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模式挡土墙非极限状态被动土压力有限元分析

2018-01-15 17:46李永刚周慧珍
山西水利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摩擦角挡土墙被动

李永刚 周慧珍

(1.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图书馆 山西太原 030024)

0 引言

Rankine与Coulomb土压力计算方法是挡土墙极限状态土压力计算的经典理论[1]。实际工程中的极限状态出现的很少,绝大多数挡土墙是在墙后土体非极限状态下工作的[2,3,4]。研究非极限状态条件下挡土墙的土压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就重力式挡土墙非极限状态被动土压力进行较系统研究。

1 挡土墙土压力有限元计算模型

1.1 几何模型

把重力式挡土墙土压力的计算作为平面应变问题,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取混凝土材料挡土墙,墙高H=5.0 m,顶宽0.5 m,底宽1.5 m,强背面垂直。取墙后回填土体水平长度5H。考虑坚硬地基的变形不大,对挡土墙土压力的影响很小,取地基厚度为1倍墙高。挡土墙有限元分析的计算网格图如图1,墙体、回填土体、地基均采用PLANE—42单元。墙体顶部和临空面节点自由;左右两端土体和地基边界节点水平向约束、垂直向自由;地基底部边界节点水平向和垂直向约束。

图1 挡土墙计算网格图

图2 墙后填土水平位移云图(u=2%)

1.2 物理模型

重力式混凝土挡土墙几乎没有钢筋,其应力小,按弹性材料考虑,重度24KN/m3,弹性模量2.6E+4MPA,泊松比0.16。坚硬地基取为弹性,重度26KN/m3,弹性模量3.0E+4 MPA,泊松比0.2。回填土体取沙性土,选用D-P模型,重度18 KN/m3,弹性模量4.0 MPA,泊松比 0.25,内摩擦角 25°。

在填土与挡土墙、填土与地基、挡土墙与地基之间设置摩擦单元,摩擦系数均取0.46(tan=25°)。

1.3 挡土墙位移控制

为分析方便,不考虑施工过程的墙体位移量,采用一次整体建模。设挡土墙向填土侧平移,挤压土体。用分段位移约束法实现墙体的位移,控制墙体的位移与墙高的比值——墙体位移比u,其值分别为0、1%、2%、3%、4%、4.6%和4.8%。

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1 墙后填土的水平位移

非极限状态情况下,墙体发生挤压填土的水平位移,墙体附近土体发生不均匀水平位移和微微隆起,距离墙体一定远处的土体位移几乎为零——稳定土体,如图2所示,墙体附近产生位移的范围就是位移区,此位移区内靠近墙体侧的土体位移相对较大、凸起较多,而靠近稳定土体侧的填土位移很小、凸起也很小;使得位移区内相邻土体之间均存在水平位移差和竖向位移差,土体水平位移值和隆起值由墙体侧向稳定土体侧逐渐衰减,直至土体水平位移和隆起值为零,而进入稳定土体区域。因之,墙后位移区土体称之为相对位移区更为恰当,填土表面水平位移大,墙底平面的水平位移小,其形状近似倒梯形。

相对位移区的大小随墙体位移比的增大而增大,可近似用相对位移区顶、底边的均值——代表相对位移区的长度,墙体位移比u为0、1%、2%、3%、4%时,相对位移区长度大约为1.79H、2.00H、2.16H和2.32H,即相对位移区长度为(2~3)的墙高。

2.2 挡土墙土压力

图3 土压力分布图

稳定侧(零位移)土体给相邻墙体侧土体(有位移)具有水平抗力和向下的摩擦作用,其力和摩擦从稳定侧向墙体侧层层传递,水平抗力导致墙体侧水平土压力最大,向下摩擦形成墙底最大的土压力分布。不同位移的非极限状态情况下,挡土墙后的被动土压力分布见图3。墙顶的垂直土压力为0,其水平土压力自然为0。在墙体挤压土体的过程中,墙顶附近土体凸起,有被挤出的趋势,这部分土体受到墙体及其稳定侧土体的向下摩擦作用,产生土拱效应,墙顶附近土体的垂直土压力增大较快(大于自由场土柱压力),侧向土压力增大也较快;墙背计算点下移,墙后土体的上凸减小,墙背及其稳定侧土体的向下摩擦减弱,垂直土压力和侧向土压力的增长较墙顶附近缓慢一些,侧向土压力趋近直线变化。

墙体位移增大,挤压填土的作用加强,被动土压力总值增大,但其增长速率逐渐减小,被动土压力总值随墙体位移比的变化见表1。填土由静止进入被动状态的初始阶段,总土压力增长最快,增长速率超过350%;此后增长速率迅速减小,位移比u由4.0%增加到4.8%时,被动总土压力仅仅增加7.1%,此后,墙后填土基本进入塑性极限状态,被动土压力总值几乎不再变化,其土压力小于库仑土压力值918 KN。

墙体位移一定时,土体摩擦角大则摩擦强、被动土压力大,图4为墙体位移比u=3%时,填土内摩擦角分别为 20°、25°、30°时,挡土墙被动土压力分布,三者的总土压力分别为454.5、644.8、757.6 KN,相对增长率分别为42%和17%。摩擦角增大,被动土压力增长减缓。

表1 土压力随位移比的变化

图4 土压力随摩擦角的变化(u=3%)

3 结论

挡土墙平移挤压土体的非极限被动状态条件下,墙后填土形成近似倒梯形的相对位移区——区内相邻点之间存在水平位移差和竖向位移差,相对位移区水平长度(2~3)墙高,墙体位移越大,相对位移区越大。挡土墙平动模式非极限状态被动土压力的分布近似直线。土压力由静止状态进入被动状态的开始段,水平被动土压力总值增长最快,增长速率大于350%,此后土压力增长迅速减缓,其值始终小于库伦被动土压力。填土摩擦角越大,非极限状态被动土压力越大,随摩擦角的增大,土压力的增长率减小。

[1]顾慰慈.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胡俊强,陈建功,张永兴.非极限状态挡土墙土压力计算[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5(5):1 627-1 634.

[3]卢坤林,杨 扬.非极限土压力计算方法初探[J].岩土力学,2010,31(2):615-619.

[4]卢坤林,朱大勇,杨 扬.位移及拱效应下的土压力计算方法[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摩擦角挡土墙被动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主动句都能转换成被动句吗
第五课 拒绝被动
借助摩擦角 快解匀速运动问题
浅谈选厂常见挡土墙设计
考虑土拱效应的铁路刚性挡墙主动土压力计算方法
地震作用下加筋挡土墙稳定性分析
建渣土工袋挡土墙室内模型试验
摩擦角在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市政工程挡土墙设计CAD的研究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