者学习需求的转变使得学习活动的可接受性日益增强,学习者社会化学习趋势明显,学习者的学习空间随之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在线学习凭证的兴起对传统学习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应该明确自身在新型终身学习系统中的定位,通过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推广开放式教学等途径提升竞争力,积极应对新形势下的新挑战。

关键词: 学习变革 社会化学习 学习空间 学习凭证 应对策略

一、研究背景

(一)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学习行为往往只发生在家庭、学校、行会等特定的学习场所。从21世纪开始,信息技术在学习领域广泛应用,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空间——他们不必受限于有限的学习场所,也不必在既定的时间段内完成学习活动,其学习行为逐渐转化为一种终身性活动,即终身学习。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21世纪的学习环境》(21st Century Learning Environments)一书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将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视为影响21世纪学习者学习活动的首要因素[1]。

新技术的应用使得可供学习者选择的学习服务增多,学习者逐渐形成了对学习活动的个性化需求。德勤领先创新中心(Deloitte Center for the Edge)①发布的两份高等教育报告②将21世纪学习者新的学习需求总结为九类,即:①引导学生选定最佳学习方案;②持续性挑战与持续性学习;③学习成本经济实惠;④就业安置;⑤相关技能及其在情境中的应用;⑥柔性而精简的时间跨度;⑦隐性技能与默会知识习得、体验式学习经验;⑧职业发展;⑨形成从业者网络与社区。

(二)开放式学习模式的兴起。

21世纪以来,学习领域开始广泛应用信息通信技术,为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变革:以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件运动(Open Course Ware, OCW)”为代表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OER)”和以Coursera为代表的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的兴起先后开创了开放式学习的两个时代。至此,传统学习模式的壁垒被打破,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而是日渐开放、便捷和个性化。

2001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正式推出了著名的“开放课件运动”,计划在10年内通过互联网,把囊括了校内全部课程的相关资料无偿公开给所有人,迈出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第一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催生了许多教育资源开放平台(比如iTunes U),学习者利用这些平台可以自行组织课程讲座、整理和改编课程资料。这些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分享和自由改编学习资料的开放空间,改变了教师和学习者接受、处理知识的方法,使得学习更个性化,而且经济实惠。2012年,为进一步降低学生学习成本,明尼苏达大学发起了“开放课本计划(Open Textbooks)”。在这一计划里,学生得以获得廉价甚至免费的课本,同时还被允许对其进行改编。

慕课从在线公开课程和大规模在线会议中孕育而生,并在进入美国后引起了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2]。2011年12月,斯坦福大学开设的一门慕课——《人工智能导论》(Introduction to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盛况经媒体报道,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后,慕课成为学习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大量慕课平台应运而生,目前,Udacity、Coursera与edX是慕课平台的“三巨头”。2013年初,慕课开始进入中国,国内多所高校开始加盟,甚至打造自己的慕课平台。

二、学习领域的四大变革

在整个20世纪,学习领域的理论纷争主要围绕知识本身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与默会性展开[3]。德勤领先创新中心发布的《终身学习者——通向未来高等教育之路》报告不仅明确了当前学习者新的学习需求,还指出为了适应当前学习者学习需求的变化,学习领域正在发生四大变革,即可接受性增强、社会化学习趋势明显、学习空间不断扩大和互认学习凭证。以下结合(但不局限于)上述报告就这四大变革进行介绍:

(一)可接受性增强。

20世纪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建构主义者认为,基于原有的知识,学习者在不断变化的情境中主动建构出新的知识。学习者不同,则其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建构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发生的。在信息时代,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正是以自身知识的建构为中心展开,并向大量学习者开放。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重点在于可以自由分享和修改学习资料,而慕课则发展成为由教师引领、有大规模学习者参与的完整课程。前者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获得资料的途径,后者通过数字学习平台增加获得教育的途径,允许任何人都参与到学习中。例如,斯坦福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不仅面向本校学生,校外学习者也可以免费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學习者基于已有的知识,在与外部体验世界的交互作用中,建构出新知识。慕课作为一个数字学习平台,主要作用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的补充,而非取代学校教育。

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和慕课对向全球大众传递教育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发达地区,它们代表学习的便捷性,意味着学习活动不再受限于时间、地点等因素;在教育相对不发达地区,它们是革命性的,给学习者带来了以往难以获得的教育资源和受教育途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为学习者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料,慕课则促使学习活动向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和大学相比,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和慕课平台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料,这些资料或课程大多数是免费的,甚至部分计划和慕课平台允许学习者直接管理学习资料。比如,在“开放课本计划”中,学习者不仅可以免费得到学习资料,还可以对其进行修改,并将整理、修改过的学习资料分享给其他人;Coursera上也设有分享学习资料的版块,但是Udacity和edX还不具备学习者直接管理学习资料的特征。显而易见,教育资源的传递范围由此显著扩大,学习活动的发生变得更加容易。

(二)社会化学习趋势明显。

社会化学习(social learning)起源于美國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学习往往是通过这些关联性与他人产生互动而发生的,因此,学习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在线社会化学习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化学习方式。

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社会化学习超越了传统学习组织的壁垒,有效促进了学习活动的发生。社会化学习的特征是学习者和教师之间、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发生知识传递、互动学习和共同进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几乎不具备这种特征,虽然学校教育和慕课都具有,但其显著性有差异。在学校教育和慕课中均有教师评价的环节,学习者通过这种评价获得反馈,从而调整学习计划。在Coursera上,不仅有教师评价,还有同伴互评,即学习者除了按时提交作业外,还必须按时完成对其他学习者作业的评价。虽然在大学中会发生同学之间相互指导、评价的现象,但其互动学习的程度和效果不如Coursera的同伴互评。

(三)学习空间不断扩大。

“学习空间”概念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发生了变化、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在学习领域大规模应用及非正式学习的影响日益深重[4],这一概念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等当今主流学习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

慕课平台作为一种虚拟学习空间[5],相比大学课堂这种传统的、正式的学习空间更具吸引力,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把学习活动延伸到课程之外,从而扩大了学习空间。具体来讲,慕课为学习者创造了鼓励互动的学习空间,学习者除了在课程中学习知识外,还可以在讨论区讨论学习问题、交流学习心得。学习不被局限于课程之内,而讨论区就是学习空间向外扩展的结果。慕课创造出来的学习空间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具有三个关键因素:大量参与者;参与者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鼓励互动学习。这些特征正是学校教育所欠缺的。

(四)互认学习凭证。

过去,一段学习经历的合法性、有效性通常由国家认可的机构(如大学)认证。随着教育技术投资的增加,学习朝着实用主义发展,出现了新型学习凭证保证学习质量。美国东北大学职业学院高等教育变革执行董事彼得·斯托克斯(Peter Stokes)认为,新型学习凭证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使其常态化,即受到大众的广泛认可。新型学习凭证常态化的关键是学分互认,即把由国家统一认可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授予的学分转化为当前所需的学分[6],与学位授予院校建立联系。学分互认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资源共享,对教育全球化意义深远,意味着新的教育合作交流模式的产生[7]。三大慕课平台均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凭证,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和大学学分互认。在中国,许多大学积极利用慕课辅助学校教育,甚至部分高校开始承认慕课学分。

三、高校的应对策略

在终身学习、学习领域变革等背景下,高校应明确自身定位,加强职业技能训练,以更加开放的教学模式应对挑战。

(一)明确自身定位。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人的通行证。”[8]现今,一些新兴学习模式冲破了传统教育机构的围墙,直接为学习者的就业服务,并为终身学习创建平台。例如,有直接面向市场需求、为就业服务的创业训练营,快捷有效,广受欢迎;慕课等第三方平台扩大了学习空间,有效推进终身学习的发展。新兴学习模式无疑冲击了传统教育机构,使得各方利益相关者重新审视学校教育。然而高校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引领高深学问的研究、高级人才的培养这一事实不曾改变。高校应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明确在终身学习背景下自身的定位,坚守高等教育核心使命。

(二)加强职业技能训练。

高校在明确定位、坚守使命的前提下,应该适当调整、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高校可开设职业培训课程,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深化校企合作是一种重要途径。一方面,高校开设培训课程以有针对性地培训企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成为高校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技能训练,在校企间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三)推广开放式教学,拓展课堂学习空间。

新兴学习模式对传统教育机构的冲击不容忽视,高校对此应该做出积极回应和改变。第一,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高校通过创造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教室)和学习资源(如网络课程),将传统讲授型教学转变为一种交互学习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推进高校与慕课之间学分互换,将慕课纳入高校学分体系,使高校教学模式更开放、灵活。第三,通过慕课平台实现高校与高校之间学分互认,加强高校间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注释:

①德勤领先创新中心是四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会计师事务所(Deloitte & Touche)旗下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的组织,这一咨询机构已与各级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开展了九十多年的业务合作,截止到2016年已有超过200个高等教育机构接受了该机构的咨询服务。

②即《终身学习者——通向未来高等教育之路(The lifetime learner: A journey through the future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与《重新思考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如何为新时代终身学习做好准备(Reimagining higher education: How colleges, universities, businesses, and governments can prepare for a new age of lifelong learning)》。

参考文献

[1]OECD. 21st Century Learning Environments[M]. Paris: OECD Publishing,2006.

[2]王志军,陈丽,郑勤华.MOOCs的发展脉络及其三种实践形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25-33.

[3]戴维·H·乔纳森,主编.郑太年,任学群,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4]许亚锋,尹晗,张际平.学习空间:概念内涵、研究现状与实践进展[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03):82-94,112.

[5]杨俊锋,黄荣怀,刘斌.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06):15-20.

[6]刘华,姜为.学分互认的现状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02):125-128.

[7]李晓佳.全球视野下的学分互换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05(08):21-22.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丛书: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学习空间应对策略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开放性学习策略
对数学素养培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