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作业改革的反思与重建

2018-01-15 13:06曾雯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新课程价值观作业

曾雯

【摘 要】新课程下的作业应是学生成长发展的一种学习需要和人生需要,作业过程不仅是深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更应是学生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的创生过程、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与人生的生活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作业观

目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作业必须进行深刻的重大改革。

一、传统作业及其改革的反思

我国教育学理论深受前苏联教育学模式的影响,几乎完全采用教学论的概念,将教学绝对化、泛论化。作业也就成了一种基于教学论的概念,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成为强化课堂教学的一个途径或工具,追求的是作业终结性的实效。长期以来,在这种教学论的背景下,作业内容日趋封闭僵化,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业方法、手段、技术日趋专制单一,注重作业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也忽视了对人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作业目的、过程与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而学生的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则被冷落了,学生与教师在作业中的情感态度的真实互动也遗忘了。这样,作业也就成了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

过去,我国的教学改革大都仅局限于課堂教学改革。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历来都未引起重视。在这次“减负”的实践中,有的学校坚决地取消了早自习、晚自习、节假日加班等时间消耗式的做法,提出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的口号。但他们的做法只能是减轻了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却加重了学生课堂的课业负担,或转嫁到家庭方面,加重了家长的辅导负担,而作业的承担者——学生的负担并没有改变。有的学校甚至出现称学生书包重量以示减负效果的荒唐做法。在他们看来,减轻书包的重量就等于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书包重量与学生负担顶多仅是一种量的关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因为学生负担的要素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准及其情感、态度、动机、需要的情况。传统的作业改革(减负)只能是一种量的线性加减(而非质的结构性改革),对学生而言,充其量只是作业负担量的减少,但作业仍是负担。所谓的“减负”也就只能是个口号。

二、新课程下作业重建的价值视野

作业的价值观与功能观是作业观的核心内容。新课程作业在价值观方面,主要体现在对作业与人的认识,即,由传统的关注作业知识量转向关注人的发展。以适应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主线,以课程的精神或本质为主点,开发作业资源,建构作业活动。在新课程下,作业本质上是课程精神、意义及人的生命意义的养育、运营与生长过程。它以关注人的发展为本位,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强调学科知识间的综合贯通、灵活运用,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加强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及现代科技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协同合作。作业的内容、结构、方式、方法、途径等不断变化发展。同一学科、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社区、不同的资源条件便会有不同的作业。

从时空来看,多样化的作业将构成学生课外、校外(家庭、社会)生活的重要生活时空。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

三、新课程下作业重建的路向

目前,作业的整体结构化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集中专制走向自由民主。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2)由封闭走向开放。师生共同建构、创建课程产生的新知识,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作业的客观存在性与主观生成性并存。(3)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传统的“独立完成作业”将受到挑战,而合作将成为学生的重要理念。(4)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评改作业的主角已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教师、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者组成的共同体,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共同关注学生成长。(5)作业评价将由对纯知识结果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将提倡多元评价(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的相互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6)作业的技术、方式、性质将由单一僵化的机械重复训练式走向主体探究创造的自我建构式,传统的“温故”性作业将更多的转向研究创新性的作业。

四、新课程下作业重建的一般策略

目前,新课程作业改革应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的结合。(1)作业内容方面相得益彰。(2)作业功能方面和谐完美。(3)作业形态方面取长补短。(4)作业类型方面动态平衡。(5)作业范畴方面相辅相成。

上述五个结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讲求动态平衡。为此在作业结构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处理好作业之间的关系,建立整体作业观。新课程的作业要求以学生为本,在作业类型、内容、形态等方面要从整体上考虑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的发挥,避免为追求局部作业效能而损害对学生的整体教育功能。第二,处理好作业内容结构的多样化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关系。第三,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提倡作业多样化并非否定统一性,而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相互结合。第四,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第五,处理好作业与课程蓝本的关系。课程蓝本常被误作为作业的唯一源泉。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年第四期。

[2]吕达.深化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N].中国教育报,2001年10月20日。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2001年7月27日。

[4]王培峰,于炳霞.面对新课程,作业怎么做?[N].中国教育报,2003年4月5日。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程价值观作业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我想要自由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