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 生生不息

2018-01-15 21:52赵桃
青年与社会 2017年35期
关键词:迪庆傣族普洱

赵桃

《傣族“剪纸”》是普洱市2005年9月公布的491项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的传统美术项目,流传地域为孟连县傣族聚居区。

傣族剪纸最早起源于傣族祭祀仪式所用的纸人纸马,后来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充实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傣族剪纸除传统意义上的剪纸制品外,还包含布剪和金属剪制品,其主要制品有“扎”、“董”、“佛幡”、“吊幢”、“板”等。常见的剪纸图案包括佛像、奘房、佛塔、孔雀、大象、花、花瓶等。

傣族剪纸构图大气丰满,造型浑厚简约,图案匀称得体,线条变化流畅。

2017年云南省非遗业务骨干田野调查培训班第二期《傣族剪纸》项目组来到普洱,对这一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非遗文化进行调查学习取材。

万事开头难,难不倒有心人

抵达孟连后,经过与普洱市和孟连县有关工作人员交换信息得知,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普洱市和孟连县均没有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档案资料,能够查找到的与孟连傣族剪纸直接相关的文献资料也基本没有……这意味着我们的田野调查工作的难度上了几个台阶,时间安排上也变得紧张起来。

2017年11月7日上午,在培训班进入第二天集中教学的时候,我们得到消息:娜允村有一位老人过世了,亲属即将按照本地傣族群众的传统风俗举行葬礼,活动中将请我们预定访谈的傣族剪纸民间艺人现场制作纸扎、剪纸等有关用品。

这是难得的调查机会,在孟连县王文魁副县长的陪同下,调查组按照傣族群众的礼俗准备了随礼,取得了家属的同意,前往调查采集。

机会难得,学员的好学与努力超出了导师们的预料:在拍摄剪纸在葬礼中的运用时,即使部分傣族学员出于民族习俗不便直接到葬礼现场,但其他学员都跟在指导老师周围认真地进行学习。一部分人进行访谈采集时,其他人听从现场指挥,安静地旁听、做笔记。

在仪式后,学员们又联系民间艺人,在指导下展开了一场用手机完成的采集和后期编辑的实践。

在调查期间,还取得了一个意外的“保护成果”:王文魁副县长在陪同调查组对孟连傣族剪纸进行了深入了解后,深深地被傣族剪纸这项古老却又充满活力的艺术迷住了,并折服于民间艺人岩弄老师精湛的技艺和无私传承的高尚品德。

2017年11月12日下午,河北汉子王文魁穿上了傣族盛装,按照传统礼仪举行了拜师礼,拜岩弄老师为师学习傣族剪纸。这个举动不仅反映了傣族剪纸的魅力,也体现了孟连县委、县政府对于做好孟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决心。

革命传统“传帮带”,非遗“老人”带“新人”

迪庆州非遗中心的阿新老师是“老非遗”了,田野工作经验非常丰富。在她的带领下,虽然人数是最少的,但团队效率却是最高的。每晚她们发来的工作计划都井井有条,并同时已做好了准备工作,如:与传承人预约,沟通好时间、地点、要做些什么等等。

同时,阿新老师还主动对孟连组的学员们倾囊相授:她把自己的工作经验细细地传授给孟连学员,并且毫不藏私地把有关资料共享给他们。她甚至专门自费去打印了自己的《藏族剪纸》的论文和有关调查材料交给孟连的学员们……耐心、细致、温柔体贴的阿新老师被项目组所有人亲热地称呼为“新姐”。

在阿新老师的带领下,迪庆组的学员们用极短的时间克服了民族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水土不服”,决心做出一份完整的《傣族剪纸》(孟连)代表性传承人申报材料,既是锻炼队伍,也是对孟连县非遗保护工作的支持。

普洱市文化馆的李丽祥老师自身就是搞美术专业的,来做传统美术项目的调查称得上是“如鱼得水”。他从美术专业的角度来琢磨调查任务的开展,带着思考与问题走进调查实践,力求把调查做得更深入,为此常常工作到很晚。胡斌洁老师除了担任摄影的任务,还负责普洱组日志的收发。担任摄像的苏云老师经验老道,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入镜的细节,与此同时,他还对其他学员的请教悉心传授、毫不藏私,孟连的王建等几名学员都心悦诚服地喊着要直接“拜师”……负责摄影的江城县文化馆的李骏老师不仅按照提纲要求进行拍摄,还把调查中收集到的图书、画册进行了认真、全面的翻拍与整理。

孟连县的学员们虽然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经验基础薄弱、没有专业设备,身在本地的他们还要兼顾工作岗位和家庭,但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他们还是抓紧每分每秒和一切可用的现有条件来参与到培训中。没有摄像机和录音设备,他们就用手机来学习实践;没有专业相机,他们把家里的小相机也拿了出来并认真完成作业;没有笔记本电脑,他们在杨景莲老师的帮助下,在努力完成自己作业的同时还担负起协助迪庆组和普洱组访谈录音资料的整理、录入任务。

非遗的生命力在于民间

这次田野调查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收集和深入调查,各小组都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内容除了傣族剪纸外,还包含了娜允傣族人生礼俗、建筑艺术、饮食文化、人文风情等方面。

其中,迪庆组除完成调查提纲和口述史提纲及规定作业外,还上交了每日工作细化提纲7篇,完成采集图片资料30G,视频资料100G,录音资料300分钟,手机图片5G。

普洱组除完成调查提纲和口述史提纲和规定作业外,还上交个人每日工作细化提纲15篇、学习心得2篇,完成采集图片资料73.8G,视频资料202G,录音资料1G。

孟连组除了完成调查提纲和口述史提纲外,文字小组6人,整理录音记录共28000字;摄像小组3人,采集视频素材6.5G、视频202条;摄影组11人,采集拍摄照片2800张。全部学员共交日志146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在于民间,在于“活态”二字;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也是一项动态的长期性工作。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即使是“老非遗”,面对着生动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面临着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提高的新标准和新要求,也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储备、提高工作技能。

维西县文化遗产保护所楊文志在日志中写道:“怀着敬佩之情,通过镜头作为桥梁,我从心灵深处渐渐接受了傣族剪纸这门傣族群众创造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迪庆州维西县文化遗产保护所和琼辉说:“当走进古镇时,映入眼帘的与迪庆截然不同的文化震撼了我的心灵,他们独特的艺术使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

同在普洱,但由于日常工作范围不同而并不熟悉《傣族剪纸》(孟连)这一非遗项目的普洱组学员们也深受触动。

宁洱县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的张世坤说:“这次培训及时地补充了市级、县级非遗保护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田野调查水平偏低,尤其是影像记录工作能力薄弱的短板,让我们提升了业务素质,增强了非遗保护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他也提出了目前面临的困难,希望能得到上级部门的关注和帮助:“由于受人力、财力的限制,普洱的非遗项目除申报的国家级、省级项目能有完整的文字和影像记录外,大多县(区)级项目只有简单的名录和文字照片资料,因为申报项目的音像资料多是聘请广告公司和广电部门拍摄的。但还是多次出现因其本身工作任务重,不能同时兼顾的局面。目前,我市已成立非遗保护中心,但没有正式人员编制,大多数县(区)非遗工作经费得不到保障,人员配备不齐,工作设备落后匮乏。”

通过培训,学员们对于非遗保护工作要如何进行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和体会。

来自孟连县景信乡的李蓉通过培训实践体会到:“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

勐马文化站相窝嫩说:“不会可以学,不懂可以问,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这是一次把我们孟连傣族剪纸技艺传出去的好机会,每一位学员都应该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不让这一份技艺消逝,流失。”endprint

猜你喜欢
迪庆傣族普洱
迪庆州推进涉藏地区和谐繁荣发展实践经验研究
迪庆州喜迎党的二十大 优秀美术作品选登(一)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在普洱半山酒店寻找诗和远方
绿色是普洱的底色
云南迪庆铜铅锌硫化矿浮选分离研究
一杯普洱的姐妹情怀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迪庆藏族歌舞内容和形式演变初探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