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蜗再次手术原因的分析

2018-01-16 13:45孙春晖温立婷陈俊查定军邱建华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植入术面神经耳蜗

孙春晖 温立婷 陈俊 查定军 邱建华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西安710032)

近年来,随着人工耳蜗植入患者日益增加,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也逐渐增多,有些并发症须通过手术达到治愈目的。患者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出现后如何处理,仍是摆在每一位耳科医生面前的难题。本文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再次手术的原因进行了综述,并对各类原因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1 植入体故障

植入体故障,被目前认为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须再次手术的常见原因。植入体故障被定义为:在厂家规定之外的,使临床受益丧失的耳蜗故障[1]。有明确原因导致的植入体故障称为硬失败[2],此类患者中以儿童、青少年居多,主要考虑为儿童、青少年好动,致使外力撞击植入体的概率高于其他 耳蜗 术 后患 者[3]。María T.Achiques 报道 过246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病例,所有患者中有16例出现设备故障,其中设备密闭性故障的有13例,医源性原因导致设备故障的有3例(1例植入体附近感染,1例胆脂瘤,1例植入后开机无任何反应),并且设备故障在10岁以下患者更容易出现[4]。

Chiesa Estomba等人回顾了57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病例,其中设备故障的有4例,均为电极故障,行二次手术取出故障电极并给予更换新电极后设备恢复正常[5]。国内也有此类报道,陈世琴曾报道过170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病例,其中1例患儿术后18个月出现植入体故障,行二次手术取出,推测与儿童活动量大、自我保护意识差,植入体容易受到撞击有关[6]。此外,植入体磁铁移位或磁力消失,也影响人工耳蜗的正常工作,需行手术将磁铁复位或更换[7]。

2 皮瓣感染、坏死

植入体附近皮瓣坏死,多考虑为手术切口不合理,造成切口附近皮瓣血供较差,或植入体附近出现积液、血肿,伴发感染,且感染不能有效控制从而致使皮瓣坏死。植入体周围的积液通常包括血肿和血清肿[8],这也是造成耳蜗术后皮瓣坏死的重要原因。皮瓣伤口的分泌物培养多可发现致病菌,常见的有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9],但由于致病菌在体外培养基上生长不佳,普通培养基得到阳性结果的概率并不高,故培养结果阴性,仍不能排除感染可能[10]。

吴俊等人报道过72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病例,其中2例术后出现植入体附近感染:1例给予抗感染、局部加压包扎、庆大霉素冲洗治疗2周后痊愈,随访1年正常;1例于术后1月出现切口感染,伴有皮瓣坏死,行转移皮瓣修复后痊愈[7]。秦飞飞等人曾报道过1500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病例,15人术后出现了血清肿,在给予加压包扎、引流、抗感染2周后,10例患者痊愈,5例发生植入体附近皮瓣坏死,须行对侧耳蜗植入;4例患者术后出现植入体周围脓肿,给予庆大霉素灌洗、引流、抗感染治疗2周后,2例患者痊愈,2例出现植入体附近皮瓣坏死,须行对侧耳蜗植入[11]。Sayali Shiras也报道过,在213例耳蜗植入术后患者中,有4例出现头皮血肿,给予穿刺引流、加压包扎1周后,均痊愈[12]。

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出现植入体附近积液或感染时,加压包扎、抗感染、引流是重要手段,部分患者一般可在2周内好转,对于持续2周以上的积液及感染,则可认为是较难吸收。反复的加压包扎反而致使皮瓣易于收缩及坏死,此类患者则须考虑手术取出植入物或行皮瓣转移修复。Neelam Vaid认为,对于皮瓣出现感染坏死的患者,如若组织学检查发现植入体表面已形成细菌生物膜,则有必要尽早手术取出植入体[13]。

3 排异反应

排异反应多指机体对植入物的一种“抗拒”表现,因植入体的材质不同,患者的体质不同,所以机体的“抗拒”表现也不尽相同。但取植入体处组织行组织学检查,镜下见大量巨噬细胞及异物巨细胞是其较为典型的表现[14]。就人工耳蜗植入术而言,患者不仅体内有植入体,体外还有佩戴装置,这便使得植入体对机体的刺激较一般的植入物要强。因植入体排异反应表现为多种多样,且此类反应时间可出现在术后几月至术后几年,甚至数十年,所以临床上也较难辨别,故此类患者的相关报道及文献不多。彭雪、黄茂华曾报道过1例此类患者,主要表现为植入体区反复发作的肿胀,给予多次抗感染、穿刺引流后,植入体附近皮肤破溃,最终行手术将耳蜗取出[15]。Kroncnbcrg曾报道过2例对Nucleus22型人工耳蜗植入体硅胶成分排异的病例,1例为耳蜗植入术后1年,植入体处形成瘘管,取分泌物行细菌培养,显示阴性,取出耳蜗后,于对侧植入新的同型耳蜗,随访7年未见异常;1例为植入耳蜗后,伤口出现化脓、感染,分泌物培养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给予敏感抗生素长期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手术移除植入物后,伤口迅速愈合。2例患者均取植入体处组织行组织学检查,均发现巨细胞浸润[16]。Puri报道过1例对Nucleus 24 contour型耳蜗过敏的病例,在术后,植入体处出现皮肤瘙痒、红肿、化脓等症状,无发热,白细胞计数正常,经检测,发现患者对耳蜗组件中的液体硅橡胶LSR—30排异,予以更换为LSR—70后上述症状消失[17]。

Hey JinLim等人认为,对于耳蜗排异反应,抗组胺及糖皮质激素保守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最终结果需行二次手术将耳蜗取出或更换[18]。因人工耳蜗价格昂贵且结构精细,一旦出现问题,将对患者及家庭产生重大的打击,故术前应向患者详细询问过敏史,必要时需行过敏原检查,尽可能提前预防此类情况发生[19]。对于有过敏体质及过敏史的高危患者,必要时需行脱敏治疗,条件允许时也可以由耳蜗厂家提供过敏样品测试盒,根据测试结果提供患者所需的特制的人工耳蜗装置。

4 脑脊液耳漏

脑脊液耳漏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多见于内耳发育畸形、耳蜗与内耳道底之间的骨性隔板发育缺如、外淋巴液与脑脊液异常沟通的患者。邱建华曾报道过2例此类患者,均为共同腔畸形患者,其中,1例于术后第一天发现并明确诊断,于术后第二天行脑脊液耳漏修补术,术中发现脑脊液漏口位于耳蜗鼓阶开窗处;另外1例于术后保守治疗5天无明显效果后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漏口位于卵圆窗处,2例患者均以大块肌肉筋膜填塞术腔漏口,术后恢复良好[20]。

Wootten认为,术后脑脊液耳漏的发生,与年龄无直接关系,即成人和儿童之间无明显差异,是否有耳蜗畸形,对术后脑脊液耳漏的发生也无明显影响[21]。对于此类患者,术中需严密封堵造漏口,与此同时,需仔细检查镫骨底板处是否有脑脊液漏出[22]。术后一旦发现患者出现脑脊液耳漏,可先通过保守观察,给予降颅压、激素、严格半卧位等对症处理,如耳漏症状无好转,则须立即进行二次手术封堵漏口,避免脑膜炎、颅内感染的发生。

5 电极位置不佳或移位

电极位置不佳主要表现在术后开机后,患者可以听到声音,但是言语识别率较差,经检查未发现植入体故障的一类并发症。主要原因在于电极植入位置过浅或耳蜗骨化,电极不能完全植入,对于此类患者,为得到满意的言语听力,需行二次手术重新植入电极。国内有文献报道过4例此类病例:3例给予同侧重新植入,1例因同侧骨化纤维严重无法植入,遂行对侧植入;其中1例再次植入后效果未见明显改善,另外3例听力及言语识别率均有明显提高[2]。

电极移位主要指电极位置发生偏移导致患者术后言语、听力受损的一类并发症。Carlos Miguel Chiesa Estomba曾报道过1例此类病例,并认为为了避免此类并发症,术中应紧密固定设备,植入通道应更小、更紧密,用磨钻磨出一个稳定的移植床,将设备完全固定在骨骼上[5]。邱建华认为电极移位可能与术中电极固定欠佳、术后瘢痕组织收缩、牵拉以及婴幼儿颅骨菲薄等因素有关。若电极移位个数较少可不影响整体工作,但多个电极移位则需要二次植入,预防电极移位发生的关键是术中对耳蜗造口的封闭和植入装置的固定[22]。

6 电极未植入耳蜗

人工耳蜗植入术是一类极其精细的手术,其关键是要将人工耳蜗电极全部植入到患者耳蜗内,如果发现耳蜗电极植入位置异常,则需要再次手术进行纠正。虽然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在不断进步,术者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电极植入位置异常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路远、曹克利曾报道过25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行二次植入术的病例,其中有3例为耳蜗植入下鼓室气房中,患者耳蜗骨阶未被打开,术后开机无明显反应,遂行二次植入术[2]。孙家强等人曾报道过在2003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695例人工耳蜗植入的病例,其中有2例出现电极植入上半规管,发生率为0.28%,2例均为儿童,术前耳蜗CT及核磁未见明显异常,其中1例术后出现明显眩晕,经CT检查示电极植入上半规管;另一例为术中NRT检测时无反应,行耳蜗X线检查见电极位置异常,遂再次放置电极,行NRT、X线检查未见异常。作者认为,圆窗小是耳蜗电极植入半规管的重要原因,术中面神经监测、X线片,术后CT均对发现耳蜗电极植入错位有帮助[23]。李红敏曾报道过1例人工耳蜗电极误植入上半规管的病例,为耳蜗术后第六天行常规耳蜗X线片发现,遂再次手术重新放置电极,术后开机反应良好[24]。

为了避免此类情况,要求术者对耳蜗植入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术前阅片需了解术耳耳蜗的发育状况,有无畸形,蜗窗是否有骨化等,术中需做到仔细辨别解剖部位,如不能确定电极是否植入到耳蜗内,术中行耳蜗X线拍片或CT扫描有助于确定,术后CT也有助于诊断。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状态,开机后对声音有无反应等,一旦发现电极未植入耳蜗,则须再次手术将电极植入耳蜗。

7 颞骨病变

部分患者由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颞骨出现病理性改变需行再次手术,主要表现为术后反复发作的急性中耳炎、乳突炎和术耳的胆脂瘤形成[2],路远、曹克利曾报道过25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行二次植入术的病例,其中1例出现颞骨病变,表现为术后3年术耳反复出现流脓症状。A.Farinetti等人曾报道过403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并发症在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168例成年人耳蜗术后,只有1例出现胆脂瘤,其余颞骨病变均未发生;235例儿童耳蜗术后,出现乳突炎4例,胆脂瘤1例,鼓膜穿孔1例,均行手术治疗后康复,耳蜗功能无明显影响[25]。Peter M.Vila等人认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者发生中耳感染是一种常见现象,通常不会引起耳蜗术后并发症,感染扩散到头皮或者植入体附近时,给予抗感染治疗仍可消除感染,有抽出物时,应进行药敏及培养,使用敏感抗生素,但是对于反复发作的感染,则须行手术治疗,必要时须取出耳蜗[26]。

颞骨病变主要考虑耳蜗植入操作过程中使外耳道后壁及鼓膜受损所致。因耳蜗电极植入至耳蜗,一旦颞骨出现病变,尤其出现感染后,病变可沿电极扩散到内耳,甚至到颅内,引起严重的内耳病变及颅内感染,因此,一旦出现此类情况,则须立即采取治疗控制感染,必要时需取出耳蜗。对于耳蜗植入术前有中耳炎等颞骨病变的患者,应先行手术治疗,修补鼓膜,清除胆脂瘤,使中耳保持相对封闭、清洁环境,再行人工耳蜗植入。

8 面神经刺激

面神经刺激征是耳蜗植入术后的少见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其术后发生率约在1%至14.9%之间[27]。主要表现为开机后面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抽搐、震动感。

面神经刺激征是患者除声音感受以外的一种非听觉反应,常与耳蜗畸形、面神经的解剖变异及骨壁的异常有关。主要原因为:极少数的耳蜗患者存在面神经先天的走形变异,面神经的迷路段与鼓阶距离极近,如若患者骨壁较薄及电极插入位置与面神经较近的影响,当接收装置接收到外部声音致使电极放电时,电流刺激可经骨壁扩散到对应的面神经而产生面神经刺激征。如果植入的是直电极,其电极紧贴于鼓阶的外侧壁,则更加靠近面神经,若选用与蜗轴的弯曲度相匹配的弯电极将减少面神经刺激征的出现。Christina H.Fang等人认为,CFD(cochlear-facial dehiscence)会增加耳蜗术后发生面神经刺激的可能性,但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且曾报道过3例此类病例,3例患者术前颞骨CT示均为CFD,其中1例术后未出现任何面神经刺激症状,2例出现面神经刺激症状,并通过关闭相关电极,达到治愈[28]。

面神经刺激征有以下特点:

(1)伴随声音出现,安静环境下耳蜗电极无电流产生,故面肌抽搐轻或不抽搐,面肌抽搐程度随外界声音强度的增加而症状加重;

(2)安静状态下,患者讲话时引起电极放电从而刺激面神经,引起反应,但若患者不发声仅做口形动作则不出现;

(3)与实时听声时的电极舒适阈水平相关,舒适阈越高,抽搐越严重;

(4)刺激时间越长,面神经刺激征越重;

(5)面部抽搐时无明显痛感;

对于此类患者,通常采用调解或者关闭相关电极来缓解甚至治愈面肌刺激症状。也有文献报道,经调解或者关闭电极后面肌刺激症状改善不佳,须行手术将直电极更换为弯电极从而达到治愈目的[29]。

9 硬膜外血肿

硬膜外血肿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严重且罕见的并发症,此类并发症往往比较凶险,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故因高度重视。Sujuan Li等人曾报道过国内首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发生硬膜下血肿的病例[30],患者是一名7岁男童,无家族耳聋病史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术前CT示双侧耳蜗正常,乳突气化良好,选择左侧植入Med-El Sonata型人工耳蜗,手术顺利,无活动性出血,术后患儿苏醒后状态较差,考虑全麻术后的正常反应,未重视。术后10-15小时内呕吐两次,约180ml,为胃内容物,查血常规示血红蛋白从术前12.4 g/dl降至9.8 g/dl,查体患儿对光反射灵敏,没有神经系统症状,头部敷料清洁,口腔、鼻腔无血液流出,故考虑应激性溃疡可能,给予胃肠减压、补液、止血治疗。术后26小时,患儿呈嗜睡状态,且双侧瞳孔不等大,急查头颅CT显示广泛的硬膜外血肿压迫左侧半球,大脑中线向右偏移2.8mm。遂行紧急开颅手术,术中见血肿位于植入体下,抽出积血约80ml,修补骨瓣,重新放置植入体,术后复查CT,未见硬膜外血肿及中线移位,出院开机后,耳蜗工作状态良好。

Gosepath等人认为,对于此类并发症,主要考虑为脑膜中动脉的硬膜分支受到耳蜗植入体的损伤所致[31]。人工耳蜗植入术,需要用磨钻在患者颞骨表面磨出大小、深浅合适的植入体骨槽,骨槽太深容易造成颅内损伤,太薄使植入体突出太多造成植入体处皮肤张力过大,容易坏死,再者,患者年龄、性别、营养状况对颞骨发育均有影响,骨槽的深浅就更难控制,这对于术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行二次手术的患者中,植入体故障占有相当比例,主要考虑为患者多为儿童、青少年,此年龄段患者好动,自我保护意识差,从而造成植入体易受损。皮瓣感染坏死在各类报道中也较为多见,对于此类患者要早发现,早治疗,尽量保留耳蜗,如发现感染难以控制,则须尽早手术。对于术后发生排斥反应的此类情况,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必要时行过敏原检查,甚至制定特定耳蜗装置;且对于同一患者,术耳出现排斥反应取出耳蜗后,行对侧同型号耳蜗植入后未出现排斥反应,此类现象仍值得每一位耳科医生去探索、深思。对于脑脊液耳漏、电极位置不佳或移位、电极未植入耳蜗、颞骨病变、面神经刺激、硬膜外血肿等严重并发症,则需要术者术前详细阅片,了解、掌握患者耳蜗是否有畸形,为何种畸形,面神经走形是否有变异;术中操作时,应尽量将电极完全植入耳蜗,且用筋膜完全封闭漏口,避免面神经损伤及电极对面神经的刺激;骨槽深浅则应根据患者颅骨的薄厚、发育状况来决定;术后须仔细观察患者病情,一旦发现上述并发症须尽快采取措施,必要时行二次手术。

近年来,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各类并发症都有相对降低的趋势,但人工耳蜗植入患者的数量迅速增长,术后严重并发症需要二次手术的患者数量并未减少,如何减少人工耳蜗植入术后二次手术的发生,减轻患者及其家庭的负担及痛苦,仍是摆在每一位耳科医生面前的难题。

猜你喜欢
植入术面神经耳蜗
耳蜗微音器电位临床操作要点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耳蜗不全分隔畸形患儿耳蜗形态与人工耳蜗术后效果评估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观察
利伐沙班用于股腘动脉粥样硬化闭塞支架植入术后的临床观察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带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0年角膜内皮失代偿1例
人工耳蜗为什么贵
中耳炎2 472例术中面神经情况及处理分析△
面神经术中监测在耳神经和侧颅底外科的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