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2018-01-16 07:28马海亮曾庆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大学生

马海亮 曾庆

摘要: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加快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城市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在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大学生在科技、文化、产业、组织、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中的作用,有助于城市、高校、企业和大学生成长成才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及多方共赢。从当前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入手,提出了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和学生协同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搭建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广泛的渠道和平台,大力营造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生力军的作用,以加快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大学生;机制与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9.21; G646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7.06.0012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自主创新为主导,以创新文化为基础,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新型城市[1]。在实现这些要素创新中,以创新型人才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创新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因素。通过对比国内外现有创新城市建设研究成果,我们发现,在众多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和实践中,主要侧重于高校协同创新和智力支撑作用的研究和利用。对于创新城市人才要素,研究者主要强调中级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人才的关键性作用[2]。

大学生群体受过高等教育,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对城市未来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对大学生这个城市未来的重要建设力量如何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注较少。因此,客观分析当前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合理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培养一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对推动我国创新型城市可持续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际依据

目前,在学术界对创新城市发展的模式和内容的划分并未形成一致认同的结论,但总体看来,创新型城市反映出科技、文化、产业、组织、制度、管理全方位的创新城市发展新模式[3]。因此,创新城市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精英阶层,更需要不同阶层的积极参与[4]。在创新型城市发展动力系统中,各类创新主体、各类人才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共同的支撑,每类人才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5]。在创新型城市发展过程中,需要整合企业、政府、高校、社会等主体在内的系统化动力机制,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网络化协同是核心问题[4]。其中,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及其产业集群和产学研联盟是最具能动作用的主体要素[6]。培养、输送和聚集创新型人才是大学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根本所在,而大学生正是各类创新型人才的源泉。现有文献主要侧重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路径研究,以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而对于大学生参与创新城市建设的研究较少。其实,从本质上看,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过程以及大学生参与城市社会实践活动,就是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过程。

當前,中国的大学生正积极投身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之中。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达到33 054项。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数据显示,在国家“双创政策”引导下,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强烈。在受访的大学生中,约90%的在校大学生曾考虑过创业,近三成大学生有创业经历[7]。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共有1800余所高校、57 000多支团队、20万名大学生参赛,并带动百万大学生参与其中。为此,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8]。

与此同时,来自全国各地大学生也是创新型城市文化传播活动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群体地域差异的文化交融带给了城市文化的繁荣。作为文化交流的主要力量,大学生又是本地文化传播的使者,更是创新型城市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尤其是多年来的大学生文化、科技、医疗下基层活动、志愿者活动,已经在我国的各个城市的众多街道、社区和基层企事业单位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为大学生传播和弘扬创新型城市文化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便利条件。由此可见,我国的大学生正致力于自主创新创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文化创新和传播、参与社会治理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创新实践活动,是创新型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的新生力量。

二、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研究表明,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自身主动性低、经费受限、学校不重视、经验不足、缺乏老师指导、缺少合适的项目、缺少平台、缺乏机会等问题和困难[9]。同时,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机制缺乏法律保障、缺少经济补偿渠道、缺少实践经费等一系列体制和机制问题[10]。虽然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建立了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体系。但是,我国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水平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在创新意识、创新人格、校园创业新文化、参与人数及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11]。具体到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识较弱。大学生作为城市中的高等教育受众群体,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科技、文化、产业、组织、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受高等学校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许多大学生固守在校园中,重理论学习、轻实践磨炼,在校期间主动参与城市建设的意识非常薄弱。在推进创新型城市的进程中,虽然众多城市都结合自身城市的实际,在集合当前城市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认证,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但是,许多大学生对于高校所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和蓝图了解非常有限,主动参与城市建设的意识还不够强,缺乏清晰的认识和必要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没有充分发挥创新型城市文化创新主角和主流的关键作用,更没有主动融入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科技、文化、产业、组织、制度、管理等创新活动的洪流中去。endprint

其二,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平台较少。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一些大学和城市高度重视大学生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的特质,积极通过开展建立大学生实训基地,举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措施,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但总体来说,各个创新型城市建立的大学生实训和创新基地數量比较少,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的频次较低,而且面向的对象主要是集中在学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少部分学生,受众面较小。实际上,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除了科技创新之外,体制机制创新,知识文化创新、城市管理创新、公民意识培育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创新型城市建设在涉及到体制机制和知识文化创新、公共服务、文化艺术活动、事务管理等方面搭建的平台较少,没有开发出更多的吸引大学生参与到城市建设的内容和项目,也没有提供更多的让大学生全员参与其中的机会。正因为缺乏平台和项目,导致许多有参与意愿的大学生没有合适的途径主动参与到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去。

其三,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持续性不强。现有的大学生参与城市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暑期到基层和社区、志愿者服务等短期的宣传服务项目。这些宣传服务项目的主题、内容和工作重心时效性强,往往难以满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长期性的需求;而且项目负责人在校期间受时间和精力投入的限制,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随着大学生毕业后的流动,许多项目都因为人员变动而被迫终止,导致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项目延续性较弱。二是大学生主要依托高校教师的科研项目或产学研合作平台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全国3000多万在校大学生而言,这些项目和平台的数量显得十分有限,而且教师科研项目的主要参与力量集中在研究生这个层次,本科层次的大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同时,高校教师在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项目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较为深层次的问题,或者是可持续性研究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财力支撑条件来进行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服务项目本身的长远性效用有限。此外,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实习和科技创新活动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但是,由于思想意识、学校育人观念、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学生企业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很难接触到企业科技生产的核心层面,难以产生实际的创新效果。尤其是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没有建立常态化的大学生参与其中的工作体制机制,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因而,大学生难以持续地参与对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长期成效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三、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机制

国外发达国家已经有着比较悠久的“产学研政”全面合作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形成了政府大力支持、企业高度参与、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全面支撑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机制。学校与企业、政府、非营利组织全力合作,让大学生全面参与正式的、有学制的公司技术实习、科技成果转化、社区调查实践、文化推广、学校管理、职业训练等多种类型的实践实训活动[12]。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产生很多科技创新成果,约20%~30%左右的大学生从事创新创业活动,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引领者。

由于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在机制和体制方面还不够完善,导致我国的大学生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渴求往往被学术界和社会所忽视。此前,国内有研究者就曾呼吁必须转变观念,构建学校、学院、教师三级联动机制,搭建更多的平台,依托更多的基地,推动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9]。另有研究者强调,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社会和学校需要高度重视,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注入精神动力和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11]。因此,设计出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是大学生全员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

根据前文的分析,借鉴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可以建立起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和学生协同的体制和机制,保障大学生全面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

其一,建立统一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想意识机制。国家、高校、企业和社会应该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问题,全面提升大学生全员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思想意识。在全社会形成支持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氛围,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吸纳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创新型城市建设。其二,建立坚实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组织保障机制。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各界成立各级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组织机构,实行全面合作、积极联动、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通力保障大学生能够根据各自的专业特征和优势,选择性地参与科技、文化、产业、组织、制度、管理等领域和环节的创新与创业活动。其三,建立多渠道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财力支持机制。通过政府财政、高校自筹资金、企业赞助资金、社会捐助资金、风险投资资本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保障大学生全员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机会,为大学生在科技、文化、产业、组织、制度、管理等不同领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充足的物质支撑。其四,建立合理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激励机制。设计科学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价机制,对吸纳、引导和指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实际成效的企事业单位、高校、教师、社会机构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对于取得市场经济效益的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项目,允许相关的人员及大学生本人取得合理的经济收益,从而激发企事业单位、高校、教师、社会机构以及大学生共同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其五,建立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法律保障机制。为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同时,也约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高校、教师、社会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保障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健康、有序、持续发展。

四、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

创新型城市是科技、文化、产业、组织、制度、管理全方位的创新发展模式,大学生可以依托学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协同而成的各级各类产学研政平台全方位参与其中,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推广、创新文化创造和传播、社会服务和管理创新等环节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个性特点和特长,成为推动创新型城市发展的重要生力军。endprint

第一,校地互动提升大学生参与城市建设的意识。

城市建设事关每个城市居民,大学生作为城市居民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城市未来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必须提升主动参与城市建设的意识,增强对所在城市创新发展的认同感。为此,高校应该主动对接所在地的城市、形成互动,在校园组织开展创新城市宣传活动月,定期推出创新城市建设成果大学生体验观摩活动。同时,利用寒暑期通过设立大学生宣讲团、社区定点服务岗、海绵城市义务宣传员、文明城市志愿督查队等方式,在高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让大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愿景和蓝图,为城市建设群策群力。在开展服务的同时,通过大学生这个群体深入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学校,针对城市中不同类型的群体,把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进行细化分解,制作好宣传方案和服务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传播创新型城市建设思想、理念和文化。这样既能把创新型城市建设方案宣传到每个市民,激发各类人员共同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这样,既能够实现创新型城市建设文化宣传全覆盖,又能在活动当中让更多的大学生深入了解、认同所在城市,主动融入到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储备力量。

第二,全社会协同丰富大学生参与城市建设的渠道。

哈佛大学的“社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广泛的产学研联盟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技创新空间[11]。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也非常渴望学校和社会提供更多的、更大频次的社会实践机会,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新型社会实践活动项目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9]。创新型城市建设要在高校、政府、企业、社会之间全面协同,搭建更多产学政研创新平台,为大学生全员参与提供多样化渠道和多类型的平台。一方面,在各级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中,统一设立大学生参与建设和服务的平台,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大学生进入各级管理机构和事业单位中进行实习锻炼和公共服务。在基层,特别是街道、社区,提供一批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每年吸纳高校大学生挂职锻炼,这既能缓解当前基层组织人才紧缺的现状,又能充分发挥大学生的智力优势,协助基层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农技推广等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方面开展公益性服务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在财政支出中设立诸如企业大学生实习补贴专项资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经费,大学生实习保险等资金,支持产学研联盟吸纳大学生参与。通过政府的财政支持,降低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支撑大学生参与创新的成本,激发企业接受在校大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中去,从而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获得成长和成才。此外,进一步完善创新型城市的大学生创业支撑体系,引导和鼓励大学生独立或者联合高校、企业和社会机构相关人员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领域、关键技术和重点项目上创新创业,解决创新型城市建设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第三,校地企联合推进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比较欠缺,难以与创新型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匹配。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采取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1]。但创新型城市建设是科技、文化、产业、组织、制度、管理等全方位的创新。因此,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校企联合必须有创新型城市政府部门的引导,才能联手培养出满足创新型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各类大学生创新型人才。每个创新型城市应该根据自身的定位,瞄准创新型城市建设发展中必须攻关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梳理出当前和今后急需引进的人才清单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设立相应数量的项目,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等形式,与高校、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对接。校地企三方联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深度融合,有针对性地把这些现实问题植入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建立起稳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团队。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对急需学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丰富和改进,把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解决创新型城市建设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使得大学生的培养更有城市特色。这种校地企业三方联合的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既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培养了一批适合的人才,又能充分发挥大学生、高校和企业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各自应有的作用,促成大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育、创新型大学建设、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良性互动、持续发展和多方共赢的局面。

当然,如何发挥大学生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生力军的作用,吸引和激励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总体来说,推进大学生全员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政府高度重视、高校积极推进、企业和社会全力支持,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和大学生协同的体制和机制,搭建广泛的多渠道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和载体,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设计科学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推动大学生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王宗荣.创新型城市动力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

[2]王瑞文,张嘉.创新型城市建设中人才创新资源的聚集[J].科学管理研究,2011(1):6972.

[3]黄亮,杜德斌.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反思[J].地理科学,2014(7):773779.

[4]Charles Landry.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M].London: Earthscan Publication,2000.

[5]李焱,喻金田.创新型城市形成的条件及其内在关系研究:基于对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城市的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5):7781.

[6]杨冬梅,赵黎明,闫凌州.创新型城市: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8):97101.

[7]中国人民大学首次发布《2016中国大学生创业报告》[DB/OL].新华网,(20161229)[20170312].http://education.news.cn/201612/29/c_129424886_2.htm.

[8]李克强.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DB/OL].中国政府网,(20151020)[20170312].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1020/7579 904.shtml.

[9]袁偉菊.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6972.

[10]罗公利,陈洪宗.论山东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全员参与机制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1(22):6771.

[11]白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哈佛大学的经验与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170175.

[12]杨宝玲,吴敏.国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验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11(8):8184.

(责任编辑文格)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型城市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大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
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及培育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