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韵律构词法与信息技术术语

2018-01-15 09:31王强
中国科技术语 2017年6期
关键词:简洁性合并形式美

王强

摘 要:以IT术语为语料,考察韵律与句法、形态、语意之间的互动,勾勒IT术语的一般韵律模式,并补充汉语韵律构词法。分析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单音节,即孤立的单音节不构成标准音步或韵律词,而语流或话语中的单音节需要拉长或加空拍,以构成标准音步。双音节仍是基本音步,这是IT术语与普通文体词汇最显著的共性。三音节的IT术语需要考虑部分音译词、缩略词等特殊情况。对四音节和五音节IT术语句法和韵律的描写和分析表明,不管IT术语的句法结构如何,它的韵律结构合并方向应该与句法结构合并方向保持一致,旨在通过韵律反映句法-语义上的差异。对六至九音节IT术语韵律的描写和分析则反映出更多的韵律规律。最后,还对规范IT术语汉译提出了韵律学建议,即忠实为重,韵律为轻,简洁性次之。

关键词:IT术语,标准音步,合并,形式美,变异,简洁性

中图分类号:N04;H01;H083;TP3 文献标识码:A DOI: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6.003

Abstract: Based on IT terms, weexplore interactions between prosody and syntax, morphology and meaning, and outline general prosodic modes of IT terms with an aim to supplementing Chinese prosodic grammar. We propose, with respect to IT terms, that (1) Monosyllables must be dealt with in two separate levels, that is, isolated monosyllables do not constitute standard foot or prosodic word whereas monosyllables in discourse must be extended or added with space to constitute standard foot; (2) Disyllables remain basic foot, that is the most prominent universal feature that IT terms share with words for general purpose; (3) Special cases in prosody of, for example partial transliterations and abbreviations, must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with respect to trisyllables; (4) With respect to fourand fivesyllable IT terms, descriptions and analyses of their syntaxprosody interaction show that no matter what their syntactic structures are, their prosodic structures must be in line with their syntactic structures in order to reflect syntacticsemantic differences by means of prosody; (5) More prosodic rules are shown following the analyses of IT terms composed of six to nine syllables. We also give a hierarchy of priority on translation of English IT ter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sodic grammar, that is, from faithfulness the highest, wellformed prosody the intermediate to simplicity the lowest.

Keywords: IT terms, standard foot, merge, beauty in form, differentiation, simplicity

引 言

信息技术(IT)产业长期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改革开放以来从英语中引入了大量IT术语,见于各种IT专业词典和论著,广为工程师和科学家所接受和使用。从韵律角度看,一方面,我们发现IT术语与普通文体中的词汇存在诸多共性。本文很多例子在现有韵律研究文献中都没有出现,但却符合已经提出的韻律结构,这是韵律普遍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因为韵律是普遍的,是用一个个的音表征的,是抽象的、框架性的。另一方面,我们发现IT术语也有其自身的韵律个性,即某些IT术语不能纳入现有基于普通文体和语域而构建的韵律结构。

IT术语是科技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排除在韵律及韵律构词法研究之外。然而,现有的韵律学及韵律构词理论所考察的语料主要来自普通文体和语域,且大多基于诗歌、散文、小说等,有些还取自文言文,对科技文体尤其是IT术语的韵律研究显得不足。鉴于此,本研究在韵律学及韵律构词理论的框架下研究IT术语。总体研究思路是,首先尽可能穷尽地搜集各种不同韵律结构的、有代表性的IT术语,再考察它们是否符合现有的核心韵律结构,如果符合,则作为材料进一步证实;如果没有被现有的核心韵律结构所涵盖,则尝试概括出新的韵律结构,作为补充。同时,将针对涉及的若干韵律理论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本研究有三个目的:归纳IT术语的音步规则,丰富和发展汉语韵律学及韵律构词理论,并对规范IT术语的汉译提出韵律上的建议,这是对韵律构词理论核心规律的运用,属于应用性的韵律构词学(applied prosodic morphology)。

一 文献回顾

当代韵律学始于利伯曼(Lieberman)[1]、利伯曼与普林斯(Prince)[2],后经塞尔扣克(Selkirk)[3]、内什波尔(Nespor)与沃格尔(Vogel)[4-5]的发展,建立了音系与语法如何交互作用的理论,即韵律音系学,又经冯胜利[6-8]、王洪君[9]、周韧[10]等先生的努力,将韵律与形态、句法、文体等联系起来,研究它们之间的互动,日臻成熟,已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而音步及其规则、韵律词与韵律层级是研究韵律学的重要概念。

1. 音步、韵律词与韵律层级

节律结构中最小的成分是音步[11]2。自从“音步”一词用于讨论普通话节奏以来,对音步的定义一直存在分歧。端木三[12]将轻重拍每交替一次叫一个音步,认为音步和重音是共存的,在音步结构中,重音基本上都在左边,所以汉语用的是左重步。冯胜利[11]40-45,78-80认为,音步是韵律系统中最小的独立单位,一个轻重的组合就是一个音步。在“相对轻重原则”的制约之下,唯一合法的轻重形式是一轻一重。汉语的音步属于音节音步,即以音节为单位组成音步。汉语最小的音步是双音节音步,也就是一个韵律词,既可以是复合词,也可以是短语,其中的两个音节必然一轻一重,如图1所示:

音步不少于两个音节,不大于三个音节。根据韵律词的定义,无论是词还是短语,只要满足两个音节就是韵律词。对于两个音节以上的组合,须遵守单双分枝的重音规则,如图2所示。根据“单轻双重”的原则,双分枝单位C一定重于单分枝单位B。这不仅适用于合成词内部的轻重关系,而且适用于短语内部的句法关系。下文在分析四、五音节内部的韵律和句法结构时,还会用到这种模式。

根据韵律音系学理论[13-14],自然话语可切分为一组有限的、有层级结构的韵律单位,从小到大依次为韵素、音节、音步、韵律词、黏附组、音系短语、语调短语和韵律话语等8个层级,尤其适合于英语。王洪君[9]279从句法韵律的角度将普通话的韵律层级单位分为如下9~10个层级:

话语-语调短语-韵律短语-(韵律类词)-黏附组-韵律词-合音字-韵律字-韵-韵素

相比之下更具有针对性,因为汉语的音节在语法的“语素”这一层级就有了底层的标定,而不是到“词”这一级才进入韵律与语法接面的单位。汉语的“音节”这一级上就涉及儿化等重要的词法合音规则。方框中的单位就是汉语韵律层级中与语法相关的接面单位。“合音字”和“音节-语素”(或称“韵律字”)的关系与“黏附组”和“韵律词”的关系平行:合音字和韵律字的表层单位可以相同(都是一个音节),但底层单位不同,合音字是“韵律字+规则”生成出来的;黏附组与韵律词的表层单位也可以相同,但底层单位不同,黏附组是“韵律词+规则”生成出来的。本研究将涉及韵律字、合音字和韵律词,不涉及其他层。

2. 音步规则

冯胜利[7]90-101[15-16]强调纯韵律系统与纯韵律结构(或音步),提出只有不受语意、句法、语用、语境影响的、纯语音的节律单位、表现纯韵律的音步才叫“自然音步”的观点,把双音节音步和三音节分别称为标准音步和超音步,并归纳出自然音步的六条基本规则和六条举例性的派生规则。王洪君[9]126认为对自然音步的研究有利于找出一个语言单纯的节奏模式,在此基础上再观察节奏与语法语用的关联,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我们也接受这种“纯”“单纯”的提法,这是科学上常见的“理想化”和“抽象化”的做法。韵律也是如此,语言好比没有歌词的音乐,有其自身的节奏和韵律。正如冯先生所指出的,“音步的自然属性,或自然音步,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认识和研究韵律跟其他层面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我们基本上沿用冯先生提出的自然音步及其基本规则和派生规则,然而,只研究自然音步也是不够的,韵律不可避免地与句法、形态、语意等因素互动,犹如自然界铁元素主要是以氧化铁的形式存在,说话人或多或少会受到记忆力、不经意的语病等因素的影响。这些自然音步及韵律与其他因素互动后产生的非自然音步,在IT术语中都有体现。

二 IT术语的一般韵律模式及对汉语韵律构词法核心规律的补充

我们既要揭示汉译后的IT术语的韵律规律,又要与现有的韵律构词理论进行对比,或进行补充,或进行修订。我们将尽可能穷尽性地调查语料,从单音节一直讨论到九音节,重点讨论单、三、四、五音节,以勾勒出IT术语的一般韵律模式,并补充汉语韵律构词法的核心規律。

1. 单音节

汉译后的IT术语单音词的情况比较少,与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双音节音步相比,单音节只能说是弱势音步了。单音词的信息量也小,词类一般为名词,主要是缩写词,如:

柱(支柱)pillar 管(导管)pipe 位(比特)bit

比(比率)ratio 环(环路)loop

也可以是无法缩写、没有可替换形式的词,如:

行line 帧frame 串string 层layer 阈threshold

还可以是单音节形容词或动词,如:

准quasi 宏macro 伪pseudo 去de

按照冯胜利[17]3的分析,音步分单音节的蜕化音步、双音节的标准音步和三音节的超音步三类,并认为蜕化音步一般只能出现在以单音节词为“独立语段”(independent intonational group)的环境中,这时它可以通过“停顿”或“拉长该音节的元音”等手段去满足一个音步。或者像端木三[12,18]指出的,可以加上一个空拍组成一个音步,汉语的“双音节”特征要求,有可能的话应该避免弱音步,因为强音步比弱音步好。照此说来,上面这些单音节词都不构成一个标准音步或韵律词。对此,我们一分为二来看。一方面,孤立地看这些单音节词,它们的确没有也不需要停顿或拉长或加空拍,因为拉长音节在汉语中无法区分意义,不像英语、日语的某些词,它们的音长可以区分意义,如bitbeat、おじさんおじいさん。另一方面,在进入语流后,单音节词通常不会单独出现,而是跟其他词合为一个两音节的单元,比如“一帧”“两行”“数层”,或三音节的单元,如“去静电”,其中“去”后面需要停顿。单音节词出现在话语中时,则需要拉长或加空拍。典型的情况就是问答句中的答句为单音节名词,比如,“这是什么?——帧。”这时的“帧”不仅拖长,而且还带了语调,属于韵律话语。传统的竹板说词里,也通常把单音节拉长,如“山—也清,水—也蓝,人要保护大—自然”,其中的“山”“水”“大”都拉长,甚至可以把原本是双音节的词拆开,再拉长其中的第一个音节,如“人和 家和 物和 邻—居和”,其中“邻居”一词被拆开,“邻”拉长,构成双音节,而“居和”仍是双音节,虽然无实际语义,目的都是为了配合竹板的双音节节奏。单音节词出现在语流中的分布的确不是很自由,只要前面有剩下的单音节,一般都会跟前面的合并到一个音步中去,它们往往只出现在前面没有剩余单音节或是韵律短语的右边界处。

2. 双音节

吕叔湘先生[19]早已注意到,构成标准音步的双音节占明显优势。与普通文体一样,IT术语中双音节是基本音步,双字词占多数,也是构成更大音节的主要组件,这是IT术语与普通文体词汇最显著的共性,正如王洪君[9]131概括的,“二常规、一三可容、四受限”。IT双字词术语组成一个标准音步,中间一般不能有间歇或停顿,如(这一节和下一节,将标明例词的组成词类):

V+N式:放缆cable laying 取码code fetch 布线wire

A+N式:多模/单模multimode/single mode 干线trunk line

N+N式:码距code distance 时隙time slot 载频carrier frequency

没有发现N+V式的双音节IT术语,如不能说“缆放”“码取”。也没有发现N+A式的双音词,不像普通文体中有“草绿”“葱白”的名单形单结构[20],这可以视为IT术语的个性之一。

某些双音节词是由四音节词缩减而来,如:

脉码=脉冲编码pulse code 脉幅=脉冲幅度pulse amplitude

光纤=光学纤维optical fiber

由于这些缩减而来的双音节词大都已经熟语化,因此我们同样将它们视为像“布线”一样非缩减而来的普通双音节词,即中间没有间歇或停顿。但是,如果把这些缩减双音节词当作成分去构成更多音节的词时,我们认为有必要在该缩减双音节词内部设置一个间歇,以表示它是缩减而来,这样也有利于理解其语义。从下一节开始可以看到。

3. 三音节

从三音节开始,讨论需要用到韵律语法研究中常用的“+”“#”和“/”符号,带“+”的表示句法或词法结构,“#”和“/”用于描写音串的节律格式,其中“#”表示明显停顿,“/”表示短暂间歇。

按照冯胜利[6][7]100-101的观点,三音节组成一个独立的音步,即超音步,分为[2+1]和[1+2]等两种模式。我们发现,三音节的IT术语大部分是[2+1]的結构,其中2所在的音节可以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充当,1所在的音节通常由名词充当,如:

V+N式:调用区call area 接入点access point

A+N式:中央站central office 相邻区adjacent region 有限元finite element

N+N式:天线阵aerial array 线路卡line card光子流photon current

[1+2]的结构也有这三种格式,如:

V+N式:去嵌入deembedding 去静电destaticization

A+N式:隐函数implicit function 邻信道adjacent channel 巨脉冲giant pulse

N+N式:子节点child node 零输入zero input

IT术语中有一类从科学家或工程师的名字音译而来的三音节词,可以视为[3]的整体结构,内部不可再分,如:

迈斯纳效应Meissner effect 肖特基势垒Schottky barrier

其中,A+N式的三音节IT术语最为普遍。在普通文体中,根据张国宪[20-21]的考察,这种形双名单、形单名双的结构总体上属于自由组配,具体地说,单音节形容词对名词的音节选择自由,而双音节形容词只对后现名词选择自由。但是,我们发现,同样属于双音节形容词后加名词的“光荣家”却不合法,要改成“光荣之家”才合法,因此,双音节形容词对后现名词选择并不自由。端木三[22]分析认为形容词+名词作为复合词从语法上来说都不好,主要是因为不符合他的辅重原则,举的例子是“宽大房”。虽然“宽大房”伸缩之后变成“宽大房间”也不大合适,只有变成“大房间”才合适。IT术语中就无此限制,“相邻区”变成“相邻地区”同样合适,而变成“邻地区”却不合语感。

再来看N+N式的三音节IT术语。冯胜利[15]和端木三[12]都认为“煤商店”等N+N式的[1+2]一般不好,是因为有可替换的更符合节律的说法,如“煤炭店”“煤店”,而同样属于N+N式的[1+2]的“书呆子”“纸老虎”却很好。上面的“子节点”“零输入”都表明,IT术语中N+N式的[1+2]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因为没有其他可替换的说法。总体上,科技文体应该比口语的定中式[1+2]更多,因为科技文体的类前缀比口语多,这是韵律句法理论预测的结果,再比如“超-”“准-”“反-”等[23]。不过也有不少进入口语了,比如“准妈妈”“零起点”。

对于三音节词,还需要考虑三种特殊情况。第一种,部分音译词。如流明计lumeter,音译只涉及前面两个音节,可以视为[2#1]的结构,与[1#2]的新泽西New Jersey有些类似,而不是单个的三音节[3]结构。

第二种,缩略词或简称词。如负频移negative frequency shift,虽然“频移”是“频率移动”的简称,但“负频移”仍可以归为[1+2]结构,这是句法构成。按照上文的观点,从韵律上看,“频”与“移”之间有短暂的间歇,没有明显的停顿,因此可以刻画成[1#1/1]结构。类似的还有如下:

频偏计frequency deviation meter 呼损率call congestion ratio 荷质比charge mass ratio

都可以归为[2+1]的句法结构,韵律上当属于[1/1#1]结构,虽然原文都是三个英文单词,但译文不能读成中间有明显停顿的[1#1#1]①。

如果三音节词是从三个双音节词缩减而来或由三个单音节词构成,如下文将要讲到的“光空分”“电-力-声”,则其韵律结构应该为[1/1/1],但这种三音节词一般不单独出现,而是作为修饰语构成多音节词,如“光空分复用”。

第三种,单一缩略词与共同缩略词的对比。如载波群carrier group和载频carrier frequency都可以说,不能说“载波频”,但可以说载波频偏carrier frequency offset。我们认为,这首先要看原词有没有缩略形式,“群”不是缩略而来,而“频”是“频率”缩略而来,因此,“载波群”可以说,而“载波频”不能说②。其次,要看原词后面有没有其他音节成分,“载波频”后面没有其他成分,因此不能把“频率”缩略成“频”,即单一缩略词不能说,但是“载波频偏”中“频”后面还有其他成分,因此“频率”和“偏移”同时缩略,即共同缩略词可以说,而不能只缩略其中一个,如不能说“频率偏”“频偏移”。

4. 四、五音节

这两类音节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所以放在同一节讨论。关于四音节,冯胜利[7]90认为有[2+2]、[1+3]、[3+1]等三种格式,IT术语也有冯胜利[17]62所指的这些标准形式或典型式,但同时发现各自还有变体,它们是典型式中某个音节内部间歇的再分,因此下面分典型式和变体式讨论。

[2+2]格式:

典型式[2#2]:传播时延propagation delay 数据链路data link

变体式[1/1#2]:空分复用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漏-源电流drainsource current 峰-峰幅度peaktopeak amplitude

与第3节对“负频移”“荷质比”等的讨论一样,这里的“空分”“漏-源”“峰-峰”也属于第2节所指的情况,即缩减双音节词当作成分去构成多音节词时,有必要在该缩减双音节词内部设置一个短暂间歇。

[1+3]格式:

典型式[1#3]:主地球站primary earth station 高优先级high priority

变体式[1#2/1]:磁放大器magnetic amplifier 光扫描仪optical scanner 电编码机electric coding machine

這种变体式[1#2/1]中,首音节通常是“磁”“光”“电”等词,末音节通常是“器”“仪”“机”等词,两者中间一般是双音节动词,如“扫描”。动词性成分做定语一般要紧靠它所修饰的中心语,否则将改变其句法身份[21,24],如“扫描”要紧靠中心语“仪”,这也是一条普遍规律。

[3+1]格式:

典型式[3#1]:理想化值idealized value 加速度计accelerometer

变体式[1/2#1]:无编号帧unnumbered frame

多阴极管multicathode tube 低阻抗铃lower impedance ringer 双差错率doubleerror rate 只接收站receiveonly station 全光组网alloptical networking 不恢复率nonrecovery rate 减反射膜antireflective coating

这类变体式[1/2#1]的韵律结构类似于赵元任先生举的“[[无[肺病]]牛]”的例子[7]101。我们对比以上两类变体式[1#2/1]和[1/2#1],发现它们差异比较大且容易混淆,下面以“磁放大器”和“无编号帧”为例,用图3、4将两者的结构区分开来:

显然,从合并角度看,“磁放大器”的句法结构和韵律结构采用的都是左向合并,而“无编号帧”的句法结构和韵律结构采用的都是右向合并。

有趣的是,我们在语料中发现同样是“光+V+器”结构,其中的“光+V”可以呈现两种不同的句法关系,分类列出如下:

宾动:光调制器photo modulator

状动:光存储器optical memory 磁放大器magnetic amplifier

其中,光调制器是用于调控输出光的折射率、吸收率、振幅或相位的器件,显然,“光”与“调制”构成宾动关系。相比之下,光存储器不是用于存储光的,而是通过光学的方法读写数据的器件,因而“光”与“存储”构成状动关系。从句法-语义上看,动词V与作宾语的“光”的关系比动词V与作状语的“光”的关系要紧密一些,简言之,宾动关系比状动关系更紧密。所以,它们的句法结构应该不同,韵律结构也相应地不同,分类见表1。

我们提倡,不管IT术语的句法结构如何,它的韵律结构合并方向应该与句法结构合并方向保持一致,旨在通过韵律反映句法-语义上的差异,这是术语的严谨性、准确性所要求的。如果不按照这种一致性来确定韵律结构的话,就会产生歧义,把宾动关系读成状动关系或相反,都会导致术语交流障碍,犹如把“[[无[肺病]]牛]”读成“[[无肺][病牛]]”一样,或者像下文把[1/1#3]格式的“数-模转换器”读成[2#3]一样。这可以视为句法与韵律联动的佐证,也证明了周韧[10]178的结论,即韵律、句法和语义三者之间是相互牵制的,句法层次划分和韵律节奏划分应该尽量一致。

关于五音节,冯胜利[7]91认为有[2+3]和[3+2]两种格式。与上文讨论四音节“光+V+器”类似,我们也把五音节变体式内部前四个音节之间的句法关系分类列出。

[2+3]格式:

典型式[2#3]:单相变压器singlephase transformer 平板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

变体式[2#2/1]:

宾动:呼叫分析器call analyzer 音量指示器volume indicator

状动:雷达瞄准器radar sight

并列:调制解调器modulatordemodulator 调制倍频器modulator multiplier 三极-六级管triodehexode 记发发码器register sender

与四音节的“光+V+器”相比,这里五音节的前四个音节之间多了一种并列的句法关系,而且很特殊,因为它其实是两个词的缩写,如“调制解调器”是“调制器-解调器”的缩写,也可以直接以六音节形式出现,如选择器-抑制器selectorrejector(等同于选择-抑制器)。与上文的四音节及下文的[1/2#2]变体式对比,还可以发现前四个音节之间呈并列关系只能在这里的[2#2/1]变体式中出现。

变体式[1/1#3]:扇出缓冲器fan out buffer 带通滤波器band pass filter 声光激光器acousticoptic laser 峰-峰电压值peaktopeak voltage 数-模转换器DA converter

与上文四音节变体式[1/1#2]类似,这里的间歇也是必要的,尤其以“数-模”中的间歇最典型,因为把间歇读出来,才能表示是“数字-模拟”的意义,如果读得过快,就会让听者误以为是“数学建模”的简称,而实际上没有那样的转换器。

[3+2]格式:

典型式[3#2]:丹聂耳电池Daniel cell 达林顿电路Darlington circuit 便携式终端handheld terminal 格式化软盘format diskette

变体式[1/2#2]:

宾动:声吸收系数acoustic absorption coefficient帧删除速率frame erasure rate

动宾:查捣乱设备malicious call equipment

状动:互测试时间inter test time

偏正:低电感电缆lowinductance cable 无失真传输distortionless transmission

与上文[2#2/1]变体式对比,这种[1/2#2]变体式中前三个音节之间的句法关系少了并列,但多了动宾和偏正两种关系。

变体式[1/1/1#2]:光空分复用optical 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 合-合-断触点makemakebreak contact 电-力-声类比electromechanicalacoustic analogy

除[2+3]和[3+2]两种格式外,IT术语中还有[1+4]和[4+1]两种格式,它们的节律各自都只有一种,如下:

[1+4]格式([1#2/2]):长错误间隔long error gap 大转报中心major relay center 低功率损耗low power consumption

[4+1]格式([1/3#1]):高电导率铜highconductivity copper

纵观这些格式,我们发现[1#2/2]和[1/2#2]之间的差别非常微妙。从韵律上看,低#功率/损耗low power consumption中的“低”后面必须要停顿,与低/电感#电缆lowinductance cable的节奏显然不同。从语义上看,前者的“低”修饰“损耗”,后者的“低”修饰“电感”。这可以通过添加“的”字来验证,“低功率损耗”可以改写成“低的功率损耗”,而不能是“低功率的损耗”,相比之下,“低电感电缆”可以改写成“低电感的电缆”,而不能是“低的电感电缆”。其实,英文原文中小小的连字符已经暗示了我们,low power当中没有连字符,而lowinductance当中有,说的就是它们之间的语义亲密度。和上文的四音节类似,虽然音节数相同,但实际上内部结构不同。可以看出,节奏上的停顿、语义上的修饰及结构上的层级关系三者整齐对应,下面用图5、6进一步对比:

結合上文对[1#2/1]和[1/2#1]式的分析与这里对[1#2/2]和[1/2#2]式的分析,不难发现左向合并的[1#2/2]式的韵律结构与句法结构是一致的,右向合并的[1/2#2]式的韵律结构与句法结构也是一致的,这说明四音节的结论也适用于五音节。从韵律上讲,左向句法合并中通常是在单音节(通常就是第一个音节)后有明显停顿,右向句法合并中通常是最后一个双音节前有明显停顿,其余音节之间只存在短暂间歇。图5中,“低”“功率”是并列的两个定语,分别限定“损耗”的不同方面,这样“低”之后的节奏跟“功率”之后的节奏间隙应该一样,而“低”的音节要拖长,才能达到与“功率”一样的节奏间隙,这是由于单音节“低”没有与“功率”合并所致。相比之下,图6中,“低”只是“电感”的定语,“电缆”只有一个定语“低电感”,可以说“低”是定语的定语。这样,“低”之后的节奏间隙要比“电缆”之后的节奏间隙小,这是由于“低”与“电感”合并所致。一个规律是,一个韵律单元中的音节越多,每个音节就越短。这也再次证明,节奏间隙与合并层次,或曰韵律与形态词法之间密切互动。

从句法上讲,中心语都位于末尾的单、双音节词上,而且左向句法合并中的第一个词,如图3、5中的“磁”“低”,与右向句法合并中的最后一个词,如图4、6中的“帧”“电缆”,是整个复合词的不对称成分统制者(asymmetric ccommander),而其余的就是被成分统制者(ccommandee)。而且,不对称成分统制者的前或后必然有明显停顿,被成分统制者的内部必然有短暂间歇,这些都反映了三音节以上的多音节复合词内部的句法和韵律结构的互动。成分统制是一种基本的句法关系,张洪明[25]曾经从c-统制(即成分统制)视角探讨在形态句法层面语法或韵律结构对语音的制约方式,这说明句法工具同样适合于构词形态和韵律研究。

从词法上讲,这两例的构词过程已经如图5、6结束,但从韵律音系上讲,动态划分音步分为三个步骤[9]135[26,27],即直接成分步(IC)、双拍步(DM)和超音步(f)。严格说来,图5、6只完成了直接成分步,即连接直接成分的两个音节成两拍步。这两例都不涉及DM的问题,因为除了IC步之外,没有出现接续的两个或更多个单音节,这两例都是只剩下一个单音节,于是直接进入f的组织。图6中的“低”修饰“电感”,是第二层的直接成分,也是顺向的分支,按照石基琳[26]的观点,“低电感”合并为一个超音步。董秀芳[27]的方案是套合结构相同的单音节归并,而“电感”整体是名性结构,“低电感”整体仍然是名性结构,所以也要归并为一个音步。图5中的“低”修饰“功率损耗”,在第二层上“低”与“功率”并没有直接成分关系。但是,按照石基琳[26]的观点,“低”与“功率”仍然是顺向分支关系,即损耗-功率损耗-低功率损耗,所以“低”还是可以与“功率”归并。这进一步证明,语法结构为韵律结构的构建和组织提供操作基础,同时韵律层面根据节律参数,参考相应语言中词汇成分的音节长度等信息进行调整,最终生成语句的韵律结构[9]271[28-29]。

上文最后一个[1/3#1]例子“高电导率铜”也甚为蹊跷,从结构上看,从最里面的“电导率”到最外面的“铜”,“电导”先和“率”合并,再合并“高”,最后合并“铜”,合并的方向依次是右-左-右,这种嵌套的合并顺序或语法结构在复合词中比较少见,但是按照[1 3 1]的节律念起来还是觉得挺顺的。上文认为该词的节律是[1/3#1],但笔者对此做了小范围的语感调查之后,发现有受试觉得好像“高”后面的间隙反而比“铜”前面的间隙要大一些,即认为该词的节律是[1#3/1]。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受到了“高电导率”节律的影响,“高电导率”的节律应为[1#3],即修饰语“高”之后有明显停顿,和“铜”合并后,误以为“高电导率”的节律[1#3]仍保持不变。然而,这种间隙前大后小的读法无法说明其语义,因为不能理解成“高的电导率铜”。事实上,在“高电导率铜”中,整个“高电导率”充当修饰语,其内部“高”后面原有的停顿变得不再明显,根本原因仍在于上文提到的一个规律,即一个韵律单元中的音节越多,每个音节就越短,体现在这里就是“高”后面由明显停顿#变成短暂间歇/。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中心语“铜”前面有明显停顿。这里也体现了成分如何组织节律单元,根据初敏等[29]的分析,主要取决于它与左右邻近成分间语法关系疏密程度的比较及各自的长度,一般需要符合“二常规、一三可容、四受限”的长度约束条件。

同时,我们也发现少数词条明显有悖于语感,如测辐射热器bolometer、输入出接口input/output interface,它们不属于上述任何一种格式,因此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也就是说,不把它们纳入一般韵律结构中,建议修改为更符合韵律语感的“辐射热测量器”“输入输出接口”。按照王洪君[30]有关汉语多音节名性复合词词法成分序列的研究,具体分析来讲,测辐射热器的功用是“测量”,“热”是功用的方式(或者是介质),“辐射”是测量的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功用(动词性)是应该最靠近中心语的。根据裴雨来等[31]基于大数据所做的统计,双音节动词(如这里的“测量”)靠近中心语是非常强的规律,几乎没有例外。“单音节及物动词+单音节名词中心语”不是一个可以自由造词的结构,一般只用于凝固化的词汇中(如“砍刀”等),而“测辐射热器”的主干“测-器”就违反了这个条件。关于韵律影响此类汉语含动复合词的生成,还可以参阅裴雨来、邱金萍[32]的系统研究。北大计算语言所刘扬的研究也证明,“双音功用+单音节名词性中心语”数量庞大,是汉语中最为能产的构词模式③。而且,功用的对象应该放在动词性音步的前面,即“辐射热”或“热”应位于“测量”的前面,而不能像“测辐射热器”那样位于“测量”的后面。方式类似状语,须靠近动词,且用单音节挺好,即“热”须像在“辐射热测量器”中紧挨“测量”,而不能像在“测辐射熱器”中和“测”被隔开。同理,上文提到的述宾表达式“查捣乱设备”更适合说成“捣乱检查设备”。虽然绝大部分[1+2]动宾都可以成立[33],但这里的“查捣乱”不同于普通文体中的“修公路、读报纸”,因为“查捣乱”中的“捣乱”本身不是十足的名词,而是由动词“捣乱”转类而来。再把“查捣乱”放到更大的音节表达式中,就更显得不合语感,而“修公路”“读报纸”一般不会放到更大的音节表达式中,比如“修公路规章”“读报纸器”,说成“公路修筑规章”“报纸阅读器”就比较好。“输入出接口”不合法的原因则不同,它的词序已经是对的,只是由于“输入输出”不能缩略为“输入出”,不像“中学小学教师”可以缩略为“中小学教师”,原因在于“输入出”中“入出”与“输”左向合并,而“中小学”中“中小”与“学”右向合并,语法限制前者,允准后者。当然,“输入输出接口”优于“输入出接口”,也体现了四音节优于三音节的韵律特征。

5. 六至九音节

现有韵律构词学一般只讨论到七音节为止,但是针对IT术语的特征,有必要继续讨论八、九音节的韵律特征,这涵盖了绝大多数的IT术语。之所以有必要,其一是因为这两种韵律在IT术语中的确存在,而且整体比例还比较大,与其他科技文体类似,术语修饰语比较多,导致音节数比较多;其二是有助于更准确地归纳出单、双、三音节的排列规律及其他更多的规律,将于下节概括。六至九音节的句法结构和韵律结构比较复杂,见表2。

总体上看,以单、双、三音节为基本元素,构词的结果基本上符合排列组合的规律,我们搜集的IT术语语料中各种韵律格式基本上都有。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变体式在种类和数量上都多于典型式,之所以把少数派还称为典型式,是沿用基于普通文体的韵律结构,同时也说明IT文体的特殊性或个性,而这种特殊性必须纳入普遍性或共性当中去统一考察,才能达到普通韵律构词学的研究目标。

6. 进一步的概括

至此,我们已对IT术语的一般韵律模式分音节进行了归纳,发现工程实际中多音节词的韵律格式繁多,不仅有基于普通文体的已有韵律结构,也发现了一些新的韵律结构。下面进一步概括出IT术语更多的韵律规律,也是对普通韵律学的补充。

第一,音节分布的相对任意性。单、双、三音节都可以位于词首、中、尾的任何位置,并没有严格限制。三音节以上的奇数字串中一定会出现三音节音步,偶数字串中可以出现三音节音步,这是无意义的纯韵律结构的内在规则。有些句法模式和韵律模式,如[1+1+1+1]、[2+1+1]、[1+3+3+1],缺乏“无意音节串”的韵律证据,在理论上不可行,在IT术语中也是没有的,至少在我们搜集的语料中没有发现。可见,IT术语比较特殊,因为音节的分布虽然是任意的,但也有严格的限制,如单音节可以连续出现三次,但不能连续出现四次,而双音节却可以连续出现四次等。

第二,音步排列的形式美。在美学中[34]176-185[35]159-171,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审美价值形式,指存在于自然、社会以及艺术、科学领域中审美客体形式因素及其有规律的组合,即一定色彩、线条、形状、声音、节奏、旋律的组合安排等。构成形式美的重要规律包括整齐一律、对称均衡、调和对比、匀称比例、节奏韵律、多样统一(即和谐)等。在IT术语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这些规律全都存在,[3#3]、[3#3#3]、[2#2#2#2]体现的是整齐美——像列队一样,都是清一色的三或双音节;[4#2#3]与[3#2#4]、[2#2#3/1]与[1/3#2#2]体现的是对称美——[4]音节与[3]音节交换位置,[3/1]与[1/3]镜像,再与[2#2]对调;[2#2#2#3]、[2#2#3#2]、[2#3#2#2]、[3#2#2#2]体现的是调和美(或顺序美),也是一种比例美——[3]音节占这些九音节的三分之一,从最末依次滑向最前,层次变化非常清晰;如此众多的典型式和变体式韵律模式体现的就是多样美,同时也是韵律模式这个整体的多样性,因而是多样的统一,非常和谐。当然,节奏韵律规律自然也在其中,而且美学上在讨论节奏韵律时通常与宇宙相提并论,如郭沫若[36]229曾说“本来宇宙间的事物没有一样是没有节奏的”,本师赵彦春先生[37]也曾提出“音律——与宇宙同构”的观点。归根结底,语言是艺术,也是科学;属于自然科学,也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使得形式美的规律同样适用于IT术语的韵律。

第三,相同音节出现的连续性。以九音节为限,每类音节连续出现的最高次数见表3。

可见,连续的单音节只能出现在词首,不能出现在词尾,而连续的双音节和三音节则没有这种限制,可以出现在词首或词尾。而且,连续的单音节一般不能独立成词,而要与双音节或三音节共同组词。另外,这种最高连续次数也表现了匀称比例美,类似于绘画中“增之一分则太长”的要求,超出之后,就会比例失调,体现在韵律上就不合语感。

第四,模式的变异和音节的变异。模式的变异指同一个句法模式下节律模式的变异。从上文可以看出,四至七音节词的这种模式变异比较明显,同一个句法模式下有多個节律模式,包括典型式和变体式,而八、九音节词的这种模式的变异不明显,一个句法模式基本上对应于一个节律模式。音节的变异指多音节的变异呈现有限可能性和梯度(或层级)性。如[5+2]格式中的[5]可以变异成[2/3]和[1/4]两种,而[1/4]中的四音节可以继续变异成[2/2]和[3/1]两种,这既是可能性,但也是有限的。同时,变异的梯度一般最多为两级,到了[2/2]和[3/1]之后就不能再变异了。

纵观IT术语的韵律,我们清晰地看到,一方面,作为汉语大家族的一分子,IT术语有汉语韵律的某些共性;另一方面,作为科技文体的典型代表,IT术语有其韵律个性。

三 翻译标准、韵律规则和简洁性三者之间的互动——对规范IT术语汉译的韵律学建议

由于本研究的语料大都选自英汉词典,得出的韵律规则也是基于这些翻译后的语料。我们发现,这些语料中的大多数词条符合基于普通文体得出的韵律规则,但也有一些词条不符合。鉴于有这些不符合项,我们认为有必要研究翻译标准与韵律规则在确定词条时的优先级。而且,术语翻译离不开韵律,因为在保证忠实的前提下,也要尽可能通顺,符合汉语的韵律特征。其中必然还涉及简洁性的问题,简洁性是翻译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时也会影响韵律。这一节讨论在确定词条时这三者之间的优先级。

第一,在不漏译和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能够简写成双音节(由四音节简写而成)或单音节(由双或三音节简写而成)的,就尽量简写,因为已经符合翻译标准和韵律规则,如:

内(部)损(耗)internal loss (可)动(线)圈movable coil

开(放式)波导open waveguide 漏(泄)电流leakage current

相(位)速(度)调制phase velocity modulation

但尽量不要简写成三音节,因为没有双音节那样基本,如:

相变(vs. ?相转变)phase transition 净荷失配(vs. ?净负荷失配)pay load mismatch

逆流继电器/反向电流继电器(vs. ?逆电流继电器)reversecurrent relay

要特别强调,不能为盲目追求双音节而违反翻译标准或产生歧义。在搜集的语料中,我们发现过压保护器over voltage protector与过电压继电器overvoltage relay、无压保护novoltage protection与无电压继电器novoltage relay中的“过压”与“过电压”并存、“无压”与“无电压”并存。根据上文的研究,建议统一为“过电压”“无电压”,一来是由于单独说“压”可能会误解为“压力”,而原文都是指电压;二来要考虑到与过电流保护器over current protector一致,不能说“过流保护器”。炭精式话筒(vs.*炭精话筒)carbon microphone、预分配多址(vs. *预分多址)preassigned multiple access等也属于这种情况。

原文某些关键词具有多义性,译文也要考虑到,同样不能为盲目追求双音节而忽视,如group link要译成“基群链路”,而group velocity要译成“群速度”,而不能是“基群速度”。edge sharpness要译成“边缘锐度”,而edge sequence要译成“边序列”,而不能是“边缘序列”。其中的group和edge都有不同的指称,不能一概处理为双音节。

还有两种情况需要区别对待。一种情况是,如果类似的单音节或三音节词已大量存在,那么对新出现词条的处理应遵循已有的惯常说法,即依旧采用单音节或三音节,而不必有意迎合双音节,如“白电平”“白噪声”之类的词条已大量存在,所以white balance要译成“白平衡”,而不是“白色平衡”。另一种情况是,确实无法简写成双音节的,则维持超音步译法,如零输入zero input、纵向场longitudinal field、群时延group delay;或者双音节明显啰唆的,则维持单音节译法,如纵列编码器column decoder中的“纵列”明显啰唆,因为所有的列都是纵的,建议改为“列编码器”,这样还可以与列驱动器column driver等其他词条保持一致。

对于现有词典中双三音节或简繁两式并存的情况,有必要在今后的翻译实践中统一它们的韵律模式,如多址呼叫multiaddress call与多地址指令multiaddress instruction中的“多址”与“多地址”并存,建议统一为“多址”。永久虚电路permanent virtual circuit、专用虚通道private virtual channel与固定虚拟链接permanent virtual connection中的“虚”与“虚拟”并存,建议统一为“虚”。然而,如果“虚拟”后面还有其他形容词,则不宜简写为“虚”,如虚拟专用局域网业务virtual private LAN service(vs. *虚专用局域网业务),这也说明简写受分布的制约,也即韵律受句法的制约。

第二,如果不存在前一条所述的简繁并存的情况,但是现有译文的音节数明显多余,则建议今后改用更简洁的行业惯用语译文,如将定相器件phasing device 改为定相器、抽象级别abstraction levels改为抽象级、吉赫兹Gigahertz 改为吉赫(就像“千赫”“兆赫”一样)。

第三,当音节较少时,译文一般比较完整,不缩写,但是如果把它用于造更多音节的词时,则需要简化一部分,如“负栅极”简化成“负栅”、“负频率”简化成“负频”、“实际”简化成“实”等,目的是防止译文过长,此时的韵律自然也变了,如:

负栅极negative grid——负栅偏压negative grid bias

负频率negative frequency——负频移negative frequency shift

实际存储器real storage——实存储器管理程序real storage management

第四,基于第3节的观点,如果有两个或以上双音节需要缩略,则要么都缩略,要么都不缩略,而不允许只缩略其中一个,否则就会违反韵律规则,如negative frequency shift可译成“负频率移动”或“负频移”,但不能译成“负频率移”。同时,基于第6节的概括,译文中双音节缩略成单音节的连续次数一般不能超过3个,如(缩略部分用着重号标出):

光空间开关optical space switch(1个) 负频移negative frequency shift(2个)

释抑suppression releasing(2个) 光空分复用optical 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3个)

第五,在口头语中,要注意停顿和间歇,以反映不同的修饰关系和意义。如准#实时quasireal time、准带#线mircostrip line。音节数相同的两个词,韵律模式可以不同。一个术语通常只有一种读法,停顿和间歇不容许随意改动,归根结底是由于翻译须遵循忠实的原则,翻译主要是意义的翻译,而韵律可以体现、区别意义。

总起来看,翻译标准是首先需要满足的,但是韵律规则有时也是不可忽视的。IT术语汉译时,必须综合考虑翻译标准、韵律规则和简洁性。翻译标准和韵律规则孰更优先?我们的回答是:在忠实阶段,注重翻译,考虑行业惯用语,不顾及韵律;在通顺阶段,就要顾及韵律。一方面,我们不能无视词典已收录、广为使用的汉译词汇,不能削词典汉译词汇的“足”来适韵律构词法的“履”。另一方面,不能接受词典中部分机械式、明显不符合汉语普遍韵律模式的汉译词汇。两方面必须兼顾,尽可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在满足翻译标准和韵律规则之后,再使术语尽量简洁。这就是三者之间的互动,简言之,就是忠实为重,韵律为轻,简洁性次之。

四 结 语

本研究基于真实词典语料,调查了IT术语从单音节到九音节的韵律模式,讨论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作为韵律单位的单音节,双音节仍是基本音步。对于三音节词,还需要考虑部分音译词、缩略词或简称词、单一缩略词与共同缩略词等特殊情况。分析了四、五音节中内部丰富的句法关系,以及韵律结构与句法关系或结构的一致性,并引入“不对称成分统制”概念研究多音节复合词的内部结构。揭示了IT术语的若干个性以及与普通文体词汇之间的若干共性,并就韵律音系学的若干问题提出了我们的看法。最后概括了音步排列的形式美、每类音节连续出现的最高次数等更多的韵律规律。基于上述研究,还探讨了翻译标准、韵律规则和简洁性三者之间的互动,为IT术语汉译提出了若干韵律学建议。所有这些对韵律构词学、词典编纂和翻译实践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IT术语中还有很多包含希腊字母、英文字母和数字的词条,如“T8STr系统”“TO5型管壳”“YΔ起动开关”“5号A电缆膏”“Lotus 123软件”等,它们的音节数如何确定,韵律模式又是怎样的?目前,这些国外字母、数字的读法还没有独立成形,因此韵律语法理论和其他理论可以对此做研究性的预测,作为今后的一个研究课题。

注释

① 显然,“频偏计”和“呼损率”都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偏正结构,因此,不同于“工农兵”“福禄寿”“老中青”等单音节并列结构。一个共同点是,可以说“频偏”“呼损”,但不能说“偏计”“损率”,这说明[1+1+1]格式归根结底仍归属于[2+1]或[1+2]的结构。但是,普通文体中可以说“工农”“福禄”“福寿”,不能说“农兵”“禄寿”,原因还有待研究。

② 普通文体中,同样由两个名词组成的[1 2]结构,“表工厂”这样的结构不好,而“系主任”这样的结构却很好,端木三[22]分析,“(手)表”和“(工)厂”的长度都有弹性,可以调节,所以应该选最好的长度搭配,即[2 2]、[21]或[1 1]。而“系”和“主任”的长度没有弹性,“系”只有单音节,“主任”只有双音节,所以长度没有选择,只好用[1 2]。IT术语也有这个特征,可以视为韵律构词法的一条普遍规则。

③ 刘扬的观点来自王洪君老师与他的个人交流。感谢王洪君老师提供这些信息,也对刘扬老师致谢。

语料来源

《英汉电信词典》[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1.

《邮电通信名词解释》[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

电气通信关系技术用语标准化委员会编,裘古庵等译. 《电信技术标准用语辞典》[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1.

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 《汉英电子技术词汇》[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7.

西安交通大学《英汉电工电子技术词典》编写组. 《英汉电工电子技术词典》[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新英汉电信及网络辞典》编委会. 《新英汉电信及网络辞典》[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程清源. 《新編英汉双向计算机缩略语词典》[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冯佩珍. 《英汉现代通信技术缩略语词典》[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李进良、倪健中、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 《信息网络辞典》[M].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李瑞成、李海滨. 《英汉电子技术缩略语新词典》[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89.

李元密、李梅、李谨志. 《英汉电子和通信产业缩略语词典》[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梁庆梓、梁坚. 《英汉电子产品及电路词典》[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林幼槐. 《信息通信英语缩略语释义词典》[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王汝涛. 《英汉双向计算机词典》[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魏宝林. 《英汉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词典》[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翁瑞琪. 《英汉电子与通信简明词典》[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9.

张钹. 《英汉多媒体技术词典》[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朱三元. 《英汉计算机综合词典》[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左建国、李立峰、王鹏. 《电磁频谱管理英汉专业词典》[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参考文献

[1] Lieberman M.The Intonation System of English[D].Cambridge, MA.:MIT,1975.

[2] Lieberman M,Prince A.On Stress and Linguistic Rhythm[J].Linguistic Inquiry,1977(8):249-336.

[3] Selkirk E.Phonology and Syntax:The Relation between Sound and Structure[M].Cambridge, MA:The MIT Press,1984.

[4] Nespor M,Vogel I.Prosodic Phonology[M].Dordrecht:Foris,1986.

[5] Nespor M,Vogel I.Prosodic Phonology:With a New Foreword[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7.

[6] Feng S L.Prosodic Structure and Prosodically Constrained Syntax in Chinese[D].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1995.

[7] 冯胜利.汉语韵律句法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 冯胜利.汉语韵律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 王洪君.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M].增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0] 周韧.现代汉语韵律与语法的互动关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11] Hayes B.Metrical Stress Theory:Principles and Case Studie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2] 端木三.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J].中国语文,1999(4):246-254.

[13] Zhang H M.Topics in Chinese phrasal phonology[D].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1992.

[14] 张洪明.韵律音系学与汉语韵律研究中的若干问题[J].当代语言学,2014(3):303-327.

[15] 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1):40-47.

[16] 冯胜利.北京话是一个重音语言[J].语言科学,2016(5):449-473.

[17] 冯胜利.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M].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8] Duanmu S.The Phonology of Standard Chines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9] 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J].中国语文,1963(6):483-495.

[20] 张国宪.形名组合的韵律组配模式及其韵律的语言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1):35-52.

[21] 张国宪.单双音节形容词的选择性差异[J].汉语学习,1996(3):3-9.

[22] 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0(4):203-209.

[23] 王洪君,富丽.试论现代汉语的类词缀[J].语言科学,2005(5):3-17.

[24] 张国宪.单双音节动作动词功能差异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學,1989.

[25] 张洪明.形态句法研究的c-统制视角[J].方言,2008(4):289-302.

[26] Shih C.The Prosodic Domain of Tone Sandhi in Chinese[D].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1986.

[27] 董秀芳.音步模式与句法结构的关系[J].语言学论丛,2003(27):353-368.

[28] 王洪君.普通话中节律边界与节律模式、语法、语用的关联[J].语言学论丛,2002(26):279-300.

[29] 初敏,王韫佳,包明真.普通话节律组织中的局部语法约束和长度约束[J].语言学论丛,2004(30):129-146.

[30] 王洪君.多音节名性复合词的词法结构与节律结构再探——以“纸张粉碎机”、“碎纸机”为例[R].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4.

[31] 裴雨来,邱金萍,王洪君,等.基于词类序列的汉语语句韵律结构预测.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1):1339-1343.

[32] 裴雨来,邱金萍.韵律影响汉语含动复合词生成研究[J].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015,43(2):586-604.

[33] Lu B F,Duanmu S. A case study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rhythm and syntax in Chinese[R].Paper presented at the Third North America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istics,May 3-5,1991,Ithaca.

[34] 杨恩寰.美学引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35]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M].新排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6] 郭沫若.文艺论集[M].上海:光华书局,1925.

[37] 赵彦春.音律——与宇宙同构[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5):66-68.

猜你喜欢
简洁性合并形式美
基于贪心嵌入的几何路由可扩展问题研究
医院“两办”合署办公后办公室工作的思考
集团企业合并报表的编制质量以及改进方法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基于ISODATA算法的草莓图像分割
包装设计中字体的形式美研究
追寻音乐本色,让活动趋向有效
浅析诗词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
锦州店铺以及街(路)命名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分析
网络语言的构成特征及其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