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18-01-17 10:58戴丽莉候转转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颈性气血针刺

戴丽莉 候转转

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导致颈动脉颅外段血流障碍而出现眩晕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常出现以眩晕、视物旋转、头痛、颈肩不适甚至恶心呕吐、晕厥等为主的临床表现。长期反复发作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组织微循环障碍,重则可引起猝倒昏厥[1]。该病好发于中老年人,具有高发病率、病程长、容易复发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2],笔者在临床中应用针刺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社区针灸科门诊2015年8月—2016年10月期间诊断为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 1。

表1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一般资料比较(±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030性别(例) 年龄(岁)最小3633男 女13121718最大7375平均52.1±9.052.1±11.0最短0.51病程(月)平均6.2±3.26.1±1.7最长1812

1.2 纳入标准 (1)颈性眩晕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①眩晕,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扑倒;②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耳鸣耳聋、颈项不适等;③慢性发病逐渐加重,或急性发病,或反复发作。(2)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的中医辨证标准[4]:①眩晕活动加剧,劳累易诱发;②面色苍白,唇甲不华;③心悸不眠,神疲懒言;④舌质淡,脉细弱。(3)年龄 20~75岁。(4)能坚持按计划治疗。(5)患者本人或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眩晕;存在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及精神病患者;资料不全、未按计划进行治疗影响结果判定者。

2 方 法

2.1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针刺+中药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中药治疗。(1)针刺取穴:百会、神庭、晕听区双侧、太阳双侧、完骨双侧、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后选用0.25mm×40mm一次性针灸针采用指切进针法进针。百会、神庭、晕听区采取捻转提插法,由慢到快,捻转速度要求在200转/min以上,持续3~5min。完骨穴针刺入约1.2寸深,施以泻法。余腧穴按照常规针刺手法,予以平补平泻。1天1次,1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3个月后进行随访。(2)中药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黄芪18g,炒党参、白术各12g,甘草6g,当归、陈皮各 10g,柴胡 9g,升麻 6g,葛根 30g,片姜黄 10g。1天1剂,水煎2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饭后服用,共20剂。

2.2 观察指标 (1)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5]:对患者眩晕[程度(8分)、频度(4分)、持续时间(4分)共16分]、颈肩痛程度(4分)、头痛程度(2分)、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4分)、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4分)5个方面进行评估,分值越低症状越轻。(2)气血亏虚型证候量表[6]:对患者神疲倦怠(6分)、心悸气短(6分)、面色(3分)、舌质(3分)、脉象(3分)5个方面进行评估,分值越低症状越轻。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同组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制定。痊愈:颈性眩晕症状消失,气血亏虚证候消失,颈部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显效:颈性眩晕症状及气血亏虚证候基本消失,头颈部偶有不适感;好转:颈性眩晕症状及气血亏虚证候减轻,颈部功能改善;无效:颈性眩晕症状及气血亏虚证候无明显改善。

3.2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2个疗程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χ2=5.53,P<0.05)。见表 2。

表2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3.3 两组患者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颈性眩晕与功能评估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1);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 3。性眩晕的发病主要与颈椎周围组织病变有关[7]。发病机制目前研究较多有椎动脉压迫学说和交感神经刺激学说[8-9]。

表3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3030治疗前15.07±3.1414.87±4.29治疗后4.00±2.22*6.93±1.5531.1413.17<0.01<0.01

研究[10]表明,针刺能减轻软组织对椎动脉的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脑部供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百会穴为百脉所会。神庭穴具有活血通窍、补益脑髓之功。晕听区可醒神开窍,通络止眩;配太阳穴可通经活络,活血止痛;配完骨穴可祛风通络,调畅气血;配足三里、三阴交有补益气血和调节脏腑之作用。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升阳为君药,药理研究[11]显示,黄芪有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的功能;人参、白术增强补气健脾之功;当归养血和血;陈皮和胃行气,使补而不滞;以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助黄芪、人参提升下陷之中气;葛根、片姜黄解肌除痹,可明显改善头痛、颈强、上肢麻木等症状。

本研究表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及气血亏虚证候评估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针刺配合补中益气汤治疗本病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3.4 两组治疗前后气血亏虚型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气血亏虚型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气血亏虚型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气血亏虚症候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4 两组颈性眩晕患者气血亏虚症候评估量表评分比较(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3030治疗前12.60±2.9912.50±3.26治疗后4.10±1.47*6.80±2.07t值P值13.1911.28<0.01<0.01

4 讨论

颈性眩晕属于中医“项痹”、“眩晕”范畴。《灵枢·海论》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气血亏虚,风邪入脑”的病源学说。可见其病位在脑,病性为本虚标实,其病机当以虚为本—气血亏虚、肾精不足、髓海不足,其中以气血亏虚型所占比例居多。颈

[1]申鹏飞,孔莉,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05,25(1):11-12.

[2]熊学琼,毕旭伟.针刺结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2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09,25(10):27-28.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180-190.

[4]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5.

[5]王楚怀,卓大宏.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13(6):245-247.

[6]李任先.中医诊断治疗学[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171-173.

[7]徐印坎,孙静宜.颈源性眩晕[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11-13.

[8]张俊,贾秀丽.养心氏联合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2):187-188.

[9]王素伟,赖晓敏,肖红卫.颈性眩晕诊治的临床路径研究[J].现代医院,2011,11(12):10-11.

[10]方继良,王映辉.C T定位下风池穴安全针刺角度初步研究[J].中国针灸,2000,20(5):287-289.

[11]黄爱毛.镇肝息风汤加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97例[J].医学信息,2012,24(9):4544.

猜你喜欢
颈性气血针刺
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内科方案的研究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清明的雨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针灸推拿在颈性眩晕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QOL评分的影响研究
气血不足我来看
什么是颈性眩晕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