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栽培制度 助推产业振兴
——威海市多措并举推动苹果产业新旧动能转换

2018-01-17 14:12王林军王兆顺王洪强陈浪波张圣先
中国果业信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威海市果业威海

文 / 王林军 ,王兆顺 ,王洪强 ,陈浪波 ,张圣先

作者单位:1.山东省威海市果树茶叶工作站(山东威海,264200);2.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果业技术指导站;3.山东省荣成市崖西镇果树站

山东省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相对,西与烟台市接壤,下辖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等4个行政区以及高区、经区、临港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个南海新区经济区划。威海市三面环海,属北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阳光充足等特点,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特别适宜苹果生长,是国家农业农村部确定的环渤海湾苹果优势产区之一,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佳苹果生产区。威海苹果以皮薄汁丰、细脆爽口、酸甜蜜味、清香浓郁、果大色艳等鲜明特点美誉海外,鲜果及其制成品出口到世界上70多个国家或地区。

近年来,威海市把发展现代苹果产业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在技术、苗木、机械、品牌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政策、技术等支撑体系,为全市果业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性基础。

一、历史背景

面临困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威海市出现过一次苹果栽培高峰,栽培品种主要为红富士。限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和技术水平,全部采用乔化密植栽培模式。该模式行间距小,没有预留机械化作业的通道,进入盛果期以后表现为树体高大、果园密闭、光照不足、劳动强度大,造成生产成本高、果实品质较差。如今,这批树龄在20年以上的苹果树已处于衰老期,迫切需要更新和改造。如果应对不力,果园面积将断崖式地减少,农民收益急剧萎缩。随着威海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威海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日益严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苹果种植模式已不可持续。

勇于变革。威海市农业局在多方学习考察的基础上,最终选择以矮砧轻减集约栽培模式、轻简省力机械化程度高为特征的现代果业发展道路。2005年,威海市开始小面积试栽试种;2009年以荣成33.3 hm2、文登16.0 hm2成方连片“矮砧、轻减、集约”苹果园的建成为标志,拉开了现代苹果栽培制度变革的大幕;2013年威海市人民政府印发 《关于加快现代果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威海全市全面推开了现代苹果栽培制度改革。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建成现代苹果栽培园2.1万hm2,占到全市苹果园总面积的40%,其中规模66.7 hm2以上的现代苹果园区超过10处,部分面积达到133.3~200.0 hm2以上,被业内公认为现代苹果产业发展的领跑者。

二、具体做法

完善顶层设计,激发要素投入。市政府相继出台 《威海市果业振兴规划 (2011—2015年)》《关于加快推动现代果业发展的意见》和《威海市“十三五”水果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性文件,统一思想,明确苹果产业发展的目标及实现途径。2010年起,威海市财政局、农业局联合设立市级苹果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建矮砧集约栽培园等基地进行奖励,市级年奖补资金额度在300万~500万元不等。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山东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苹果产业项目、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平台苹果产业项目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以奖代补 (现代苹果产业)项目等资金落户,其中平台项目年资金达到1 000万~1 500万元不等。近年来,又依托“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威海市产业发展基金”和“鲁担·惠农贷”,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问题,解决现代苹果产业建园初期资金紧缺的难题,为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各级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累计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现代苹果产业45亿元以上。工商资本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技术、人才等理念,促进了威海市现代果业的转型升级。

强化技术支撑,助推产业健康发展。坚持技术创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积极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2012年在国内率先成立“现代果业专家大院”,聘请11名国内专家进驻。2017年又新增意大利、德国、荷兰、新西兰、韩国等6位外籍专家入驻,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及时解决新遇到的技术难题。在国内率先采用“梯改坡”建园技术,增加15%~20%的土地利用面积,便于机械化作业。着力解决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如无袋苹果栽培、化学疏果、叶片营养分析诊断等,增强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研发创新能力。二是熟化集成现代苹果生产技术。市农业局印发了《威海市苹果矮砧轻减集约栽培技术意见》,为果树从业者提供了包括品种选择、园区规划、果园管理等在内整套技术方案,同时配套印发《威海现代苹果病虫防治方案》《威海市现代矮砧苹果土肥水管理技术意见》等专项配套技术指导意见;市科技局组织实施《维纳斯黄金苹果引种试栽研究》和《“三高三低”矮砧苹果轻减集约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项目,积极推动技术进步。三是举办技术培训班和巡回技术指导。全市形成了以专家大院为技术支撑、市县果茶技术部门为指导、园区技术服务队伍为主导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每年至少举办技术培训3次以上,培训果农600多人次。多次承担山东省人社厅苹果高级研修培训班,在更大范围内推介威海市的关键技术和发展经验。四是以典型为抓手,增强示范园辐射带动能力。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科技支撑、群众参与”的思路,集中各类优势资源,有针对性地建设典型示范园。各类新技术综合运用到各示范园内,组织苹果栽培者就近学习交流,成效看得见、摸得着,回去后按照示范园模式来做,又成为新的典型。市果茶站以及相关区市果茶技术部门指导建成的樱聚缘、悦多果业、田又田、正宇、51号农场、润声果业、新元果业等一批示范基地,对推动新模式、新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加强国际交流,引进世界前沿技术。一是邀请外籍专家来指导。通过国家和省市外国专家部门连年邀请外国专家到威海市,面对面地进行高层次技术交流,如法国果树专家米歇尔·德里尤、法国果树专家艾曼纽、美国康奈尔大学果树专家程来亮、意大利果树专家Kurt Werth等。其中2015年就邀请了16人次国外专家到威海市指导。2015—2018年,每年邀请意大利果树专家Kurt Werth先生来威海市开展技术交流,把国外的课堂搬到国内来。二是组织技术人员到国外实地学习。多次组织文登、乳山等地业务骨干人员到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国、以色列等地观摩学习,其中2013年赴意大利博尔扎诺、库内奥和维罗纳等地进行了为期3周的培训学习,系统地学习到意大利现代苹果产业方面的先进经验、栽培技术与管理方法,收效巨大。为更好地借鉴意大利现代苹果方面的技术经验,威海市果茶站把对外交往中取得的意大利 《矮砧轻减集约苹果种植技术指导LEITFADEN APFELANBAU 2013》《苹果品种颜色与品质COIOUR&QUALITY》等一批国外专业书籍以及《意大利KURT·WERTH2016年威海授课PPT资料汇编》等资料陆续翻译成中文,供威海果茶技术系统人员内部参考和使用。

健全苗木繁育体系,夯实现代苹果产业基础。一是开展市级果树苗木繁育基地认定。2014年印发 《威海市市级果树苗木繁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认定了7处市级果树苗木繁育基地。2017年到期后,又出台《威海市市级果树苗木繁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2017—2022年)》,重新认定了5处市级果树苗木基地。制定《营养系苹果自根砧砧苗水平压条法繁育技术规程》,规范砧床建设和砧苗繁育。二是建设苹果脱毒苗木繁育体系,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合作在威海市建立 “国家落叶果树脱毒中心威海市苹果中心”“威海市无病毒苹果原种 (品种与砧木)资源保存中心”,开展优良苹果种质资源的脱毒、保存工作。已完成 “威海金 (原维纳斯黄金)”、宫美富士等品种和M9T337、JM7等2个砧木品种的脱毒保存工作,收集保存了24个无病毒母本树。三是加大新优品种引进力度,从国外引进砧木资源和苹果品种40余个,建成了“熊谷园”等品种筛选比对园区。选出的“威海金苹果(原名维纳斯黄金)”一上市,就因风味独特而受到消费者和全国各苹果产区的认可。积极推动威海市樱聚缘公司与法国达利瓦公司合作,2017年双方合资成立苗木繁育企业,从事果树快立圃(KNIP)带分枝苗木繁育,逐步解决了严重制约产业发展的矮化自根砧砧苗和带分枝大苗的瓶颈问题。四是探索建设苗木繁育的可追溯体系。统一规范了全市苗木标签的格式,依托山东科润信息公司实现苹果苗木的可追溯体系管理,每个市级苗木基地均设有品种或砧木苗木标签的管理和打印管理。同时,市果茶站承担了山东省《苹果苗木质量追溯体系规范》等4项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革新机械研发,补齐产业发展短板。一是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和果园机械配套短缺的现状,组织企业与国外先进机械公司合作,引进国外高质量的弥雾、平台等配套机械,缓解迫切需求。二是组织新元果业、兴海源、中颐农装、博优等企业对植保机械、施肥机械、采收机械、刈草机械以及支架系统、防护系统等分工研发,实现本地批量生产,农机农艺相配套。三是搭建起国际果园机械交流舞台,与意大利合作把“国际苹果机械展”(INTERPOMA)引进到威海市,搭建国际化、专业化的果园机械交流平台,加快苹果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延长产业链条,促进“新六产”融合。一是推进产旅融合,深度挖掘产业文化内涵,建设水果采摘园、景观农业园、农事体验园等,在临港区和高区形成了“苹果特色小镇”“苹果部落”等一批集观光旅游、休闲采摘为一体的示范园区;二是开展产教融合,与教育系统联合在中小学开展“我的果园秀起来”征文摄影大赛和组织申报“未成年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教育基地”,吸引学生、家长亲身走进现代果园,体验“威海苹果”魅力。三是推进苹果深加工,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导,加大与科研院校和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作,重点解决在产后分拣、冷链运输、产品开发等问题,如积极推动山东樱聚缘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NFC果汁”生产流水线。四是创新销售模式,鼓励各类主体利用淘宝、京东、微商等手段,开展多途径、多渠道网络销售;鼓励悦多果业、51号农场等企业开展果树网上订购、认领服务等销售新模式。认购者平时委托管理,休闲度假时可以自己实地劳作体验。

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做大做强苹果品牌,打造了“威海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公开征集威海苹果品牌形象图案、卡通和广告语,把“威海农产品·味自然”“威海苹果·甜蜜诱惑”作为广告语,培育了“祝果”“悦多”“黄胖子”等企业品牌120多个,认证水果“三品”产品154个,其中,无公害基地13个,面积0.64万hm2;绿色食品认证基地102个,面积0.52万hm2;有机认证基地7个,认证面积126.7 hm2。创建文登、乳山两个绿色食品原料(苹果)标准化生产基地1.8万hm2。通过品牌宣传活动和展会推介,丰富了品牌文化内涵,提升了“威海苹果”知名度,增强市场的竞争力,促进现代苹果产业的稳步发展。三是抓质量安全,提升品牌价值,建设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实行“基层监管体系网络、农药质量追溯、农产品质量追溯”三个全覆盖,实现了苹果“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无缝监控。企业利用追溯系统,明晰生产流程,实现产品的可追溯,消费者通过手机即可追溯苹果生产的全过程信息,让消费者“买得明白、吃得安心”。四是加强品牌宣传,扩大区域品牌知名度,在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和中国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会上推介 “威海苹果·甜蜜诱惑”整体品牌形象;与首农物流达成合作协议,瞄准品牌溢价和农业产业链。

搭建国际合作平台,让苹果产业与世界同频共振。2017年在威海市举办的首届INTERPOMA中国国际苹果种植设备技术展览会 (国际苹果大会)吸引到意大利、德国、荷兰、韩国、比利时、冰岛、法国、以色列、智利等10个国家的71家参展商71家企业参展,来自国内16个省份和国外17个国家或地区众多观众参加,专业观众2 200人以上。2018年再次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通过展会,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的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设备流等,便捷、高效地与世界苹果业交流、共进。同期还举办“中国国际苹果产业技术论坛”和实地观摩等活动。展览会提升了中国苹果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让中国由苹果大国逐步转变为苹果强国,也给威海市增添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展望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威海市苹果栽培制度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今后,威海市将把现代果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在标准制定、科技展示、品牌建设、国际交流、“六产”融合发展等方面重点发力,持续推动果茶产业健康发展,在乡村振兴中作出更多贡献。

猜你喜欢
威海市果业威海
《威海港口》
威海市核电供热供水一体化系统与效益分析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果业电子商务营销体系构建研究
新媒体时代下广告策划在果业推广中的应用研究
是“生”不是“牛”
威海达明新材料科技有限
My perspective on going global and acting local
山西:果业安全生产督查工作有序开展
欢迎订阅2017年《果农之友》
山东威海水产品批发市场近期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