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西坡苔原带不同亚带的昆虫群落1)

2018-01-15 06:02刘生冬孟庆繁李燕赵红蕊程广有刘音高文韬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苔原灌丛荒漠

刘生冬 孟庆繁 李燕 赵红蕊 程广有 刘音 高文韬

(北华大学,吉林,132013)

苔原是冷湿型极地景观类型,全世界苔原只分布在北半球。在我国长白山的最上部分布有现代的高山苔原。由于受到大陆性气候的影响,长白山高山苔原植被组成具有明显的特征,这不但为我国增加了新的极地景观类型,还对进一步研究第四纪冰川期间北温带植被迁移有重要的价值[1-3]。苔原带昆虫多样性较低[4],由于受到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长白山高山苔原带昆虫多样性研究较少,现有的研究只是零散的报道一些蝶类、蛾类等昆虫物种组成,访花昆虫的分布特征,以及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导致一些苔原带上的部分蝗虫外型变化等[5-18]。本研究通过3年时间,比较全面地查清了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昆虫的群落结构和时间动态,揭示了优势昆虫类群对苔原环境的适应,以及向高海拔地区的扩散能力,为研究昆虫与苔原植被协同进化、昆虫对苔原植被演替的作用提供依据。

1 研究地概况

长白山高山苔原带位于长白山的最顶部,西坡海拔2 100 m以上。苔原带气候寒冷且风大,日照充足,紫外线辐射强,冬季漫长寒冷,最冷的1月份平均温度为-23.2 ℃。7月的平均气温为8.6 ℃。西坡高山地带地势开阔,常年大风。苔原带全年降水量约为1 700 mm,雨量多集中在5—10月份,7月降水最多,为427 mm[1,19]。高山苔原带主要为山地苔原土,土壤剖面较薄,非常贫瘠。植物群落结构简单,主要植被有牛皮杜鹃(RhododendronchrysanthumPall.)、毛毡杜鹃(R.confertissimumNakai)、苞叶杜鹃(R.redowskianumMaxim.)、笃斯越橘(VacciniumuliginosumLinn.)、松毛翠(Phyllodocecaerulea(Linn.) Bab.)、宽叶仙女木(DryasoctopetalaL. var.asiaticaNakai)等。苔原带植物生长期短,花期比较集中,主要集中于7、8月份[19]。根据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的植被特点,在长白山西坡以2 400 m为界,下部划分为“常绿矮石楠灌丛”亚带,其植物群落以常绿矮小灌木为主,建群种主要是杜鹃花科植物;在比较低湿的小环境里,牛皮杜鹃常形成纯群落。上部为“高山半荒漠”亚带,其植被不能全部覆盖地面,海拔越高裸地越多,呈现出半荒漠的特征[20]。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根据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带的植被特点,以海拔2 400 m为界,在“常绿矮石楠灌丛”(简称“灌丛”亚带,符号Zone-A)和“高山半荒漠”(简称“荒漠”亚带,符号Zone-B)上各选1个50 m×100 m的固定样地,在每个样地边缘选择一个由下到上的样线。

2.2 调查时间

2005—2007年,每年的6—9月,每月各调查1次,每次6 d。

2.3 采集方法

网捕:在样地内,沿2条对角线分别网扫150次,并沿着样线每步(约70 cm)网扫1次,收集所有网捕到的昆虫。

灯诱:在每块样地中心设置一个支架,并在支架上面安装一个250 W汞灯,幕布为2.0 m×1.5 m的白布,灯诱时间为19:00—23:30,收集灯诱到的所有昆虫。

地表甲虫诱捕:诱杯采用一次性塑料杯(高9.00 cm,口径7.15 cm),作为巴氏罐诱捕容器,在诱杯壁上部打一个小孔,防止雨水过多使昆虫标本流失,每个诱杯放入约10 g的腐肉作为诱剂,在每个样地的4个顶点和中心点分别放置5个诱杯,诱杯间距约为5.5 m,放置时间3 d。

2.4 标本鉴定及保存

利用北华大学林学院昆虫实验室的昆虫分类资料进行标本鉴定,部分难以确定的种类聘请相关专家鉴定,所有标本保存在北华大学昆虫标本室。

2.5 数据分析方法

物种丰富度指数采用Margalef指数,Ds=(S-1)/lnN。式中:S是物种数;N是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

均匀度指数采用Pielou指数,E=H′/lnS。式中:H′是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是物种数。

相似性系数采用Jaccard系数,I=C/(A+B-C)。式中:A、B分别是2种生境中的物种数,C是2种生境中都共有的物种数。根据Jaccard相似性系数原理,当0

优势类群(种)以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例来确定。优势类群(种)是物种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10%以上;常见类群(种)是物种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1%~10%;物种个体数占个体总数的比例少于1%时为稀有类群(种)。

所有数据通过Excel和SPSS进行统计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坡苔原带昆虫群落组成

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带共采集昆虫2 815头,隶属于11个目、84科、343种,各类群的组成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的科数、种数都占优势,均超过了总数的10%,双翅目和鞘翅目的科最多,均占到总科的21.43%;鳞翅目的物种数最多,占总物种数的30.32%;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的个体数超过了个体总数的10%,为优势类群。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直翅目为常见类群。其他6个目为稀有类群。

3.2 不同亚带昆虫群落组成

3.2.1 不同亚带昆虫组成

长白山西坡高山苔原带“灌丛”亚带共9个目、256种、2 049个个体;“荒漠”亚带共11个目、141种、766个个体,2个亚带昆虫组成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灌丛”亚带昆虫的物种数、个体数都高于“荒漠”亚带。“灌丛”优势类群为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而“荒漠”亚带的优势类群为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在物种数上,“灌丛”的鳞翅目的数量远高于“荒漠”亚带,在个体数上,鳞翅目和鞘翅目在“灌丛”中的数量远高于“荒漠”亚带,双翅目在2个亚带个体数量相差较少。半翅目物种数和个体数量都是“荒漠”亚带高于“灌丛”亚带。蜻蜒目、蜉蝣目只在“荒漠”亚带被采集到,数量也较少。

表1 长白山西坡苔原带昆虫组成

表2 长白山西坡苔原带不同亚带昆虫组成

注:Zone-A为“灌丛”亚带;Zone-B为“荒漠”亚带。

3.2.2 不同亚带昆虫种-多度分布

在“灌丛”亚带共采集昆虫标本2 049头,在“荒漠”亚带共采集昆虫标本766头,按Preston的方法处理,个体数的倍程是以2为底的对数,“灌丛”亚带种-多度分布见图1,“荒漠”亚带种-多度分布见图2。两个亚带种-多度较为相似,都是个体数少的稀有种较多,昆虫的种-多度分布都比较接近生态位优先占领假说,即对数级数模型,其中,“灌丛”拟合曲线为Y=-50.9ln(x)+99.57(R2=0.960),“荒漠”曲线为Y=-37.6ln(x)+66.83(R2=0.856)。这一假说多分布于资源条件有限,群落环境比较严酷,按照这一假说,第1位的优势物种先占据有限资源的一部分,而后第2位物种又占据剩余资源的一部分,以此类推,按这一方式分配有限的资源[21]。这种分布多出现于群落生境严酷,种数相对较少的群落。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荒漠”亚带的种-多度分布比“灌丛”亚带的变化更为剧烈,表明昆虫所处的环境条件更为恶劣。

3.2.3 不同亚带昆虫群落分布特点

西坡高山苔原带共采集昆虫343种,在2个亚带都有分布的种类为54种,占总数15.74%;“灌丛”亚带是高山苔原带植被最丰富的地方,共采集昆虫265种,只在本带分布的种为202种,占总数58.90%,“荒漠”亚带也是高山苔原带植被最稀少、气候最恶劣的地方,共采集昆虫142种,其中只在本带的昆虫有87种,占西坡高山苔原带昆虫的25.36%,不同亚带昆虫物种组成见表3。

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在苔原带的物种均超过了总数的10%,其中,鞘翅目在2个亚带都有分布的种类最多,为19种,占总数的35.19%;其次是双翅目和膜翅目,均为10种。而苔原带物种数最多的鳞翅目昆虫,在2个亚带都有分布的种类只有6种,分别为黄灰蝶(Japonicalutea)、荨麻蛱蝶(Aglaisurticae)、波翅红眼蝶(Erebialigea)、暗红眼蝶(Erebianeriene)、四点苔蛾(Lithosiaquadra)和白夜蛾(Chasminodessugii)。只在“灌丛”亚带分布的种类中,鳞翅目物种数最多,为89种,占鳞翅目物种总数的85.58%,一色兜夜蛾(Cosmiaunicolor)、绿组夜蛾(Anaplectoidesprasina)和异灿夜蛾(Auchavariegate)的个体数量较多;其次是双翅目,为36种,占双翅目物种总数的65.45%;而鞘翅目的物种数相对较少,只有31种,占鞘翅目物种总数的39.74%,黑埋葬甲(Thanatophilusauripilosa)和姬黑步甲(Carabusopaculus)的个体数较多。只在“荒漠”亚带有分布的物种中,鞘翅目和膜翅目的物种数占优势,分别占各自物种数的35.90%和36.76%,双翅目和鳞翅目的物种数最少,只占各自物种总数的16.36%和8.65%。

图1 长白山西坡苔原带不同亚带昆虫种-多度分布

目总 计物种/个所占比例/%Zone-A+B物种/个所占比例/%Zone-A物种/个所占比例/%Zone-B物种/个所占比例/%鞘翅目(Coleoptera)781001924.363139.742835.90双翅目(Diptera)551001018.193665.45916.36膜翅目(Hymenoptera)681001014.713348.532536.76鳞翅目(Lepidoptera)10410065.778985.5898.65半翅目(Hemiptera)21100628.57314.291257.14直翅目(Orthoptera)21002100.00脉翅目(Neuroptera)7100114.29685.71襀翅目(Plecoptera)4100375.00125.00毛翅目(Trichoptera)2100150.00150.00蜉蝣目(Ephemerop-tera)11001100.00蜻蜓目(Odonata)11001100.00

注:Zone-A为“灌丛”亚带;Zone-B为“荒漠”亚带;Zone-A+B为在2个亚带都有分布。

3.3 苔原带昆虫群落时间变化

3.3.1 昆虫多样性变化

从表4可以看出,在相同月份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为“灌丛”亚带高于“荒漠”亚带,由大到小依次为7月、8月、6月、9月,只有在9月份时2个亚带的数量相差较少。不同月份间2个亚带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990(P=0.09),2个亚带间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961(P=0.039)。不同月份2个亚带均匀度变化差异较大,在“灌丛”亚带均匀度由大到小依次为6月、8月、7月、9月,“荒漠”亚带均匀度由大到小依次为9月、7月、8月、6月,6、7、8月份“灌丛”亚带高于“荒漠”亚带,而9月份“荒漠”亚带高于“灌丛”亚带。

3.3.2 昆虫群落相似性

由于苔原带2个亚带间昆虫共有种数量较少,使得不同海拔高度的2个亚带各月份间昆虫的相似性很低,均处于极不相似水平。由于9月份2个亚带昆虫种类较少,同时,共有种也只有毛斑蚜属(Symybobiussp.)、条纹无翅蝗(Zubovskiastriata)2种,使得9月份时2个亚带的相似性系数最高,为0.167。6月份与9月份时间间隔最长,气候和植被条件差异最大,导致了“灌丛”亚带和“荒漠”亚带间无相同的种类,使得2个亚带在这2个时间段内昆虫的相似性系数都为0。2个亚带间相似性都是相同月份间的相似性高于不同月份间的相似性。2个亚带间时间越接近,相似性相对越高(表5)。

表4 长白山西坡苔原带不同亚带昆虫多样性

注:Zone-A为“灌丛”亚带;Zone-B为“荒漠”亚带。

表5 长白山西坡苔原带不同亚带昆虫相似性

注:Zone-A为“灌丛”亚带;Zone-B为“荒漠”亚带。

4 结论与讨论

高山苔原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区域,气温很低,植被结构比较单一,昆虫的物种多样性较低。本研究在长白山西坡苔原带共采集昆虫2 815头,隶属于11个目、84科、343种,其中,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个体数超过了总数的10%,为优势类群;同时,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的物种数均超过了总数的10%。不同海拔的2个亚带中昆虫物种组成具有较大的差异,“灌丛”亚带共9个目、256种、2 049个个体,鳞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为优势类群;“荒漠”亚带共11个目、141种、766个个体,鞘翅目、膜翅目和双翅目为优势类群。

苔原带2个亚带间植被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使各月份间物种的相似性都处于极不相似的水平。2个亚带昆虫多样性都较低,“灌丛”亚带各月份的多样性均高于“荒漠”亚带。从昆虫的种-多度分布可以看出,稀有的种类较多,2个亚带环境条件比较严酷,不利于昆虫的生存和繁衍。

苔原带环境条件恶劣,低温度和较短的生长季,不但使植被的生长季缩短,也影响着昆虫的生长和发育[22]。不同类群的昆虫对两个亚带的适应性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由于生物学的差异,使鞘翅目、双翅目、膜翅目比鳞翅目昆虫在苔原带有更广地分布。鳞翅目昆虫多以植物为食物资源,身体对温度和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灌丛”亚带植被相对丰富,温度较高,同时风速相对较小,使一些蛾类能够生存。“荒漠”亚带植被较少,使蛾类的食物来源较少,同时气温较低、不利于有翅型昆虫生存[5]。虽然“荒漠”亚带植被非常稀少,生境最为恶劣,但鞘翅目昆虫由于体壁较厚,飞翔能力较弱,温度和风对其影响相对较小,相对于其他类群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使其对恶劣的环境条件抵抗力较强,这些因素使鞘翅目成为在“荒漠”亚带物种数最多的类群。这些鞘翅目昆虫多为捕食性或腐食性、主要在地表活动,一些种类在向高海拔扩散的同时,能够生存下来。

在野外标本采集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甲虫、蜻蜓和双翅目的昆虫能够扩散到天池水面,显示出,虽然环境条件恶劣,但昆虫仍具有主动或随气流向高海拔扩散的行为,这与一些国外研究苔原带昆虫的结果[23]相一致。由于缺少必需的资源,多数种类在高海拔的“荒漠”亚带不能繁殖和生存,但昆虫的这种向高海拔区扩散的行为,对维持苔原带植被的繁衍和扩散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钱宏.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C]

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第6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72-96.

[2] 黄锡畴.长白山高山苔原研究的进展: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J].地理科学,1999,19(1):1-9.

[3] 孙广友.论青藏高原苔原:成因、分布与分类的研究[J].冰川冻土,2004,26(2):121-128.

[4] 施莹,孟庆繁,刘生冬.北极及长白山苔原带昆虫多样性研究进展[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8(2):177-181.

[5] 杨金宽.长白山北坡昆虫种类和群落组成调查初报[C]

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第1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85-95.

[6] 杨金宽.长白山北坡的蝶类组成及其垂直分布[C]

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第6卷.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65-169.

[7] 李雄权,周济,张彦成.长白山蝶类及其垂直分布[J].吉林林业科技,1986(1):29-36.

[8] 张彦焯.长白山地区灯下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05:7-15.

[9] 赵玉敏.长白山区蝶类区系与地理区划[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2):95,107.

[10] 周繇.长白山蝴蝶种类、分布及数量的调查[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31(1):64-68.

[11] 刘生冬,侯广忠,艾国,等.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夜蛾科多样性研究初报[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4):354-358.

[12] 刘生冬,孟庆繁,高文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蛾类的多样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35(10):51-53.

[13] 杜秀娟,任炳忠,吴艳光,等.长白山北坡访花昆虫研究(I):吉林省访花食蚜蝇科昆虫23新记录种[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6,28(4):373-375.

[14] 高文韬,孟庆繁,郑兴波,等.长白山北坡访花天牛区系研究[J].昆虫知识,2005,42(6):691-695.

[15] 郝锡联,任炳忠,吴艳光,等.长白山北坡访花昆虫研究(Ⅱ):访花昆虫种类与分布[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3):61-65.

[16] 任炳忠,吴艳光,杜秀娟,等.长白山北坡访花昆虫研究(Ⅲ):访花昆虫多样性[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8(3):96-100.

[17] 任炳忠,魏文娟,孟庆繁.长白山地区访花蝴蝶的初步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3,25(6):615-620.

[18] 孙晓玲,任炳忠,高长启.中国长白山北坡蝗虫生态适应特性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8(1):95-99.

[19] 黄锡畴,刘德生,李祯.长白山北侧的自然景观带[J].地理学报,1959,25(6):435-445.

[20] 钱家驹,张文仲.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的调查研究简报(Ⅰ)[J].吉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12(1):49-65.

[21] 赵志模,郭依泉.群落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

[22] FRANKS F. Biophysics and biochemistry at low temperature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 Press,1985:25-38.

[23] EDWARDS J S. Life in the allobiosphere[J]. 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1988,3(5):111-114.

猜你喜欢
苔原灌丛荒漠
灌丛化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力性质的影响
向荒漠宣战
吉兰泰盐湖绿洲柽柳灌丛生长与沙堆形态特征的关系
生活在西伯利亚苔原上的人们
20载扎根荒漠保“第一”
北极高纬度苔原CO2净通量的空间变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荒漠生态系统的演变
荒漠化草原锦鸡儿属灌丛扩增对牧草产量和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内蒙古高原荒漠区垫状锦鸡儿灌丛的微气候特征
苔原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