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灾害中的应急医疗救援装备与配置需求探讨

2018-01-16 11:38邓绍富骆贵强
医药前沿 2018年24期
关键词:灾害救援装备

邓绍富 骆贵强

(四川省绵阳市紧急救援指挥中心 四川 绵阳 621000)

我国人口众多,地质构造复杂,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死亡人数较多的国家之一[1]。地震发生后,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必须在第一时间到现场,运用娴熟的医学技术,精良的救援设备,对伤员实施有效的救治,最大程度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本文从我市应急医疗救援队伍参加“5.12”汶川地震、“4.14”青海玉树地震、“8.8”九寨沟地震的医疗救援工作进行回顾,探讨应急医疗救援队伍装备与配置需求。

1.地震灾害的特点

地震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防御难度大、次生灾害严重、社会影响深远等特点。它能破坏通信设施、道路交通等,可以在几秒或者几十秒内摧毁一座城市的文明,能与一场核战争相比,像汶川地震能量就相当于2万颗长崎原子弹同时爆炸。

2.医疗救援队伍装备现状分析

2.1 通讯设备

2.1.1 缺乏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绵阳院前急救坚持“属地管理、分级受理、统一指挥、逐级响应、分散救治”原则。目前,仅市级指挥中心及三台分中心建立指挥调度平台,由指挥调度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构成。县级指挥分中心建设滞后,尚处于初级阶段,仅有120专线电话和录音设备,不能使用计算机调度系统,严重影响了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的监测预警、指挥决策能力,且市、县指挥机构不能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1.2 缺乏多种通信方式和手段。绵阳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系统仅有通过电信、移动等基站建立的有线和无线网络,仅2部卫星电话,不能满足抗震救灾应急医疗救援提供的通讯信息保证。

2.2 交通工具

截至2017年底,全市120急救网络医院共有救护车434辆,其中,转运型救护车351辆,占80.88%;监护型救护车82辆,仅占18.89%;负压急救车1辆。全市没有越野型救护车、急救指挥车、现场通信指挥保障车、物资储备车、综合医疗转运车等,严重制约了应急医疗救援队伍的机动性、灵活性,影响医疗救援能力。

2.3 医疗装备

2.3.1 医疗装备缺乏 虽然四川省卫生厅建立了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医疗装备仍不能满足紧急救援工作需求。

2.3.2 医疗装备适应环境性能差 目前,我市紧急救援医疗队的装备与一般院前急救装备没有区别。常规的医疗装备由于体积大,携行性差,检测速度慢,导致环境适应性差,不能适应所承担的任务,影响应急医疗救援能力的发挥[2]。

2.4 个人防护。

我市紧急救援医疗队仅配置数量有限的卫生应急服装,不能满足于紧急医疗救援工作需要。在灾区参加救援时,部分队员因服装不具备防水、防寒、耐磨等功能,导致感冒、受伤,造成“非战斗”减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战斗力。

2.5 后勤保障。

2.5.1 缺乏必要的保障设备,比如发电机、照明设备等,导致很多医疗活动,如现场手术等不能开展,从时间和空间上影响救援效果。

2.5.2 后勤保障缺乏大型机动设备,比如,物资储备车,炊事车等,导致在现场救援时,队员缺吃、缺穿,体力不能保证,救援队员到灾区变成“灾民”,影响救援能力。

3.讨论

应对地震灾害时,应急医疗救援装备应具备种类齐全、功能配套、机动性强、技术含量高等特点,以提高紧急救援能力。

3.1 加强指挥调度设备配置

建立多种通信形式和手段。快速应急救援是救灾的前提,通畅的通讯是救灾的保证[3]。120指挥系统在大型、灾难事故突发公共事件的紧急救援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指挥调度型的急救模式。

3.1.1 建立覆盖全市的800MHz数字无线集群系统。“5.12”地震发生后,所有公众移动电话和有线电话发生拥堵,导致求救者无法呼入,指令无法下达,更为严重的是,在震后30多个小时,因通信中段,没有收到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平武两县的受灾信息,导致救援行动不能及时开展。

3.1.2 应急通信不能过于依赖单一的商业网络,应配有多种通信方式。一方面配备卫星通信设备补充120指挥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利用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电台建立业余无线电应急通信,以确保信息畅通和突发性重大灾害医疗救援的需要。

3.2 改变现有的应急交通装备配置

3.2.1 应急医疗救援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医疗后送,且在后送过程中保持对伤病员持续性治疗。为适应地震灾害医疗救援需要,应增加监护型、越野型救护车配置,提高现场救治能力和野外转运能力。

3.2.2 空运伤病员是最快捷的转运方式,可为挽救生命、减少伤残赢得宝贵时间。政府应通过研发、引进或改装等方式,加强卫生专用空运能力建设,不断增加卫生专用飞机数量,提高卫生专用飞机质量,包括在现有直升机上加载医疗单元,研制机动能力强的小型救护直升机,增加空运医疗后送专用大型卫生运输飞机等。

3.3 改进现有医疗急救装备。

3.3.1 地震灾害后,医疗救援队环境相当恶劣。在选购医疗仪器设备时,应突出仪器装备轻型、便携、多功能、抗震性好、操作与维修保养简便的特点。

3.3.2 加快模块化机动医疗装备建设。机动医疗技术车辆在应急医疗救援中的优势更加突显,如手术车、X线车、医技检查化验车、伤员后送车等,均具有组合性、通用性、模块化的专用技术车辆特性,既能按照野外救治流程,相互链接成急救系统,又能单独执行任务,随时可在车内开展救治工作。

3.4 完善个人防护设备。

3.4.1 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救援人员服装应具备防水、防寒、耐磨、反光等功能,还应配备头盔、防护手套、安全眼镜、防护胶靴、防毒面具等,以确保救援人员自身安全,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伤亡,挽救更多的生命。

3.4.2 建立统一的救援人员服装式样和标识。应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使用国家卫生应急队伍标识(试行)的通知》(卫办应急发[2011]126号)和《卫生应急服装技术规范(试行)》(卫应急指导便函[2011]192号)要求,制定救援人员服装和标识。

综上述,应急医疗救援工作有其自身特点,政府应依据其特点,加大财政投入,以“平战结合”为原则,逐步完善医疗救援装备配置和应急医疗救援物资储备,建立装备精良、后勤保障充足的应急医疗救援队伍。由于装备具有通用性和易操作性,既可以提高应急医疗救援的能力,也可提高平时各级各类医院院前急救水平,最大程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猜你喜欢
灾害救援装备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好装备这样造
紧急救援
港警新装备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3D打印大救援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防晒装备折起来
救援行动
《灾害来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