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体系的规划建设

2018-01-16 07:19李玉杰王庆伟陈志飞
养猪 2018年6期
关键词:生产区猪场消毒

李玉杰,王庆伟,陈志飞

(1.辽宁双增种猪育种有限公司,辽宁 丹东 118316;2.东港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丹东 118300;3.沈阳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沈阳 110000)

2018年8月3日,我国确诊了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在沈阳市沈北新区。截至目前(10月30日),全国已有13个省发生近54起非洲猪瘟疫情,并且局部地区呈流行态势。非洲猪瘟号称养猪业“头号杀手”,一旦发生,无“药”可“治”,必须扑杀,损失巨大。并且从国外经验来看,很难在短时间内根除,今后势必对中国养猪业产生深远影响。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疫病已成为我国养猪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生物安全体系是现代规模化猪场疫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是保障生产安全、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这已经在国内外养猪行业中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1 生物安全体系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1 生物安全体系的概念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就是围绕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等传染病三要素开展的。猪场的生物安全体系是指为阻断场外病原(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感染猪群、为维护猪群健康安全、保障猪场正常生产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范措施的集合[1]。主要包括3个方面:防止猪场以外有害病原微生物(包括寄生虫)进入猪场,防止在猪场内传播扩散,防止传播扩散到其他猪场。其具体任务就是对生产经营相关的“四流”,即人流、车流、物流、猪流等实现有效管控。

1.2 生物安全体系建立的基本原理

猪场及猪群的健康等级:在生猪生产及生物安全体系中,不同的猪场由于代级、地理位置等因素不同,其健康等级也不同,一般来讲原种场>祖代扩繁场>父母代猪场>商品场>体系以外猪场;同理,在同一猪场的猪群中,其健康等级也是不同的[2],公猪的健康等级最高,其次母猪群,再是保育猪,最低的是肥育猪。

猪场净区和脏区概念:净区和脏区的概念是相对的[3],相对于整个猪场区域,猪场以外是脏区,以内是净区;而在猪场内部区域,生活区是脏区,生产区是净区;在生产区中,舍内是净区,舍外及其他区域是脏区。

猪群的单向流动不可逆原则:猪群由高健康等级向低健康等级流动,同样,猪群只能从净区流向脏区,不可逆流。

2 生物安全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生物安全体系是一个十分复杂并涉及法律法规、兽医学、微生物学、建筑学、营养学、管理学等[4]众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从猪场规划建设开始,贯穿于猪场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2.1 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

为了长期持续的做好生物安全工作,需要成立以企业一把手为领导、包括主要管理、技术人员及门岗等其他关键岗位为成员的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小组主要职责:负责生物安全体系及制度的规划,修改和完善、监督落实及处罚违规情况。生物安全制度是养殖企业的根本大法,需要定期培训,要求人人掌握。让生物安全意识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习惯。

建立生物安全风险预警制度:了解猪场周边猪病流行情况及发展态势,及时发布预警,比如:Ⅰ级红色预警:所在县域内发生重大疫情;Ⅱ级橙色预警:所在市内发生重大疫情;Ⅲ级黄色预警:所在省内发生重大疫情[5];Ⅳ级蓝色预警:相邻省份发生疫情。

此外,设立生物安全专员的岗位,监督检查生物安全制度的落实情况,确保达到效果;利用微信等现代技术,建立生物安全工作群,实现动态管理。

2.2 场址选择

场址选择十分重要,如果选址不佳,对后续的生物安全及疫病防控带来严峻挑战。场址选择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合规性: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或要求,符合地方政府的土地发展规划政策,不属于基本农田和林地,应位于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禁养区以外,禁止在旅游区、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环境公害污染严重的地区建场。

生物安全:选择人烟稀少、相对偏远的山区或者丘陵地带,具有山、树林等天然防疫屏障,隔离条件良好;场址周围3 km内无大型工厂、矿区、皮革加工厂、屠宰场、肉品加工厂、农贸市场、活畜交易市场和其他养猪场,场址距离干线公路、城镇、居民区和公众聚会场所1 km以上,远离交通干道和养殖密集区。

环保:选择向阳避风、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地段,场址应位于居民区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或侧风向。最好周边有大片农田、果蔬基地,可以消纳猪场产生的粪肥。

其他:配备专用深水井和蓄水池,保质保量,不易污染;保障电力供应,备用柴油发电机;交通便利;了解当地水文资料,地质构造,避免发生自然灾害。

2.3 猪场布局及配套设施

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养猪场应该由饲料厂、中转料塔、养殖基地、二次转运台、洗消中心等板块组成。饲料厂根据生猪生产体系规模规划建设,可以是养殖基地的一部分,或者是独立厂区(独立核算)。饲料厂选址建设及生产也要注重生物安全;中转料塔可以避免外来饲料车靠近生产区,可以在办公区和生产区的交界处;二次转运台建在生产区的下风向,距养殖基地1 km以上,净道和脏道规划合理,互不交叉。避免外来运猪车进入养殖基地,最大程度降低生物安全风险。洗消中心是现代化大型养猪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距养殖基地3 km以上。

现代化养猪一般采用两点式(小规模可采用一条龙模式)或三点式,各区相隔1 km以上,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基地建设的规模要适宜,笔者认为一般单场基础母猪1 000~3 000头比较合适,而当前已建成的单场基础母猪5 000头、甚至10 000头以上的超大规模猪场以及大跨度连片猪舍在非洲猪瘟这个“新常态”下是否可行,需要时间去检验。

根据生物安全等级不同,将养殖基地划分为4大区域,分别为场外、外部工作区、内部生活区和生产区。每个区域之间有清晰的物理界限,并按风向合理布局,实行严格的分区管理。各区安全等级为生产区>内部生活区>外部工作区>场外;入场路线依次为场外→外部工作区→内部生活区→生产区浴室→猪舍,不可跨区。

猪舍朝向应兼顾通风与采光,舍间距应大于8 m[6],加大舍间距离可降低气溶胶感染的风险[7]。猪舍建设材料符合环保要求、保温隔热性能良好,耐腐蚀、防火。猪场四周设围墙,围墙外可种植防护林,可一定程度上减少气源性疾病的传播。

2.4 人员管理

因行业的特殊性,现代规模化猪场大多实行了封闭式管理,主要目的就是尽可能减少人员流动带来的疫病风险。猪场选址偏僻,生活单调,因此管理要人性化,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关心、尊重员工,丰富员工文化娱乐生活,开展培训,提供学习充电的机会,关注员工成长,让员工能够安心工作。

人员隔离制度:进入场区的所有人员一律到门岗洗手、消毒。禁止携带猪、牛、羊及其他肉类制品,门卫做好监督检查。需进入生产区的人员在隔离宿舍隔离3 d(72 h),如果防疫压力较大,可适当延长隔离时间或者增加场外隔离。完成隔离消毒后可进入内部生活区宿舍,及时更衣洗澡,穿内部生活区工作服和鞋。外来购猪人员等高危人群需加强管理,由专人陪同,禁止随意活动。在实际管理中,为便于监督,可实行“颜色管理”,即不同的人员,在不同的区域(4大区)穿不同的工作服和鞋(水靴),劳保用品由公司统一购买发放。

2.5 饲料饮水和物资管理

病从口入。饲料主要做好原料把关,玉米从粮库采购烘干玉米,禁止使用肉骨粉、血浆蛋白粉等高风险的动物源性原材料,新原料经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后方可使用。成品料由专车运输,避免污染。饮水系统也是疾病传播的一个源头,须纳入日常管理中[8],定期检测、定期消毒,保证水质。

需进入内部生活区及生产区的所有物资物品均需在后勤大库臭氧熏蒸消毒12 h。对于不能熏蒸的物品,可用酒精等擦洗或喷雾消毒。不是急需物资,尤其是物料,可在生产区库房进行二次熏蒸消毒。食堂外采食材、员工网购的快递包裹等均需做出明确的生物安全要求,餐余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

2.6 车辆管理

实行分区、分类管理。主要措施就是洗车、干燥、消毒等。生物安全是一个概率问题,因此要尽量减少各类车辆外出或来场的次数。实行生物安全一票否决制,也就是说,车不合格坚决不让进场。

疫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仍然是接触传播。因此,运猪车是猪场生物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是重点管理的对象。所有运猪车辆先到洗消中心洗车、消毒,检查合格后才能到二次转运台装猪,未经此流程的车辆一律不接待。洗车要彻底,车厢、厢板、驾驶室、车顶、车底、轮胎及挡泥板等等,车内及驾驶室不能有杂物。

2.7 消毒管理

消毒是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的主要手段。为保证消毒效果和提高劳动效率,场区要配备性能良好的消毒设施、设备:门岗设有人员智能雾化消毒通道、车辆自动喷雾消毒通道和消毒池;物资库房安装有定时臭氧发生器;兽医室等安装有紫外线灯;场区大环境消毒配有喷洒消毒机动车;猪舍内装有中央清洗系统或高压冲洗机;每个单元门口放一个脚踏盆等等。消毒设备各区专用。

制定规范的消毒制度,日常管理中严格执行。场区大环境根据预警等级调整消毒频次,每周至少2~3次;场区主要路口等区域铺洒生石灰;空舍消毒按以下步骤进行:清理、浸泡、冲洗、消毒、风干,必要时可增加消毒的次数或熏蒸消毒。消毒要彻底,不留死角,记录清晰,有据可查,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剂选用2%~3%火碱液、卫可、百胜30、三氯异氰脲酸烟熏剂等或其他消毒液,定期更换,统筹考虑性价比。

2.8 免疫与抵抗力

接种疫苗使猪群产生特异性免疫力而获得保护是控制传染病的主要手段。一般来讲,规模化猪场除国家强制免疫的口蹄疫以外,猪瘟、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是需要重点防控的疫病,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疫苗种类及免疫程序。疫苗要选择大品牌、口碑良好、安全性有保障、性价比合理的疫苗厂家,一味地追求便宜或非进口不用都不是理智的选择。尤其是蓝耳病疫苗的选择或者更换更要慎之又慎。免疫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定期(每季度至少一次)进行血清学检测,评价免疫效果;定期进行病原筛查或针对性的监测。根据检测结果,适时调整免疫程序。

在实际生产中,要树立“养防为主、治疗为辅”理念,注重日常的饲养管理,环境舒适、通风良好(空气过滤系统)、密度适宜、营养全面,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中药提取物、微生态产品等,努力提高猪群的非特异性抵抗力。良好的免疫效果必须建立在良好的饲养管理基础上[9]。猪群发生疾病时,要准确诊断,及时隔离治疗,没有价值的猪只果断淘汰。

2.9 舍内管理

生产区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入。饲养人员经更衣、洗澡,穿生产区专用工作服和水靴进入猪舍。严禁不洗澡或穿个人衣物进入生产区;严禁携带除手机以外的个人物品进入生产区。工作服定期高温清洗,保持干净整洁,靴子天天刷洗,定点摆放。管理人员巡舍巡场要遵循安全等级原则:公猪站→繁殖区→生长肥育区;同类舍:按日龄由小→大或健康→疾病。

实行批次化(节律)生产,实现全进全出,切断疾病在批次间的传播。各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合适的批次节律,最好与母猪的生理周期(约21 d)相结合,便于日常管理,一般以单周批、3周批为常见。

展示厅、出猪室及装猪台是生产区直接与外界接触的通路,是高风险区域,需要重点管理。净区和脏区界限清晰,生产区人员只能在净区,不能进入脏区;猪只严格遵守单向流动原则,即已进入装猪台的猪只绝对禁止返回猪舍。

2.10 引种及隔离舍管理

规模化猪场要坚持自繁自养,尽量减少外引种猪(精液)的次数。因生产需要,确需引进时,要对目标场日常管理、生产成绩、健康状况及生物安全风险进行详细考察和综合评估,同时进行抗原、抗体检测,必要时进行毒株分离和测序,不合格绝不引进。集团化养猪公司要建成“金字塔”养猪体系,要有原种场(核心场)和公猪站,做好育种工作,辐射自身养猪体系,尽量避免从体系外引进种猪。

隔离舍建在生产区的下风向,距生产区至少500 m以上,1 km为好。要做到人、猪、物的完全隔离,隔离期3~6周,混群前要做再次检测。

2.11 无害化处理区域管理

胎盘、病死猪及其他生产废弃物等由生产人员送到各区指定区域,再由后勤人员统一收集并送到无害化处理设施处理,禁止随意丢弃!解剖室建在无害化处理设施附近,场区其他区域严禁解剖,要有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办法及消毒设施,做好个人防护,防止疫病扩散。

粪污排放及处理设施建在生产区的下风向的边缘地带,在建场之初就要规划好,做到雨污分流,处理模式因地制宜,符合国家及当地政府的环保要求。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十分成熟的处理模式,大多采用厌氧发酵干湿分离有机肥及沼液还田的模式,但南、北方效果不尽相同。因此,环保又是养猪业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此外,后勤人员及时驱赶靠近和进入场区的诸如牛、羊、猫、狗等动物;聘请专业人员灭鼠,每年2次以上。搞好场区环境及舍内的卫生,做好蚊蝇杀灭工作。

3 讨论

(1)生物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具备了从老板到员工良好的生物安全意识、科学合理选址布局及硬件设施、细致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不打折扣的执行力等条件,才有可能做好此项工作,而其中老板及高管团队的意识更为关键。

(2)生物安全是一个概率问题,没有铜墙铁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生物安全就是限制自由的,要杜绝随意和无所谓,杜绝麻痹大意。更不要怕费事和麻烦,宁左勿右,不能因噎废食;生物安全工作是长期的、时时的,人人有责,贵在落实,贵在坚持。

(3)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细节决定成败,生物安全要抓住关键、研究细节,讲究程序,关注实效,避免流于形式。

猜你喜欢
生产区猪场消毒
如何做好家庭消毒
分类做好猪场防暑措施
夏季猪场如何驱赶蚊子
做好牛场规划和布局
猪场降本增效 聚焦五个重点
专家建议这样消毒
在现代猪场工作 一天要洗8次澡
生产区黄磷储罐火灾的扑救对策探讨
消毒攻略大派送
消毒,大头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