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2018-01-15 07:37李海东张文静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湾区大湾粤港澳

李海东 张文静

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规划”,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被纳入顶层设计[1],粤港澳三地合作发展将进入新阶段。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协议明确提出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构建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2018年5月,由广东省社科院等单位共同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报告2018》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以打造成“一带一路”巨型门户枢纽和世界级经济平台、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推动经济社会结构加快转型和产业升级,也使得新兴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人力资源结构性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和技术服务的“特殊工厂”,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然要与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质要求相适应。

一、 粤港澳大湾区的内涵和发展特征

湾区是一个以海湾为依托的城市密集区,由强大的都市群与港口群以及相互连接的高效交通系统等空间要素构成[2]。该区域往往具有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优越的经济地理区位,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且开放程度高、创新资源集聚,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技术变革的领头羊,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称之为“湾区经济”[3]。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内涵

“粤港澳大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历经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建设“香港湾区”的设想,后来又相继地提出“伶仃洋-粤港澳发展湾区”“珠港澳湾区”等概念。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构建“湾区经济”,把粤港澳城市群勾连起的湾区作为一个整体规划。2015年“一带一路”顶层设计中首次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由区域概念上升为国家战略。

目前,大湾区的区域为广州、珠海、深圳、肇庆、中山、江门、佛山、东莞以及惠州9个地级市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所形成的“9+2”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占地面积5.6km2,2016年GDP总量约9.35万元人民币,占全国比重12%。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特征

从“9+2”城市群分工、产业链布局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大湾区具有以下3个特征:产业结构偏重制造业和服务业;城市分工进一步细化;科技创新实力突出。

1.产业结构偏重制造业和服务业

在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根据图1所示,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其中,香港、澳门、广州和深圳4个城市的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城市,而珠海、惠州、中山、佛山、东莞、江门、肇庆7个城市的第二产业制造业比重较占优势。因此,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的产业布局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来说,整个大湾区的产业结构比较偏重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

2.城市分工进一步细化

“9+2”城市群产业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合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都在产业链条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其金融、贸易、航运和现代服务业发达;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博彩旅游业和建筑地产业发达;广州东部和中部—东莞—深圳等东岸地区(即东岸知识密集型产业带)的产业优势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例如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广州北部和南部—佛山—中山—珠海等西岸地区(即西岸技术密集型产业带)的装备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比较发达,比如纺织建材、汽车和家电等;惠州—深圳—珠海—江门等三角沿海地区(即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的优势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如石油化工、油气开采和医药生物等。因此,香港的金融、贸易和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可以和珠三角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对接,集聚各自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分工体系。

3.科技创新实力突出

高端研发机构、高校、高新技术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有16家福布斯排名前500强的公司,173所高等院校,其中世界100强大学5所。此外,大湾区还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3个、省重点实验室201个、企业重点实验室64个,集聚了大批的高端科研机构和实验室,科技研发能力强。在2015年,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被国家批准建立。其中,深圳、广州、香港3个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格局中一直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例如深圳涌现了一批像腾讯、大疆、华为、中兴等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2015年PCT专利拥有量高达1.33万件。

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人才需求的转变

2017年7月,在习近平主席见证下签订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将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经济湾区。科技创新将取代传统的低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工作,加快推动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带动珠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因此,随着大湾区产业布局的变化,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也相应地发生转变,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

(一)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中心,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制造业的基础雄厚,对技术性的人才需求非常大,尤其是高端技术的专业人才。根据图2和图3所示,从2011年至2016年,珠三角9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以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大致呈上升趋势,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较大,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明显增长。2015年,《羊城晚报》报道,南方人才市场发布的才市分析显示,制造业招聘需求旺盛,占招聘总需求的46.31%。因此,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迁和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对專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将大幅度增长。

(二)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未来大湾区将打造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形成独特的“创新产业链”。2017年9月,广东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得以实施。《规划》提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有望打造成“中国硅谷”,到2020年科技产业创新能力领先全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因此,要集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大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统筹培育人才队伍。近几年,大湾区内的9个城市对高端创新型人才的诉求日益旺盛,为了招揽人才,先后出台相关的人才引进政策。2016年4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知实施人才绿卡制度,重点提出要支持创新领军团队,5年内对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内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承担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公关项目的约50个高端创新团队,分別给予300万元人才经费资助和最高3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并提供首购首用风险补偿的工作支持。2017年,深圳市启动人才伯乐奖申领发工作,发放标准是,每引进一名两院院士等杰出人才的深圳市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可奖励20万元。2018年,东莞市发布《东莞市引进人才暂行规定》通知,引进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给予100~200万元一次性启动资金扶持。

(三)对知识型人才的渴求

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二者之间存在交互影响的关系,产业转型升级势必会导致人才结构的调整。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将加快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将扩大。2016年,广州工业已经从石化产业、传统汽车进入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船舶等高端产业。深圳2016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为4762.87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的66.2%。2015年,珠海的6大支柱产业中,生物医药、电力能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制造增长速度较快,同比分别增长15.7%、12.9%、20.5%和14.9%。而家电电气业和石油化工的增长为个位数。因此,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型加速,偏重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需求也将偏向知识型人才。

三、粤港澳大湾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主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其办学定位首先必须考虑所在区域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基本方向,决定了学生在接受高等职业教育之后在知识、技能、素质方面达到的规格要求。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由于“9+2”城市群正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对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反观大湾区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发现其滞后于湾区的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难以培养出 “对口”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单一,缺乏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将专科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界定为面向区域发展需求,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需要的人才。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偏重先进制造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主要通过各市人才引进的政策从省外和国外招揽而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当地高职院校仍然以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定位为准,缺乏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劳动力市场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2012年7月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发[2012]9号)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及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将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然而,本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岗位对接的能力,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对高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学习掌握的高新技术理论知识基础薄弱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高新技术从发明普及到实际应用的周期逐渐减短。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服务于当地产业体系,却没有将日新多变的高新技术纳入其人才培养体系、教材开发和课程设置中,导致学生所学习专业知识陈旧,所掌握的高新技术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无法满足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与实现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处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由于职业岗位技术含量增大,大量岗位人才将由技能型转换为技术型。如果高职院校仍然以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定位为准,已经不能适应湾区经济发展和当前产业体系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

按照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不同来分类,可以分为3种类型: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工程型人才主要由本科高校培养,将科学原理转换为产品或者工程设计以及工作规划等。而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主要由高职院校培养,前者要有较好的新技术理论基础,并且要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即技术应用与运用的能力。后者主要培养操作技能,以经验技术为主。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于培养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生产一线新技术应用的需要,必须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当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这个人才培养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一方面,应加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贴近产业、企业和行业;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师资质量;同时,还要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设计课程体系。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创新引领是湾区经济的本质特征,也是大湾区建设的动力源泉。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为世界级研发、创新、制造高地、需要加快整合粤港澳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宗旨是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和训练。而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高职院校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策略。一是要构建以课程为依托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体系。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并分设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二是要搭建以众创空间为载体的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利用现有的科技创新软硬条件,对接大湾区重点产业的科学技术研发平台,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的实践平台,如创客空间等。三是要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建设,提供充足的实践教学场地和生产性与新技术研发功能的设备,满足学生创新能力、技术能力训练等多层次实践教学训练的要求。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升岗位迁移能力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学技术尤其是生产性技术如人工智能,微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技能更新和职业更替速度日益加快,社会对技术理论知识深厚、综合能力高、适应性强的高级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这类需求,注重学生知识的综合与拓展,培养学生技术应用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综合职业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职业能力不是从事简单技能的顶岗工作,而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岗位迁移能力。要实现这一个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創新“学校+行业基地+中小微企业”协同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方合作成立行业学徒中心,负责提供跨企业的、具有行业共性的人才培养(课程)标准,合作各方按“学校定目标、行业定标准、企业定岗位”原则,推动现代学徒培养。二是积极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企共建“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企业需求、校企双主体教学”的产业学院。三是优化专业结构,与职业岗位对接,同时构建课程体系和标准,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辜胜阻,曹冬梅,杨嵋.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2018(04):1-9.

[2]周春山,罗利佳,史晨怡,王珏晗.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热带地理,2017,37(06):802-813.

[3]覃成林,刘丽玲,覃文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战略思考[J].区域经济评论,2017(05):113-118.

[4]张日新,谷卓桐.粤港澳大湾区的来龙去脉与下一步[J].改革,2017(05):64-73.

[5]李新生.卓越产业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19):14-18.

[6]段致平,王升,贾树生.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5):18-21.

[7]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4,35(10):103-105+111.

[8]周建松,唐林伟.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与科学定位——兼论培养高适应性职业化专业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13(02):94-98.

[9]谷丽洁.高职院校协同企业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4):51-55+67.

责任编辑 朱守锂

猜你喜欢
湾区大湾粤港澳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湾区争雄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大湾区人”是机遇,莫再错失(当事者说)
硅谷精英的生活,实在太村儿了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阈下温州湾区的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