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要留住乡愁

2018-01-15 09:52林慧灵
智富时代 2018年11期
关键词:乡愁城镇化城乡

林慧灵

【摘 要】随着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趋势,在我国城市化迅猛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出现危机。乡愁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共鸣。本文以当下的新型城镇化为背景,讨论在此背景下,乡愁文化的独特价值以及“留住乡愁”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愁

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特别提出要让城镇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实际上表达了对当今城镇化建设中乡村特色和乡土情怀流失的惋惜。习近平在云南大理农村考察时曾指出“乡愁是什么呢?就是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会想念这个地方”。2015年春节期间一则题为《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的文章在网络上迅速蹿红,唤起了人们对乡愁以及传统文化的思考,让迷失在经济飞速发展中的人们找到了情感共鸣。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城镇化”而言的。“新型城镇化”的“新”体现在以人为本、注重质量和内涵、生态文明贯穿全程、城乡统筹等方面。[1]实现现代化而又保留传统特色成为新型城镇化中的一个精神追求。

一、乡愁爆发的背景

1、农业文明孕育了乡愁文化

我国是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状态下,人们对家乡有着一种天然的归属,在中国人眼中家是不管隔多远都会思念和牵挂的港湾。我国至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在历史演变中逐渐衍生出人们对乡村的眷恋和牵挂,乡愁文化由此产生。乡愁是我们心灵深处那种对故乡的追忆与怀念,是我们内心深处那份最难忘和最难以割舍的情感,这种情感会随着我们的成长、离家乡越来越远而愈加强烈,进而变成一种精神上的支撑与寄托,成为中国人特有的“乡愁”。

2、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担忧催生了乡愁爆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破坏、传统文化的流失令人担忧。近年来,垃圾处理方式不当、房屋重建等给乡村生态带来了多方面的问题。在外的游子返乡时看到的已不再是曾经的绿水青山,反之,村民们纷纷盖起小洋房,但事实上大部分时间房子是闲置的无人居住状态;村民们分享各自的成就谈笑风生,但乡村道路旁随处可见的垃圾却无人处理;传统的“年味”和人情似乎也在渐渐淡化……这是当代游子们产生“乡愁”的缘起,难得回到故乡,但一切似乎变了味,令人不得不“愁”。

3、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维系了乡愁

城市化给人们带来了物质生活上的极大进步,但人的心灵却常常感到空虚孤独,因此人们追求思想的寄托。乡愁这一情感在经年累月的记忆中被构建得安宁而美好,填补了在城市打拼的游子们心中的孤单和落寞。乡愁是人们对过往的怀旧,在怀旧中人们获得巨大的反思力量,追求有民族回忆、有文化品位的美好生活,因此有学者将乡愁称为是一种对拥有“诗与远方”的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2]

二、乡愁的独特价值

1、乡愁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纽带

拉斐尔·莫内欧认为:“如果不根植过去,不根植历史和传统,要建立一个有着坚实基础的未来,或是一个能够真正保证人类文明社会持续良性发展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2]乡愁承载着祖祖辈辈的情感,凝聚着当地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是人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追忆。乡愁是人们当下在忙碌的城市化进程中的情感寄托,是百姓的心灵归宿。同时,乡愁也是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对“诗与远方”的追求。乡愁文化体现着传统文化的永恒性,有着超越时空的力量,是人们追忆往昔、珍惜当下、追求未来美好生活的心理纽带。

2、乡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土社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载体,乡愁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彰显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倘若不留住乡愁,将会导致地方文化特色的消亡和地域历史传承的中断,最终不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近现代化过程中,不同文化发展进程不一,但乡愁文化的发展相对稳定,日益显现出其深远价值。

3、乡愁传达文化认同,滋养中华文化自信

乡愁表达了人们对家乡、对故土的眷恋,是人们对家乡和对群体的认同。乡愁作为人们的情感皈依和精神寄托,让漂泊在外的游子有了共同的牵挂,传达出的是一种文化认同,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的认同感。中国人的乡土情怀是数千年来农耕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遗产,有助于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滋养中华文化自信。

4、乡愁体现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注重和谐发展的取向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重要表述体现出在城镇化进程中政府对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保护的号召。不同于以往注重追求经济进步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尊重自然、天人合一、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宏伟蓝图,“保护乡愁”体现了政府在城镇化建设中尊重自然、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理念。

三、新型城镇化如何留住乡愁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如何让百姓过上富足的日子,又能留住心底那份最真挚的乡愁,主要有以下方面:

1、发展体现乡村文化的特色产业,保护乡愁的物质基础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最大不同在于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等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地方特色的产业,依托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如生态旅游、农业科技园、民宿等产业,实现本地资源利用最大化。另一方面,在尊重乡村风貌的前提下,让现代化元素融入乡村,例如尝试发展养老乡村、高校乡村等魅力村镇,加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名街等的建设,[1]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保护乡愁情怀的物质基础,让人们记住故乡、记得住乡愁。

2、传承民风民俗,维系“人情”纽带

要留住人们心底最真挚的乡愁,除了发展物质基础,还要注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乡村民俗文化等。民俗文化是代代相传的传统先进文化,传统民俗文化有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和传统工艺等表现形式。乡愁的本质元素在于“人情”,人与人之间有了感情,游子才有了对家乡的牵挂和回味。注重保护和弘扬传统民俗文化有助于营造和谐温馨的人际关系,让人们在传统活动中感受乡土人文气息。留给人民经久不息的文化,不仅能让市民记得住乡愁,同时也能实现新型城镇化应有的人文价值——“天人合一、勾连古今”。[2]

3、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城镇化绝不是消灭乡村,而应该珍视乡村的历史、人文价值。以往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城乡二元体制带来了城乡断裂,不仅乡村没落甚至消亡,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阻碍。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留住乡愁,必须保护、融合和延续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文化,走“城乡互动”的“普惠式”发展之路。“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3]在农村要改善农村的交通、教育与医疗等条件,缩小城乡差距,让人们能在乡村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感受安宁。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考虑当地乡民的需要和现实情感,科学合理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让人民的“乡愁”有所依托、有处安放。

【参考文献】

[1]刘芬.新型城镇化背后的乡愁困境与出路研究——以仙居县淡竹乡为例[J].上海农村经济,2017(09):36-39.

[2]周兵.“乡愁”文化与新型城镇化[J].学术探索,2015(04):85-91.

[3]新華社.2013 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EB/OL].新华网,2014-01-24.

猜你喜欢
乡愁城镇化城乡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