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奶牛副结核病的诊治体会

2018-01-17 14:47胡永倩
新农业 2018年23期
关键词:奶牛场产奶量牛群

胡永倩

(大连市畜牧总站,辽宁 大连 116000)

奶牛副结核病是由副结核分枝杆菌(M. avium subsp.paratuberculosis, MAP)引起的慢性消化道疾病,又称副结核性肠炎。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本病以顽固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肠黏膜增厚并形成皱褶和病牛出现“豌豆汤”样稀便为特征,主要感染6~8个月的幼牛,潜伏期可长达1~2年,并且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很难医治。由于病牛的反复腹泻,导致了体重下降和产奶量降低,对奶牛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一例奶牛场副结病的诊治,对该病的发病特点、传播途径和实验室诊断进行分析,以寻求找出防控该病的有效途径。

1 奶牛场基本情况

该奶牛场于2014年建场,奶牛品种为荷斯坦,2016年底存栏量为440头(其中奶牛221头、犊牛219头),日均产奶量为25公斤,奶牛最高产奶量为41公斤,最低产奶量为9公斤。从2015年开始牛群中有10头奶牛逐渐出现腹泻症状,且久治不愈。因此,2015年底将10头奶牛淘汰。2016年出现顽固腹泻症状的奶牛增加至17头,且有些奶牛出现典型的“豌豆汤”样稀便。2016年年末,奶牛场管理人员将此情况反映至动物疫病防控机构,并将全部440头奶牛进行全血样品采集,送至动物疫病防控机构进行实验室检测。

2 发病奶牛临床症状

病牛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腹泻并出现“豌豆汤”样稀便。将淘汰病牛进行剖检,可见主要病变在消化道(空肠、回肠、结肠前段)和肠系膜淋巴结,以肠黏膜肥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肠黏膜增厚,并发生硬而弯曲的皱褶,如大脑回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变软,切面湿润,上有黄白色病灶。

3 实验室检测

将采集的全血分离血清,并采用E L I S A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实验采用I D E X X公司的副结核分枝杆菌抗体检测试剂盒(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 Antibody Test Kit),试剂批号为6116。对440份样品进行的进行的病原学检测中,检测出病原学阳性样品42份,其中成年奶牛阳性28份(28/221),阳性率为12.7%;犊牛阳性14份(14/219),阳性率为6%。

4 诊断小结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本病病畜是主要传染源,症状明显和隐性期内的病畜均能向体外排菌。传播途径一是病牛的粪便和尿液污染周围环境,二是通过乳汁排出体外并感染哺乳的幼牛,三是动物采食了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因此控制该病的有效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及时进行实验室确诊,将确诊阳性动物与健康牛群隔离,从而阻断该病经粪便、尿液的传播。二是将患病母牛与犊牛分离饲养,禁止用患病母牛的乳汁哺乳犊牛,从而阻止该病经乳汁途径感染。三是严格进行场区消毒,特别是产房、室外活动场地等牛群较为集中并存在交叉感染风险的场所。四是及时淘汰患病牛只,从而将牛群内的阳性动物和潜在发病牛逐渐淘汰,净化整群。

猜你喜欢
奶牛场产奶量牛群
规范化奶牛场日常管理措施
提高母猪产奶量的方法
奶牛场卫生防疫工作要点
规模化奶牛场投入品的管理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荷斯坦牛各胎次产奶量规律研究及相关性分析
瘤胃可降解缬氨酸对泌乳后期奶牛产奶量的影响
包头地区荷斯坦奶牛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2012年上海市规模奶牛场生产管理状况调查报告