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航天新闻与航天科普的关系

2018-01-15 00:44杨建
科技传播 2017年24期
关键词:关系

杨建

摘 要 本文简要论述了航天新闻与航天科普的关系,提出航天新闻是航天科普的重要资源,而航天科普是航天新闻写作与传播的基础;航天新闻与航天科普形成良性互动,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 航天新闻;航天科普;关系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201-0188-03

近年来,伴随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科技领域成为各类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航天新闻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拓展。与此同时,中国的航天科普事业伴随着航天新闻传播迅速成长起来。航天新闻与航天科普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相辅相成、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为扩大中国航天影响力、促进航天事业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 航天新闻是航天科普的重要资源

科学普及,最重要的是要有可普及的内容,而航天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科技知识,以及伴随新闻事件发生而产生的知识普及的内在需求,构成了航天科普的源动力及内容生产的最重要来源。没有航天新闻,航天科普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1.1 航天新闻是航天科普的源头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之前20多年间,因为涉密,航天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行业,外界很难获悉航天方面的信息。当时的航天发射次数很少,对外公开报道的更少。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1985年我国宣布长征系列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之后,新闻媒体对航天业的报道逐渐多起来,外界对中国航天的了解也逐渐增加。因为对外开放以及扩大航天影响的需要,1981年,由中国宇航学会主办的《航天》杂志(后更名《太空探索》)创刊;1986年,由航天工业部主办的《航天报》(后更名《中国航天报》)创刊。从那时起,这一报一刊成为中国航天对外宣传的窗口,也成为外界了解中国航天发展动态、学习航天科技知识的重要渠道。每当有重要的航天新闻发生,《中国航天报》在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总会刊发一些科普性文章或开辟专门的科普版面。2014年,《中国航天报》创办了《飞天》科普周刊,更进一步实现了航天科普的专业化。《太空探索》雜志作为航天业内创刊最早、也是唯一的全面普及航天科技知识的科普月刊,与《中国航天报》密切配合,前有权威的新闻报道,后有生动的科学普及,共同促进了航天新闻和科普事业的发展。

除了专业媒体,大众媒体上有关航天的内容也日渐增多。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进行我国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将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中央电视台对此次发射进行了现场直播,引起巨大轰动。此后,中央电视台又几次对“澳星”发射进行了直播,其中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无论结果如何,都在观众中产生了轰动效应,起到了宣传中国航天、传播航天知识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的实施,各类媒体对中国航天的报道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传播的航天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深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有了航天新闻事件这个源头的“活水”,才有了航天科普传播渠道里充盈、清澈的水流;正是因为有了航天新闻事件的引发,才有航天科普的酝酿和发酵。航天新闻传播的效果越好,航天科普的影响也越大。

1.2 航天新闻发生时段是进行航天科普的最佳契机

一般来说,进行航天科普,无论是刊发科普文章、制作播放科普视频,还是举办科普活动,如想取得好的效果,总是要借助一个比较有利的时机,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例如,要介绍与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的知识,如载人飞船结构和性能、航天员如何选拔、航天员在天上如何生活、如何控制飞船返回地面等方面的知识,如果是在普通的没有新闻事件发生的时段,除非平时对航天便非常关注的“航天发烧友”,一般很难引起普通受众的关注。而如果是正在进行载人航天活动,各类新闻媒体铺天盖地对载人航天活动进行报道的时段,则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

航天科普要取得好的效果,内容、形式、时机缺一不可。事实证明,有了好的内容和形式,再借助重大航天新闻事件发生的时机进行的科普传播,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宣传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激发青少年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中国科协从2007年开始面向全国青少年组织开展载人航天科技体验活动。从2010年以来,围绕载人航天主题,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主要包括青少年科学实验搭载方案征集、空间站设计创意征集、航天知识竞赛、航天科技体验营、航天专家校园行、青少年网络航天科技活动,以及航天员太空讲授科学课等,吸引了全国各地数千万青少年积极参与。2013年6月20日上午,在距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相互配合,为全国青少年上了一课神奇的太空物理课。全国各地8万多所中学的6 000万名师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共同收听、收看了航天员太空授课,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

2 航天科普是航天新闻传播的基础

众所周知,航天作为一个高科技行业,其新闻事件的传播中必定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作为传播者,写作或制作航天新闻,需要掌握一定的航天科技知识;作为受众,需要有一定的航天科技常识。否则,传播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受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新闻传播便失去了基础,难以达到传播的目的。

2.1 欠缺基本航天知识难以写出准确生动的航天新闻

作为报道航天科技的新闻工作者,无论是从业于航天专业媒体,还是在大众传媒从业,要做好航天新闻报道,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航天科技知识。以报道一次航天活动发射为例,不熟悉该次发射火箭的基本性能,不了解它与其他火箭的最重要区别,不掌握该次发射的卫星、飞船或其他航天器的基本情况,是无法完成报道任务的。也就是说,不具备基本的航天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无法胜任航天新闻的报道工作。其间的区别仅仅是,针对不同受众,专业媒体的从业者的需要掌握的知识更深、更多、更全面;而对大众媒体从业者来说,专业要求可以适当降低,但也绝不能没有,否则就会闹出种种笑话。

事实上,在各类媒体特别是大众媒体对航天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常识性的错误并不少见。例如,辨不清不同系列运载火箭的主要区别,分不清卫星运行的高、中、低轨道,弄不清载人航天器和无人航天器的不同之处等等。所以,作为航天新闻传播者,一定要虚心学习航天科技的基本常识。如果没有专业背景,这种学习甚至要从航天的ABC学起,通过阅读航天科普读物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并通过实践不断进行知识积累,直至成为航天新闻报道的行家里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准确正是新闻真实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新闻写作的最基本要求。只有把新闻事实写准确了,才有可能迈向更高层次——写出鲜活、生动的航天新闻。

2.2 缺乏基本航天知识难以全面完整理解航天新闻事件

从受众的角度来讲,要读懂看懂航天新闻,也需要具备一定的航天科技常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遇到这样的读者或观众,他们将“航天”和“航空”混为一谈,说不清航天飞机与普通民航飞机的区别,也搞不清制造火箭、卫星、飞船的航天企业与运送乘客的航空公司之间的关系。对于这样的受众来说,要清楚地理解某一航天新闻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是非常困难的。毫无疑问,这样的受众越多,航天新闻的传播效果越差。要想提升传播效果,则需要通过提升受众的航天科技知识水平来实现。

当然,我们无法做到让社会公众去系统地学习航天科技知识,但是,作为传播者,应该能够做到的是,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去做一些航天科普方面的工作,以提升受众理解航天新闻的能力,使航天新闻的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这既是航天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也是应尽的义务。

3 航天新闻与航天科普形成良性互动,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任何事业要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都必须得到社会公众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航天事业要发展,同样如此。而要赢得公众对航天事业发展的理解与支持,就必须加强面向全社会的航天科学普及工作。要让航天新闻与航天科普形成良性互动,通过航天新闻传播促进航天科普,通过航天科普提升航天新闻传播效果,进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为发展航天事业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有利的环境。

作为管理航天活动的政府机构,美国宇航局(NASA)高度重视面向公众的航天科普工作。NASA内部设有航天教育办公室,联邦政府每年均拨付专门经费,用来开展航天科普教育。因为公众的支持度是国会通过航天项目预算的重要基础,让普通人也能参与太空探索任务是 NASA 一项长久的传统。NASA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通过动员公众参与航天项目来吸引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航天活动的关注,通过科普來增进公众对发展航天的理解。“旅行者”号探测器、航天飞机、“卡西尼”号探测器、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月球勘测轨道器、“开普勒”望远镜等飞行任务均搭载了公众签名。在美国航天飞机的最后两次任务中,NASA还举行了一次公众可将自己的照片送上太空轨道“在太空露脸”活动。“奋进”号航天飞机是美国航天飞机中首架以公开征名竞赛的方式由美国的中小学生命名的航天飞机;美国火星探测器“好奇”号火星车的名字就来自于 6 年级华裔小学生马天琪。NASA将航天新闻事件与航天科普紧密结合的做法可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出色的范例[ 1 ]。

近年来,我国在航天任务执行过程中,有关部门也组织开展了一些科普活动,除“天宫一号”上进行的太空授课外,“嫦娥一号”上搭载了 30首中国的乐曲,“神舟”飞船上搭载过包括书画、邮票、国旗等在内的大量物品;“嫦娥三号”着陆器开展了月球车全球征名活动 ,并最终获名“玉兔号”。2016年3月8日,国务院批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工局,同意自2016年起,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2016年首个“中国航天日”及2017年第二个“中国航天日”期间,作为我国管理航天活动的政府机构,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航天科普活动。这些活动本身产生的效应,加上新闻媒体对活动的传播,使得公众对我国航天事业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4 结论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2 ]在航天强国建设的过程中,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样重要;而在航天科普的过程中,航天新闻的传播又不可缺席。航天新闻与航天科普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将助推中国航天不断迈上新台阶、创造新辉煌。

参考文献

[1]侯米兰.发展航天科普的建议.科技传播,2015,8(上):144.

[2]新华社.习近平: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勇攀科技高峰 谱写中国航天事业新篇章.http://news.xinhuanet.com/ politics/2016-04/24/c_1118719221.htm.

猜你喜欢
关系
商业保险与信用担保关系问题研究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与整合
新常态下高校会计监督与会计服务关系探究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