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科普节目的创新对策

2018-01-15 00:43李莉
科技传播 2017年24期
关键词:电视媒体创新对策媒体融合

李莉

摘 要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中央立足传媒变革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电视媒体是科学普及的主要阵地。近年来,由于公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电视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及技术水平的升级等诸多因素,电视媒体的科普节目得到了很快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也仍然存在形态单一、科学性不强、泛娱乐化等问题。本文针对电视媒体科普节目现状与存在问题,从政策、观念及参与主体、技术手段等层面探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科普节目创新对策。

关键词 媒体融合;电视媒体;科普节目;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201-0184-02

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中央立足传媒变革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电视媒体是公民接受科普知识的主阵地,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渠道,据2016年发布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可知,利用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公民比例高达93.4%。《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也指出,要推动“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科普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上深度融合”“支持电视台、广播电台制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适合在电视、广播电台和互联网同步传播的科普作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断探索电视媒体科普节目的创新路径,既是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电视媒体增强科学普及能力的需要。

1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科普节目现状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是传播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呈现互相融合、互为动力、共同发展的态势。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电视媒体。电视媒体作为科学知识普及的主要途径和重要载体,其作用一直受到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普法》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开设科普栏目或者转播科普节目”。2016年印发的《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推动开办全国电视科普频道;推动县级以上电视台、广播电台均开设科教栏目”,并制定发展目标,“到2020年,实现开设科教栏目的电视台、广播电台达到2 000家”。

通过电视媒体进行科普,具体来说,是指在电视节目中对公众普及科学思想、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技术等科学内容,从而达到科学教育和文化教育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与科学相关的电视节目也蓬勃发展起来,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电视台开播及引进的科普类电视节目总时长为20.3万小时,全国约68%的省级电视台开办科普节目,并向市县拓展。同时,电视媒体本身具有的声像并存、生动直观、覆盖面广等传播特性,也决定了其更适用于科学普及。此外,媒介融合背景下,技术手段的不断升级也为电视媒体进行科学普及提供了基础条件。相关数据显示,早在2014年,全国80%以上的省级电视台已开展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业务,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用户数达4 500万。

2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科普节目存在的问题

由上可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由于公众科学素养的不断提高、电视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及技术水平的升级等多种因素,电视媒体的科普节目近年来得到了很快发展。然而,与综艺娱乐节目、热门电视剧等节目相较而言,当前科普电视节目在电视媒体生态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胡智锋曾指出,“在所有电视节目当中”,“科学类节目又是最难的,只要沾科学,基本上不要指望有收视率”。当前,电视媒体科普节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 形态较为单一

在目前的电视类科普节目中,如纪录片、纪实栏目、益智答题、竞赛游戏等节目,内容多为科学知识的普及,表现手法单一;一些省级以下电视台的科普节目常以科普讲座的形式出现,节目选题单一,受众面窄,吸引力不够,使得节目收视率也得不到保证。

2.2 科学性不强

一些科普类节目中虽然在节目形态上实现了突破,融入了故事性、情节性、生动性,但在内容上科学性不强,如央视科教频道早期的《走近科学》栏目中,《半夜“鬼”拉灯》《飞棍疑云》《谁在背我飞行》等多期节目就因为只是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但是科学性不强而受到一些观众诟病。在近年来的节目中,这一现象已有所改观。

2.3 娱乐化倾向

2014年,以“让科学流行起未”为主旨的《最强大脑》节目曾轰动一时,自开播之日,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第一,并对科普类节目起到了导向和引领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节目也存在娱乐化倾向,李彦宏、周杰伦、章子怡、孟非、陶晶莹、林丹、金秀贤等占据版面头条的嘉宾阵容,以及节目的道具、舞美、验证方法、主旨设定等都极具娱乐元素,成功地引起大众对科学的“围观”。

2.4 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节目质量的好壞。以有广泛影响的美国Discovery频道为例,节目成本每小时约100万美元,是国内的10倍至20倍左右。资金投入的不足,致使我国的科普节目多为从小角度、小题材入手的小成本之作,而难以产生视角宏大的大手笔。

3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科普节目的创新对策

3.1 加大扶持力度并鼓励社会参与

科普事业的公益属性决定了其应该得到政府更大的扶持力度,而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才能更大范围地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例如可以给予科普类电视节目更多的优惠政策及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并引导各级电视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找到公益事业与科普产业的有机结合点。

3.2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

媒介融合的背景对科普类电视节目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受众的需求,而需要从内容、渠道、平台等方面实现深度融合。国际媒体创新顾问团奠基人吉勒就认为:“媒体分化已经成为过去式,数字化融合才是现在进行时,而复合式多媒体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美国Discovery频道、印度《真相战胜一切》等知名节目,就是通过视频网站、Facebook、Twitter、YouTube 和手机移动终端等线上线下方式对节目内容进行广泛传播及深入挖掘。

3.3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避免泛娱乐化

让科学与娱乐适度结合,为科普类节目增加一些关注点和话题度也不失为一种创新和尝试,然而这其中“度”的把握十分重要,否则过犹不及。这就要求监管部门及各级电视台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能仅以收视率作为单一评价指标,而应当综合考虑节目的科学性、真实性、专业性、影响力等诸多方面,而不是打着科学的幌子卻只追求新、奇、特的节目效果。

3.4 运用信息技术增强节目传播效果

新的信息技术在电视媒体中的运用也将为科普类节目带来巨变,例如通过增强现实技术(AR)、虚拟现实技术(VR)、裸眼3D技术、数字动画技术等,都可以使科普类电视节目更加生动逼真、形象立体、全面直观地展示相关的科学现象与科学原理,为电视媒体的科学普及提供技术基础。

3.5 细分受众群体打造科学定制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科技信息的传播呈现渠道多元化、信息海量化、受众分散化等特点,电视媒体也进入分众传播的竞争时代。细分受众,根据不同群体的科普节目需求打造科学定制模式也应是电视媒体发展的趋势。一些科普类节目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能够明确受众主体而满足所需投其所好,如Discovery频道的《流言终结者》栏目,就是为那些对各种谣言和都市传奇充满好奇的受众揭开真相。

4 结论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电视媒体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断探索电视媒体科普节目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面对当前电视媒体科普节目存在的形态单一、科学性不强、泛娱乐化、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要从政策、观念及参与主体、技术手段等层面因症施治多措并举,才可能为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的科学普及提供有益思路。

参考文献

[1]刘民朝,刘斌.中国电视科普节目研究与创新[J].电视研究,2004(8):64-65.

[2]谢广岭,周荣庭,朱婧婷.信息化背景下电视科普节目栏目创新途径研究[J].科普研究,2015,10(1):56-65.

[3]张同君.电视科普节目的创作方法[J].青年记者,2010(24):63.

[4]颜华.大数据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J].科技传播,2015(3):187-188.

[5]卜晨光,高贵武.大数据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发展与创新[J].电视研究,2014(4):22-24.

[6]孔垂娟.大数据视角下的电视节目生产[J].电视研究,2014(10):56-58.

猜你喜欢
电视媒体创新对策媒体融合
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探讨
老龄化社会电视媒体惠老服务的反思与对策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